比爾·蓋茨稱「我不認爲中國AI能彎道超車」,如何評價蓋茨的這番話?

如果說一切都是錯的


「AI」就是指「人工智能」,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國家為了將來更好的發展人工智能,前段時間國家已經將 Python 列為高中必修的基本課程之一。而比爾·蓋茨接受 CNN 採訪時表示,雖然中國 AI 發展迅速,扶持力度巨大,但他不認為中國能在 AI 方面超越美國,中國的位置會是第二名。

其實,中國目前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 AI 的扶持力度和投入上,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已經在縮小了。某種程度上說,這個問題的背後就是美國和中國在 AI 發展之間的比較,那比爾蓋茨為何會有這樣的結論呢?

1、美國無論是 AI 的先發優勢還是核心技術,目前優勢都非常明顯。比爾蓋茨這麼說還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身為微軟掌門人,比爾蓋茨這麼客氣委婉的表達自己對中國 AI 的發展以及地位,也完全不失作為一個世界首富應有的形象。

我們必須承認,在 AI 人工智能領域,不管是先發優勢還是核心技術以及相關專利方面,美國都遙遙領先,而中國是在 2015 年後才開始把發展的重點佈局在人工智能上面,核心技術上面也沒有太大的優勢。因此,比爾蓋茨不認為中國 AI 能夠彎道超車超越美國,不是沒有道理的。

2、美國在 AI 方面的人才更加卓越。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美國常青藤名校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相對於中國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流大學培養的 AI 人才,很明顯是美國的 AI 人才更多更突出。

3、美國擁有世界頂級的科技公司掌握核心的技術。美國擁有 Google、Amazon、Facebook、蘋果等世界級別的巨無霸科技公司,在 AI 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也是非常大。中國比較有名的公司如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科大訊飛等在 AI 方面的技術與研究是遠遠不及美國的科技巨頭的。

綜上所述,儘管美國的 AI 發展遙遙領先,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資金和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漸加大,雖然目前來看中國 AI 彎道超車的幾率不大,但未來又有誰能預測呢?有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可能中國的 AI 發展可能暫時無法超越美國,但未來必定會越來越好。


stormzhang


專業的事情還是要聽專業人士的意見。

涵叔基本上是技術盲一個,只能從關注這事的一名旁觀者的角度來說,來說點自己的感想。

這些年關於中美競爭的話題,還是比較多的集中於中美經濟總量上,也就是說,對於量的關注遠多於對於質的關注。

但事實上,當中國已經將高質量發展明確為下一步的發展方向,那麼作為世界頭兩號經濟體的中美之間的競爭也必然會越來越多地體現在質量上。

如果將AI技術的發展作為衡量各國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那麼我倒認為,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接受CNN採訪時對中國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甚至是有些客氣的。畢竟,“第二名”的成績已經很不差了

具體到AI這個領域,我並沒有多少的發言權,但就我從業這十幾年和中國政商兩屆尤其是企業界打交道的經歷以及我對兩國發展的個人觀察來看,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技術進步雖然確實可以用“飛躍式發展”來形容,但到目前為止,也只是能在一些領域形成了有限的局部優勢,距離總體領先還遠著呢

。不僅和美國比是如此,和歐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比,同樣差距很大。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些年人們對於中美之間的競爭甚至是在中國的發展上存在一些認識誤區,認為既然競爭的話,就要什麼都能贏過對手,全面爭先。但其實,這不僅沒有必要,也是不現實的。除了一些涉及到國家長遠戰略和國家安全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外,未來的全球競爭一定是相互之間“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形成比較良好有序的競爭態勢。

就像奧運會上,你非要中國和巴西去在足球上比個高低,非要中國和美國在籃球上爭個先後,那不是自取其辱嗎。但這不是說,我們的足球和籃球不用發展了,就指著乒乓球打天下就好了,而是我們要學習別人的優勢,來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合作中競爭,做到全面均衡的發展。

說到底,很多時候超越自己比超越對手更重要,如何具備變對手的強大為自己走向強大的能力,才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命題


涵一


蓋茨估計是對的。初看標題我還以為蓋茨又在唱衰中國的,實際上不然,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蓋茨說的超車的車指的可不是二三流國家,而是科技大國美國。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的四有青年來說,我們每一個心裡都很清楚中國在科學上和美國的差距,這種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是一下子把差距縮小為零,而是需要耐著性子慢慢的追趕。

首先,我們國家在科技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近年來,科技發展是十分迅速的。我們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以及頑強的拼搏精神一步又一步的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軍事封鎖,我們在國防上我們的第五代戰機殲20馬上就要裝備部隊了,國產的艦艇如下餃子般下水——最近中國的第二艘航空母艦已經試航結束了,這些極大地壯大了國防力量。在通訊上,中國在2G,3G、4G上一直追隨發達國家的腳步,現在到5G時代中國已經開始著手參與定製標準了,這是從0到1的飛躍。另外中國也實現了諾貝爾獎科學獎零的突破,袁隆平培育了海水稻,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名列榜首等等,每天中國的科技新聞都在刷新著,這些都是中國科技進步的體現。

但是,除了成績之外,我們不能一味的鼓吹和誇大成績,還得認真反思我們的不足,要看到我國科技的不足之處。我認為中國要實現AI的反超必須要有自己的國產芯片。但是,說起芯片恰恰是中國的弱點以及短處,經常受制於人。

同樣的,AI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並不是靠寫軟件就能搞定的,他需要硬件的支撐,也就是處理器的支撐,沒有集成電路的情況下,空談AI就是耍流氓,就是炒概念騙股民的錢。但是我們板著指頭數一下,中國有那幾個公司能獨立研發設計芯片呢?在這裡,我們還沒有臺灣省做的好的,灣灣好歹有個臺積電,我們竟然沒有!說出去有點慚愧,和擁有一大批“白斬雞”一樣慚愧。

反觀美國,人家的集成電路就比較厲害了,比如美國生產設計的巨頭英特爾、AMD、英偉達、德州儀器等等,蘋果的手機芯片也是自主設計的,所以在這方面中國和美國相比是明顯處於下風的。美國除了集成電路厲害以外,像谷歌、微軟、蘋果這樣的巨頭公司,設計能力是驚人的。中國的科技公司比著他們來講差距還是很大的。當百度還靠著莆田系吃飯的時候,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路上奔馳了,從這個方面來講,蓋茨的言論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實話實說。但是我不希望蓋茨會因為這段話而被招黑,畢竟在這個社會上實話實說是要勇氣的,你一說實話沒準就會被“褲子”影射,最後拿個手機噁心你,對了,手機不光有1還有2。


管窺歷史


蓋茨講的有道理,但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中國在人工智能上並非沒有機會。


人工智能三要素:算法、算力和大數據。客觀地看,中國在算力和大數據上有優勢,但是在核心的算法上我們目前主要偏重的是應用,底層原理的研究上落後於美國。從2010年開始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主要源於深度學習領域的學術研究,而業界公認的“三架馬車”,Yann LeCun、Geoffrey Hinton和Yoshua Bengio都是在為美國(或北美地區)服務。


雖然人工智能的原理不是我們發明的,但在基礎學科中的突破往往上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例如相對論,最早由愛因斯坦提出但並不僅限於某個國家,而中國恰恰是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上有自己獨到的優勢,主要是因為海量數據和豐富的應用場景:


1.中國人口眾多,“大數據”的基礎好。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2. 除了數據以外,中國還有許多人工智能應用的場景,尤其是在高度數字化的互聯網行業中。比如:電商、社交、智能製造等等。


即使是AI的底層原理,目前基於深度學習的算法基本已經成熟。或者換句話說,深度學習的潛力已經被充分挖掘,人工智能要有下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取決於能不能誕生新的原理和算法,將來可能又是新的一批科學家提出替代深度學習的理論。這點上,中國已經把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也有不小的機會佔領前沿技術的高地。



高挺觀點


中國能不能在人工智能(AI)方面超越美國,恐怕還不好說。更關鍵的是,是怎樣一個時間尺度來衡量。三五年之內?全面超越很難,但部分領域領先是有可能的。一二十年?全面超越也不是沒有可能。

的確,美國有Google、Amazon、Facebook、蘋果等科技公司,有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方面有著太多優勢。但中國的研究機構、創業公司,以及互聯網巨頭也都對人工智能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熱情。

美國CB風險投資公司最近發佈的《2018年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股權融資額佔到全球總量的48%,比美國同行高出10個百分點。而且,以“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等關鍵詞檢索,來自中國的專利數量明顯高於來自美國的專利數量,其中以“深度學習”相關的中國專利數量甚至是美國的六倍。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上週發佈了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其中有兩項與人工智能有關,一項是“給所有人的人工智能”——雲端AI,讓深度學習算法變得像微博一樣簡單易用;另一項是對抗性神經網絡,即通過兩個AI系統“貓捉老鼠”式的競爭對抗,極大化加速及其學習的過程。而這家權威科技媒體提到,主要研究者不只有谷歌、亞馬遜、微軟等美國機構,還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中國互聯網巨頭,以及中科院自動化所、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等中國創業公司。

中國的力量絕對不容小覷。而且,特朗普似乎對科技不是那麼重視,這也會給中國留出一些機會。普華永道發佈的2018AI預測報告就稱,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在 2030 年將達到 15.7 萬億,很多國家都在出臺新戰略從而獲取最大利益,但2017年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政府已經在消減人工智能研究經費。這份報告還說,“如果中國開始製造領先的AI 應用,西方將會回應。”


老虎科技


中國AI能不能彎道超車,需要用事實和市場來說話。

一分為二地看,中美AI存在幾方面的差距。一是在AI技術研發方面,顯然美國比中國領先,這是事實。中國AI技術只不過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二是美國科技企業對AI技術的應用和實踐經驗比中國更勝一籌,比如2012年穀歌就研製並在路上實驗了無人駕馭技術,而中國是在2015年研發推出全球第一臺無人駕駛大客車;三是在AI人才方面,美國有明顯的人才優勢,這是中國目前在AI人才方面的一個短板。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AI沒有機會,能不能彎道超出。目前中國在AI技術上的研發投入,從政府到企業,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試圖在這一輪AI熱潮中取得話語權。事實上,中國儘管比美國的AI起步要晚,但在發展勢頭上相當迅猛,而且很多AI技術在國際上取得了領先地位。

科大訊飛在AI技術上的突破,已獲得美國權威雜誌的認可。2017年美國《福布斯》報道稱,科大訊飛、碳雲智能科技公司、百度有望成為各自領域的領導者。科大訊飛總部位於安徽,擅長語音技術,在語音合成以及中文與其它語言互譯方面贏得了多個國際比賽大獎。中科院稱,在中文語音識別上,科大訊飛也擊敗了蘋果。

百度的無人駕馭技術也在快馬加鞭。今年春晚,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就開進了CCTV1的屏幕之上,百度DuerOS更是把語音作為入口,打造未來智能家居和萬物互聯的關鍵節點。據悉,百年每年在AI研發上的投入達到數十億美元,AI佔絕大部分比重。

阿里巴巴最為一家全球性的電商平臺公司,更是將AI技術融入到了電商產業鏈。阿里巴巴還擁有全球最穩定、安全的雲計算產品“阿里雲”。通過雲計算+海量數據的相結合,將AI技術輸出到在線推廣、線下零售、金融、醫療、物流、城市管理等各個領域。

AI技術是在近兩年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的。雖然美國企業在AI技術研究上具有時間上的領先。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先驅。如同當年率先入圍中國互聯網遊戲界的盛大陳天橋,如今的江湖上只是流傳著他的傳說,而享受勝利喜悅的則是騰訊的馬化騰。

從中國對AI的投入來看,毫無疑問,未來的目標是在全球AI技術中設立標準和話語權。或許目前中國的AI不能全部實現彎道超車,但在局部或某一領域的研究應用,還是非常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或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的。


藍科技


比爾蓋茨說到了中國在AI方面不可能彎道超車的兩點原因,但他並沒有看到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所在,這個問題是人類科技之所以能快速發展的最底層的動因,那就是思想自由。

科技需要天馬行空的想法,而這一點正是國人最缺乏的,我們在想任何事,做任何事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這個事情是不是可行,而是要先問自己,這個事是不是自己想錯了,是不是違背了權威,是不是會給自己帶來風險。當人不能做到自由思考的時候,科學進步就是一句空談,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自我審查自我約束,你還有什麼動力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呢?

正因為不能自由思考,所以總會迷戀權威,總是希望有權威來告訴自己準確的答案。問題是科學從來沒有完全準確的答案,只有還暫未被證偽的答案。

我覺得比爾蓋茨的說法至少在目前來看還是比較靠譜的,在不解放思想的情況下,不光是AI無法彎道超車,任何其它科學都不可能彎道超車。


徐德文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究竟能不能趕上美國,成功實現”彎道超車”?從目前來看,下這個結論顯然還為時過早。

首先必須承認,人工智能是目前中美兩國你追我趕的一個領域。對中國這麼一個後起科技大國來說,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大家記得,在以往的科技發展歷史上,中國幾乎沒有在任何一個科技領域裡面能夠與美國站在相對同樣的起跑線上;而只有這一次的人工智能是個例外。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國家實力,其中包括科技實力的發展水平。

同時也必須承認,中國畢竟是一個科技後起大國,與美國相比無論在人才制度應用投入等各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就人工智能領域而言,我們可以從國家戰略、資金、人才、行業分佈等各個領域著手進行比較,從中看出中美兩國的實力水平及其差距。

首先,從國家戰略而言,應該說中美兩國政府對人工智能的認識都達到了一個戰略高度,因此並沒有很大的差異。就資金投入而言,兩國目前也幾乎不相上下。

就人工智能公司的數量而言,目前美國雄居第一,中國名列第二。從人才的數量質量而言,應該說美國還是遠遠超過中國。更重要的是,美國的人工智能人才分佈較廣,而中國則相對而言則是垂直性的分佈。而這其實也涉及到兩國人工產業的分佈問題。美國人工智能技術在產業領域的應用相對較廣,而中國則相對而言更呈現出一種垂直領域的分佈。

換言之,美國作為一個老牌科技強國,企人才和領譽的分佈已經呈現一種多元、廣闊的分佈格局,而中國則依然是傾國家之力或資本之力,擁有一批頂尖的人工智能人才。但這些人工智能人才要麼大多來自美國,要麼依然呈現一種垂直分佈的狀態,對行業的輻射並不廣泛。而這也將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比爾.蓋茨的觀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對中國也是一種激勵。



從人工智能的發展格局來看,未來爭雄的兩國無疑是美國和中國。從發展的時間表上看,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將是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而2020-2025年顯然將是中美人工智能領域決戰的關鍵階段。

2020-2025年,中美人工智能決賽,成敗在此一舉。


邱震海


一、比爾·蓋茨說的是事實

作為曾經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說法,有其道理,而且說的也是目前的事實。至少在短期來說,中國的人工智能超越美國,依然是一個無法想象的局面。

美國的谷歌、亞馬遜,facebook和蘋果等科技公司,以及為這些公司提供科技支持的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確在人工智能的培育上,有著先天的科技、金融以及行業等方面的優勢

二、任何偉大的人物都可能會看走眼

畢竟人無完人,就像曾經預言世界上只需要5臺電腦的前IBM董事長馬斯.沃森那樣,比爾·蓋茨,也不可能永遠都預言正確。即使這些曾經的偉大商業人物,他們對於當時的實際情況瞭如指掌,也很難分辨出哪些情況是未來才會出現,而當時看來絕對荒謬絕倫的。

為什麼微軟在互聯網以及之後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始漸漸地體力不支?

就是因為,比爾蓋茨當年對這些新業務不夠看好,同時也並不足夠重視。

所以對於比爾蓋茨所說的,認為中國不能彎道超車的說法,看未來兩國可能的科技水平,其實是很難定論的。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可能是一個,別處的,但卻是很核心的問題,那就是人口的質量和數量。

三、中國的優勢——人口的質量和數量

當年日本經濟崛起的時候,美國人很是擔心,但很快日本就開始走了下坡路。表面上有所謂廣場協議和日本自身的產業結構缺陷,但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面對這些挫折和弊病,日本沒有足夠的新鮮人口,作為力量的源泉。換言之,日本無法通過足夠數量的高素質人口作為活力,來衝破自身產業上或者行業等方面的各種弊病和桎梏。

反過來看看中國,我們至少有與世界市場經濟直接或間接相連的龐大人口,這種人口初步具備了相應的勞動素質,而擺脫了印度雖然人口龐大,但無法有效介入市場經濟的困境。

所以,就人口問題而言,中國目前的龐大人口,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勞動素養,這才是能夠於美國人口相抗衡的核心經濟競爭力。

為什麼人口質量如此重要呢?我們可以反觀日本。

日本原計劃用大量的智能機器人來代替需要餵養的麻煩更多的國民,到如今,日本的機器人產業也依然世界領先。可為什麼日本的經濟始終一蹶不振呢?那是因為日本沒有足夠數量的新鮮人口!新鮮人口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刺激需求,提供生產力,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成為源源不斷的創新源泉,而這是機器人無法做到的。

除此以外,龐大的有素質的人口,還可以做到很多,我們目前可能並未想到,但實際卻非常重要的經濟貢獻。

這就像一片樹林,裡面其實是一個生態完整的體系。並非是因為有了一顆顆足夠數量的樹,而是因為這些樹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生機。以此類推,人口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商機,和經濟活力一樣。

四、美國的大殺器——有擇優傾向的移民傳統

不過中國的人口也存在著問題:老齡化的趨勢日趨嚴重,理論上可能會步日本的後塵。而美國作為一個有著歷史悠久的移民傳統的國家,它可以不斷的從世界上擇優選用最先進素質的人為自己服務,在很大程度上這才是美國基業常青的根本。

無論是在中美之間的貿易戰,還是未來的經濟大比拼,在基於人口因素的力量博弈中,中國要想佔得優勢,必須更好的關注國民的生存狀態,讓百姓更好地生養。同時,中國應該創造希望和足夠有吸引力的機會,吸引世界的先進人才為自己所用。我想這才是,中國人口問題獲得根本性改善的方向。


鎂客網


謝謝邀請!比爾蓋茨說的沒錯,彎道超車指的是經濟。作為技術是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的積累。特別是高新技術,即使你模仿成了,其性能還相差一個檔次,要超越幾乎不可能。

一、經濟發展靠的是量的積累,我國佔有人口優勢,可以壓低勞動力價格實現出口優勢。人口越多創造的產值越多,同時人口越多消費越多,國家的經濟體量呈現快速增長。但增長到一定程度,受技術瓶頸的制約,很難跨上一個新臺階,也就是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粗放的經濟模式轉化為精細的發展模式,是高端競爭,也是我們不熟悉的競爭方式,是產業升級的基礎,需要的是技術創新。

二、技術發展依靠的是知識投入,關鍵是人才,人才的特點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創新創造創意依靠的是知識,不是廣大人群的一哄而上,更不是公司遍地開花。與人的熱情關係不大,它需要理性智慧科學,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積累,中興事件暴露了我國大部分企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說明我們的人工智能技術基礎還很薄弱,事實是嚴酷的 。

1、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最高級人才卻集中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只美國的世界頂尖人才就佔到世界的70%左右,諾貝爾獎獲得者更是集中在美國,我國還是空白。

2、資金投入不足。除了國家的重點項目,重點工程,企業的研發資金除了華為等個別企業外,投入都很低,而且急功近利,浮躁心理嚴重。

3、技術開發依靠的是積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積累已經幾十年,我國還在起步階段,大部分還是低層次的模仿。中央認識到這一短板,習主席明確告誡全國,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幾位工程院士也指出,技術開發不可急功近利。

4、技術開發是一個開發週期長,風險大,投入高的領域,要有長期戰略。包括人才、資金教育,激勵政策,都要合力配套。

所以,美好願景誰都有,關鍵是如何實現,步驟、途徑、政策才是關鍵,必須放棄一蹴而就的幻想。彎道超車不適合技術研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