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坑肥水應該用什麼餌料跟小藥?

手機用戶99021371927


感謝邀請。說說我所理解的釣肥水塘的關鍵。都說肥水中的魚難釣,原因一定要搞清楚,知道了原因就能找到對策。

肥水相對瘦水是一目瞭然的事情,肥水的顏色更深更綠,甚至在陽光充足的時候水錶面會漂浮著一層綠藻,那是綠藻在陽光的作用下迅速生長繁殖的結果。到了晚上,陽光消失,綠藻會大量死亡,於是水面上那一層綠就會消失不見,綠藻的一個生命週期就結束了。

肥水魚難釣就是和這大量的綠藻有關。由於光合作用,綠藻會釋放出氧,也就是說,綠藻釋放氧的前提是陽光,所以,在其他水域清晨都是最好釣魚的,但肥水水域清晨卻沒口,需要陽光照射一定時間後,水域內的氧含量緩慢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魚才可能有食慾。為什麼呢?因為氧未必會到達每個水層。在無風的情況下,綠藻在水面進行光合作用,而水面的水在太陽的照射下溫度會逐漸升高,在沒有對流條件時,這部分含氧的“熱水”會始終停留在上層。野浴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平靜的水域下水,表層水熱得燙人,而大約1尺多深的水層下又冰涼刺骨,這就是水體沒有對流造成的。因此,高溫無風時,大量的氧分僅僅停留在肥水塘的表面,甚至達到飽和,而下層水則處於缺氧狀態。這就是單單從綠藻的角度分析後得出的結果。

那麼,造成水質過肥的原因是什麼呢?肯定是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使水體富營養化,有機物在高溫中會加速腐敗,這個過程會消耗掉大量而寶貴的氧。於是,在惡性循環中,肥水水域的魚就愈發難釣了。不過,凡事無絕對,只要具備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必要條件,魚還是會開口的,要是有更好的條件出現,魚會迅速恢復食慾,甚至能出現瘋狂咬鉤的景象。

對流是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最有效的條件,而風力則是使水體產生對流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風力的作用下,水的表面會不停地向下風處移動,遇到岸邊的阻擋後會在岸邊向下移動,形成循環。只要風不停,這種循環就會繼續。在此過程中,氧被補充到了水底,魚的活性得到加強,開口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下風處,不但溶氧量最高,綠藻的數量也最多,而藻類是魚的食物,所以下風處魚的密度也會最高。這就是從選釣位的角度說下風處最好的原因。

肥水垂釣另一種絕佳的氣象條件是暴雨。從天而降的雨水本身就攜帶著接近飽和的氧,一場大雨過後意味著水體中的溶氧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魚的食慾幾乎和氧增加的速度同步,也會在短時間內迅速達到巔峰。所以,一場大雨後動盪的水體剛剛平復,立刻就會上魚。另外,雨水的溫度都相對較低,別看頑固的綠藻在酷暑盛夏爆發得異常猛烈,但是水溫略有降低它們馬上就會消失。大雨後綠藻消失不見即意味著水面可以直接和空氣接觸,沒了綠藻的阻隔,氧得以直接溶在水中,也會對魚的活性起到穩定的作用。

針對肥水塘,有人推薦夜釣,這點我不看好,實驗過的人所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好。之所以有人想到了夜釣,完全是因為他們認為晚上溫度低,氣壓高,水中的溶氧會加大。這個道理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還是綠藻。如上文所說,綠藻看似頑固,實則很脆弱,溫度稍低它們就會死亡。這就是一旦太陽下山,水面上的綠藻就會消失不見的原因。它們死了,屍體會去哪兒呢?自然是沉到水底,在風平浪靜的夜晚,你如果用頭燈照射就會發現,水底下密密麻麻的一層絮狀物,這就是綠藻的屍體。它們沉在水底,並且迅速腐敗,腐敗就要消耗氧,所以,儘管晚上氣壓偏高,但是水中的溶氧量並不會有什麼提高。所以,在肥水水域釣魚選擇夜釣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悅釣釣魚


謝謝題主。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些建議。

1.從你圖片中,我得知一個關鍵信息,就是河邊有樹或者竹子之類的。河水呈綠色的,那你怎麼確認河水是富水?我覺得你應該先確認水是否是富水。富水的判別標準不單單是水的顏色為綠色,而更重要的是水裡有密度大且個頭小的小氣泡,水味偏向於濃睲。如果你判斷正確了下面就是技巧,否則不實用。

2.溫度選擇方面。鯉魚喜歡陽光,故選擇溫度為15-26攝氏度,低於15度,鯉魚基本不開口,高於26度,鯉魚會成對游到深水區。釣魚時間早上7-11點,下午3-7點。

3.釣位選擇。背風,當陽。離岸邊4-5米遠。不得低於4米。此處的4米只是概述,並非一個定值,約佔河寬的12-25%,因為那個位置基本處於鯉魚的魚道。有草最好。

4.富水餌料選擇。活餌,比如蚯蚓(地裡面挖出來的最好,不宜太大),螞蚱等。用法:將蚯蚓從頭部穿入,注意不要穿到呼吸位置,在蚯蚓尾部蘸2-3次清涼油,即可。

5.富水釣組配置。魚漂2.8克以上,水中漏出2目為最佳。魚線1.2-2.5mm。魚鉤,輕質碳鋼系列為最佳,具備倒刺,子線用0.04大力馬即可。

6.定點打窩。用你的魚竿竿稍打約0.3kg玉米或者穀物(一定要破碎好的),連續打窩三次,呈品字形,每4h補窩一次。窩料一定不能散,切記。

特別注意:鯉魚一般存在就是1對,分公母,公魚在前,母魚在後,所以釣到魚後不必死守,可以在你打過窩的地方輪換。

你們還知道什麼更好的方法嗎?歡迎關注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