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超市」,有錢卻買不到東西,售貨員很牛!


供銷社,盛行於改革開放之前,它充滿了經濟規劃的味道。事實上也就是現在的超市。

供銷社內部都是雜七雜八的,比如衣服鞋帽、文具百貨、菸酒副食等等。

圖為供銷社內部場景。通常有蘆葦吊頂,吊扇以及白幟燈。還有盒子裡捆綁貨物的繩子。

供銷社門外的青磚在當時很前衛。

圖為六七十年代,供銷社裡的標語“發展經濟,保障供給”

當時的供銷社廣告牌均為全國統一製作。

圖中的柴油機配件的拼音是怎麼回事呢?

六七十年代的算盤手相當厲害。

其實,在當時大多數人逛供銷社也就是“逛”因為包裡沒錢。

供銷社裡的陳年舊貨比較多,因為當時人們比較窮或者沒有相關的票。

在有新鮮貨物到貨時,大家總是湊錢排隊購買。

在有新鮮貨物到貨時,大家總是湊錢排隊購買。

據說當時的女售貨員一般都是有點關係的。有的語言刻薄,眼睛也很獨到,一眼就能看出來誰是真正來買東西的。

在六七十年代,售貨員每月拿24元錢,已經是高工資了。

在當時的民間順口溜“聽診器方向盤,人事幹部售貨員”這些工作都是香餑餑。

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物件時刻提醒著我們,且行且珍惜,美好生活來得真心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