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村振興


關於鄉村振興

圖片發自葉落知秋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不說如何振興,單是這個政策就讓九億農民紮紮實實的振奮了一把。

但還是有一種鄉愁揮之不去,那就是“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當然還是“城鄉差距不斷擴大”惹的禍。

最初踏入城市打拼的那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工資經驗不足,專業技能不夠,只能從事一些高危行業,和一些透支身體和時間的行業。長期生活在城市卻很難融入到主流社會,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地帶。

但如果再回到農村,也很難再靠土地養家餬口,也沒有什麼職業能維持這些人目前的生活水平。

農村現在最缺少的就是活力,沒有年輕人就沒有活力。高中時代就是一個分水嶺,考上大學的孩子繼續深造,考不上的四處打工就業,即使收入微薄,也不願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當下農民高強度、低收益、近原始的耕作模式,生老病死得不到足夠的保障,職業得不到大多人的認可,這幾點足夠讓更多年輕人離家鄉越來越遠。導致現在最年輕的職業農民也五十歲開外了。

鄉村振興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一村一策,設計好適合各村發展的長遠規劃圖。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

遍地杏花村、茅草屋、石頭牆、人為的做假、做舊,鄉村旅遊遍地開花,很多沒有內涵,不能可持續發展,第二、三產跟不上,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遊客來了一次就不想來第二次。如此發展是否偏離了鄉村振興的初衷?

鄉村振興包括農村經濟、基礎、文化、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建設。

首要的還是要把經濟搞上去吧?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業,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把基本糧田變基本“良”田,加快土地的產權結構調整,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優化產業結構。

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已沒有任何市場競爭力,也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當下農業面對最昂貴的成本是什麼?不是化肥、農藥、種子,而是人工費啊!年輕人的流失也直接導致了農忙季節的人工荒!從而又加劇了生產成本!


可喜的是,近幾年國家加大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動輒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小農水”、“千億斤”、“土地整理”等項目遍地開花,水利設施完善了,機耕路寬敞了,小塊地變大田了。“深松”、“深耕”等農機義務服務也經常下鄉。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打下基礎。

基礎設施方面,公路村村通基本完成,開始著手戶戶通的工作,就是硬化三米以上的未硬化路面。前面也提到過,是不先把汙水處理的問題先解決以後再考慮硬化呢?一是減少重複投資,二是農村的生活汙水對地下水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嚴重,三是汙水排放也是鄰里糾紛的一個焦點問題。

環衛一體化發展的非常好了,綠化、亮化也很到位,出門就是乾淨整潔的大街。垃圾也是日有日清,唯一的難點就是村民的建築垃圾和煤渣。垃圾中轉站處理不了,附近可填埋的地方沒有,大部分都傾倒在河床和村四周,雨季來的時候對下游造成了巨大的汙染。

有人曾經說過,農村的取暖問題解決了,那就和城市沒有什麼差別了。說的是有點誇張,但也說明了農村取暖問題的重要性。

現在農村無非幾種取暖方式,一種土暖氣,一種火炕,一小部分用空調,還有不少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煤逐漸退出市場,用電費用太高,一個取暖季3000-5000元的費用遠高於城市社區,而且效果不佳且汙染環境,還有人身安全問題也非常嚴重,每年煤煙中毒致死、致殘的不是個小數目。

農村房屋建設的成本也越來越高。目前在我們當地建一套房子,簡單裝修,就得二十萬開外。一個是國家環保政策的緣故,建築材料價格上漲。一個是前面說最年輕的農民都五十歲開外了,那泥瓦匠最年輕的都快六十歲開外了,且人工費不低,大工日工資二百多,小工一百五左右,還要中午管一頓飯。

然而建築技術還是停留在幾十年的基礎上沒有改變,磚混結構、原木大梁、屋頂秸稈摸泥放瓦,防火、防震、防水、防風保暖效果都不行。耐久性能也很差勁,幾十年推到就是一堆垃圾。

現在新型建築材料和裝配式的房屋也比較成熟了,比如輕鋼結構、鋼結構等,保溫、抗震等都很好,施工期短,二次利用率高。建築成本也不高。是不相關部門可以出臺政策,統一鄉村建築標準、建築材料尺寸標準化生產。一保護了生態,二減少了汙染,三美化了環境。

關於醫療衛生,醫生下鄉為六十歲以上老人做簡單的免費體檢,每年都進行。對很多從來就沒做過一次健康體檢的老人說是一項很好的福利。農村老人小病挨、大病抗,到最後基本都是晚期了,不是不愛惜自己,確實囊中羞澀啊。但就是這樣在新型合作醫療的保障下還是有很多因病致貧的群體。

每年的醫療保險費都在上漲,而且這個是要交到死的。不住院一分錢不報銷,只要你住了院,做了手術,不管你怎麼報銷費用,個人還是要承擔幾千、幾萬元的費用。醫療系統的問題還是合作醫療的問題呢?

養老問題還是很尷尬的,基礎養老金上漲了很多年,終於從55元漲到了100元,還沒有趕上物價上漲的步伐,加上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每年每人960元。如果他們的子女贍養能力有限的話,那麼2160元就是他的全年可支配收入。有人會問不是還有土地嗎?但目前的土地收入,如果不是經濟作物的話,去除成本,剩下的糧食能解決溫飽就是很好的結局了。土地和每月100元都不能做為讓他們心裡不慌的理由吧?

孩子的吃喝拉撒,從小到學前班,再到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只要不是自主擇校,費用算比較少的,基本家庭每人每年從3000元至8000元不等。但到了高中每人每年就至少10000元起了。到大學畢業、蓋新房、娶新娘,一個家庭就回到了解放前。

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地地力的透支,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森林面積的減少,生物鏈的斷開,農村的綠水青山也在逐漸消失,生態環境也在逐步惡化。也都是潛在的影響農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治理刻不容緩了。

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要求也大了起來,慶幸的是各村的文化廣場建設、文體器材的配發、 農家書屋、電影下鄉、新型農民培訓、各項工作開展的很不錯了,旨在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人們在閒暇的時候跳跳舞、健健身、打打牌、,一天的疲憊就煙消雲散了。

人們精神的充實才是遠離愚昧、邪教的最好方式,也是一個村莊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動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融合,才能獲得高度自律、和諧的社會環境。

廣場的人均面積有待提高,有的個別村就很難申請出,哪怕很少的一點建設用地來建設廣場,哪怕是村周圍的荒地,在國土的地圖上也是基本糧田,也有因自認為是荒地而搞了建設,而受到處罰的村莊。農家書屋的利用率不高,缺少閱讀習慣恐怕是所有人的通病吧。每場電影能有幾十個人看就很不錯了。

關於鄉村振興

圖片發自葉落知秋


還是讓媒體報道再來振奮我們一下吧!

在不久前舉辦的“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研討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規劃司副司長周南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城鄉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果農業落後、農村凋敝、貧困人口眾多,‘四化’不同步,這樣的現代化不完整、不牢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也認為,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不僅要做到城鄉之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還要推動實現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一體化,包括養老制度設計上的一體化、城鄉醫保制度的一體化、城鄉低保制度的一體化等。過去,我國農業農村比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慢了不少。農業農村發展的速度必須加快,否則城鄉二元結構可能一直延續下去,現代化的進程就會受影響。

“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差距大幅縮小。而要大幅度縮小城鄉差距,就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九億農民都在期待中!也祝願農村早日成為大家共同嚮往的美好家園!

圖片發自葉落知秋

關於鄉村振興

關於鄉村振興

關於鄉村振興

關於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