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牢「兜底保障網」

织牢“兜底保障网”

巧家新聞網訊(記者 陳紅雲 通訊員 高澤萍)當前,脫貧攻堅是我們面臨的首要民生工程,而打好脫貧攻堅戰,落實“五個一批”是關鍵。民政兜底脫貧作為“五個一批”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百姓冷暖,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後一道“安全網”,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後手段。去年以來,巧家縣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社會保障兜底作用,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制度,緊緊圍繞“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總體要求,以保障民生、發展民主、服務社會為主線,用好用活民政政策,全力織密織牢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

兜底民生保障。在打贏精準扶貧這場硬仗中,該縣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的“兜底”作用,把民政扶貧工作落到實處、落到小處、落到細處,在兜底脫貧工作中做到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一戶不少、一人不落。”為精準扶貧對象,提高資金使用社會效益,該縣結合精準扶貧工作,部署開展農村低保對象和兜底脫貧對象認定清理,對城鄉低保、特困人員進行全面清理和整頓。截止目前:該縣農村低保共有45038戶55699人,2018年民政救助對象納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當中農村低保有21405戶,30293人,全縣低保總人數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54.3%;加快落實“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脫貧任務,全面實現農村低保標準與國家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將全縣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3180元/人/年,讓人民群眾在精準扶貧和民政工作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织牢“兜底保障网”

落實政策救助。該縣始終圍繞“民政跟著扶貧走,低保圍著脫貧轉”的總體思路,全面深化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工作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提高保障標準,把工作做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妥善解決好睏難群眾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困難問題,通過完善臨時救助機制,全面深入開展“救急難”工作,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制度託底功能,逐步提高臨時救助水平,豐富救助手段,著力解決好睏難群眾的個案性急難問題,防止災禍致貧、災禍返貧。為切實發揮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作用,暢通救助申請和受理渠道,優化工作流程,及時受理、轉辦申請救助事項,確保困難群眾求救有門、受助及時,該縣民政局將臨時救助小額審批權限委託各鄉鎮,進一步提高了臨時救助的時效性。截止目前,該縣共下拔和發放臨時救助資金260萬元。同時,積極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工作。該縣2018年困難殘疾人數7360人,2018年殘疾人兩項補貼人員納入建檔立卡戶82人,共計發放殘疾補助資金0.9萬元。

加強部門聯動。在開展健康扶貧醫療救助工作中,該縣民政局與衛計局聯合開展“四重保障”建卡戶的醫療救助工作,2017年回補醫療救助資金14476人次,共計5524880.57元,2018年已補助建卡戶醫療救助437人次,共計24.08萬元。民政部門與扶貧部門協調配合,通過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當中無業可扶、無力可脫,需民政兜底保障才能全面脫貧,經政府綜合評判確定,對經發展生產、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等措施都無法脫貧或家庭中主要勞動力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力脫貧的家庭進行評審後確定兜底保障人口規模並實施兜底保障方案,截止目前,該縣所有建檔立卡戶中需要兜底保障人口4668戶8377人。其中:農村低保4232戶7908人,特困供養436戶469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當中兜底保障人數當佔4.7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