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森老年公寓調研

踏著晨光再出發

——濟南華森老年公寓調研報告

在盛夏的晨曦中,調研小隊登上了東進的行程。道雖遠,然心之所向,無往而不至已。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愈加提上日程。少年強則國強,老有養方國安。為了調查濟南市的社會養老院的服務狀況,發掘大學生養老志願服務的鏈接模式,山東師範大學商學院社會福利機構調查隊開始了為期十天的濟南社會養老院運行現狀調查。今天,我們來到了了濟南華森養老公寓。

華森養老公寓於2006年開始投入使用,是濟南市民政局註冊的一所高檔次的大型老年公寓。公寓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158個房間可容納300位老人入住,可以同時為自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務。以上內容來自公寓宣傳文件,經團隊考察基本屬實。目前公寓住有老人138人,護理比約為1:7,基本可以實現服務全覆蓋。有健身器材四十多件,基本滿足日常需求。最讓我們調研隊員感動的是每個床頭的緊急呼叫按鈕,關鍵時候這就是老人的生命線,這樣貼心的設計,值得在全國的養老院推廣。

硬件設施無懈可擊,已足矣滿足日常需求。可軟件方面還有很大的建設空間,當然裡面也有許多養老院難以言表的苦衷。首先,是護理層次不一。有護工證的工作人員比例較低,護理水平全憑個人良心。根據我們對老人的調查,大部分護工對老人還是很有耐心,也是設身處地的去照顧他們。同時,老人們也反映了部分工作人員不盡心的現象,有工作人員大聲斥責老人,有讓老人曬在太陽裡的情況。可能這也與當前服務業壓力大,工作累,相對工資較低有關。畢竟,物質回報是工作尊嚴的基礎。但養老院是偏社會福利事業,也沒有太多預算用於工人支出,此問題一時難解。建議養老院建立工作人員獎罰機制,做到多勞多得,避免吃大鍋飯的現象,想必可以提高服務質量。關於護工問題,院長也是很無奈。當前人手不夠,可是又招不到合適的人,就導致了工作強度大,服務不達標的惡性循環。另外,老人真的需要陪伴。儘管每週都有大學生前去表演,但很少有交心的聊談。大學生走馬觀花式的慰問演出只能緩解暫時的孤寂,卻無法深入老人內心的孤單。養老院不止是安享晚年的地方,也是有尊嚴的度過餘生的驛站。通過跟老人交談,老人很喜歡大學生去找他們聊聊,去給他們講講外面的世界,去聽他們講講過去的故事。老有所養,不只是物質上的充裕,更是精神上的滿足。因此葉脈新公益將盡快與周圍大學建立聯繫,並建立相關合作,將大學生交流制度固定下來。畢竟,通過與老人的交談,對我們少不更事的大學生也是一種歷練,老人的諄諄教誨也是我們少走彎路的保障。

有困難又怎樣?只要不放棄,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就是葉脈新公益一直致力於解決的問題——大學生的社會公益資源對接。正如我們銘刻在隊服上的“做公益我們是認真的”,大學生公益行動,葉脈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