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直被認爲是世界性的真經,如果有一個人完全參悟了《道德經》,他會變成什麼樣?

戀你如初


不會變成啥樣,更多的是灑脫,看淡罷了。

道德經講的是道,說的是德。何為道?道路。

道德經總綱說的是: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很簡單,但很多人想的太複雜了。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道路:有的人走的多,有的人走的少:有的人走捷徑,有的人繞彎路;有的人走自己的路,有的人走別人的路等等。

裡面重點之一描繪了什麼是和平。

無為而治就是和平。

但沒有了戰爭,又哪來的和平?

人有貪慾,沒人願意心甘情願的做人下人。

因此,才有所謂的“愚民政策”。

而什麼叫愚民政策?

平等,就是愚民政策。

所以,誕生了“法律”。

裡面談及了什麼叫秩序。

正因為沒人願意做人下人,所以有了法律還不夠,還得有秩序。

有的人天生就是人上人,但人下人呢?

有了秩序,便有了奮鬥的目標,你可以通過秩序不斷的向上攀爬。

有的人崇尚自由,但自由多了,就是墮落。

因為太自由,不向上,肯定就向下跌,這不是墮落是什麼?

每個人通過秩序不斷的向上攀爬,因此整個社會便有了進步,如果你止步不前,那就是墮落。

十年前,你初入社會,1000一個月,十年後你還是1000一個月,那不是墮落是什麼?

什麼叫秩序?什麼叫自由?

秩序是束縛,約束人的各種慾望,化為動力向上攀爬。如果每個人都為了“快樂”而“自由”,所以不爬了,那麼不是社會的停滯,而是後退,而是墮落。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每個東西都是一條路,所有的路匯聚起來,叫做“時間”。

人類因為秩序而群策群力,而不斷向上爬,愚昧的人拼命掙扎生存,智慧的人鞭策愚昧的人不斷的向上爬,而奮起反抗的人,幾乎都是推翻愚昧的統治者。也因為,秩序。

中華上下五千年,包括近代史,都是如此。

你不朝著前走,自然就有智慧的人鞭策你朝前走,當你步子邁大了,超過了那個鞭策你的人,自然而然就換做你鞭策別人了。

裡面還提及了自然。

人類戰勝了自然,又創造了獨屬於人類的自然,這個自然,叫做“社會”,小說裡,又叫做“江湖”。

自然:人類戰勝了萬物後,便有了人類的內戰,這就叫做“內部競爭”。

你問讀透了道德經會怎樣?要麼灑脫,要麼避世。老子不也正是如此嗎?

看透了,自然也就灑脫了。

至於為人類而努力?扯淡吧。

人類中不努力的早就被淘汰了。


鹿與紅茶


釋伽牟尼出家前曾是個王子,中國歷史上也有數位皇帝出家修行的。他們一旦參悟了一些世事本質,就會淡泊名利,遠離紅塵。因此,如果一個人完全參悟了道德經,很大的可能會選擇去做逍遙的隱士。不管他本人是否曾經有多大的權勢。

《道德經》之所以被喻為世界性的真經,因為它比較客觀,且核心強調自然屬性而淡化人為主觀干涉。

它首先從宏觀宇宙之“大道”開始論述世界奧秘,認為世間萬物皆來自於“道”,遵循於“道”,本身皆為“道”之一部分,且道之運轉方式即如太極,陰陽互換,物極必反。

在道家世界觀中,萬物雖分層級,但都統一在一個“道”中,彼此難分,對錯不明,對立互轉、陰陽平衡。因此,你很難在道家思想中找到很明確的立場,很尖銳的詞語,很清晰的指向。它的精髓在於一些本質上的認識和剖析,而體現在具體事物或事件上,則完全因人而異,因每個人的悟性不同而認識不同,且尊重每個人的差異和不同,認為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

在道家思想看來,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的規律,人為干涉只能讓發展軌跡稍微發生一些偏差而已。

比如我們常人看世界是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這樣的層次,從自我角度往外擴散的。儒家就推崇修身、齊家、然後平天下,視為大丈夫的抱負。

但在道家眼中,看待事物的層次是先從世界角度,然後才是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這樣從全局落實到具體的過程。

當一個人參悟了《道德經》,看透了世界的本質,明白了一些物質運轉的規律,就會發現人其實是個小宇宙,其屬性與宇宙是一一對應的,由個人組成的家庭,再組成的社會,再組成的國家,其發展規律都逃不過一個定律——物極必反!

個人的從生到死,社會的安定到動盪,國家的分分合合,人類歷史的誕生到毀滅……一切都只不過是物極必反的輪迴。

而人需要做的,只不過是從生到死的過程中,在無數次的陰陽失衡中選擇站在天平的哪一端。你的身體失調了,會影響健康,你的家庭失和了,會妻離子散,你所處的社會失衡了,會動亂不堪,你所處的國家失衡了,會戰爭不斷。就看你選擇的時候你處在什麼位置的關鍵點上。

因此,你會看到很多歷史上的思想家會退隱山林,不問世事,但卻會在歷史轉折關鍵時,出山幫助某方勢力,一旦局勢穩定後,他們又會悄然離去,不要高官厚祿。

而今社會,太平盛世,雖然暗潮洶湧,但已經遠不是個人能扭轉乾坤的時代,那些真正的道家,都會選擇歸隱吧,因為現代主流意識形態已經不再是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而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至於會產生什麼後果,自然會給以人們答案……


姝子


道德經的精髓在於“無為而治”。許多人都只注意到“無為”,沒有在意“而治”。做到單純的“無為”已經很不容易,還要通過“無為”達到“而治”的境界,那幾乎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純粹的理想境界。就連老子本人也只做到“無為”,空有“而治”的理想卻沒有達成。

話又說回來,理想境界本來就是值得追求卻不一定要達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一種高尚的人格。比如,歷史上有很多戰略家,從姜子牙到鬼谷子,而諸葛孔明是最有名的智慧化身,其原因就在於,姜子牙成功了,鬼谷子自己沒有出山,而諸葛孔明是親力親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事實上,領悟到一件事,是一種境界;能夠付諸行動是另一回事;進而能夠達成目標又是另一種境界了。這就是知與行的差別,以及行動與成功的差別。《道德經》告訴我們,無知、無為是取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其實,《道德經》也告訴我們觀察、領悟的方法。例如,“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道德經》一方面強調無知、無為,但也強調“善”,這就不是無為而是有為了。真正的重點是“利而不爭”。“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不論你多麼“有為”去做事,最終成功了,所有的人都會認為那個結果是“自然”達成的,和你的努力“有為”沒多大關係。當然這只是人們的認知,實際上努力和不努力當然是不一樣的。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幾句話告訴我們,並不是要“無為”,而是要知道如何去“有為”。由此可見,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是老子所讚賞的!

領悟到《道德經》真諦的人是知道如何把握無為、有為、有知、無知的尺度。這個尺度就是“不爭”。就算你是出於善意而做某件事,但因此與別人發生爭執,善意也會打折扣。例如,在公共汽車上有人提醒別人給老人讓座,卻因此而與別人發生爭執,他的善意就可能造成更多人的不便,從而略微偏離最初的善心。

《道德經》不僅啟發人們,儘可能通過“無為”來達成“而治”,同時也告訴人們怎樣去“有為”,也就是以最少、最巧妙的方法去“有為”。所以道家是最講究方法和技術的一種哲學思想,合起來就是“道法”和“法術”。

基本的“法術”在《道德經》裡也講到了,就在“上善若水”這幾個字之後,歸結為7個步驟:1)居善地;2)心善淵;3)與善仁;4)言善信;5)政善治;6)事善能;7)動善時。

這7個步驟中,只有最後一個是關於“動”的,前面6個都是關於“不動”的。身體不動,心卻保持思考。“居善地”就是告訴我們,不論命運把我們推到了什麼地方,我們都要善待這個地方,要造福一方。怎樣做到呢?不僅要“心善淵”,不僅要包容各種不同的人和事,而且要“與善仁”,成人之美,幫助自己周圍的人達成他們的願望和目標。不僅身體力行,而且要“言善信”,做誠實可信賴的人,從而可以接受別人的託付,承擔起超越自己個人利益、惠及他人的責任。例如,你可以幫別人管理他們的資產,這就說明你已經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人了!比如巴菲特就是這樣的人!瑞士這個國家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連瑞士人都不願意住在這裡,但沒有人願意收留他們,最終他們選擇“居善地”、“言善信”,以中立國的姿態替別人管理錢財,在全世界的人面前確立了了自己的獨特定位。

“政善治”就是在你贏得別人信賴之後應該遵循的處事原則。處理事情要依據清晰一致的原則、規則,不能隨心所欲、模糊不清、因人而異,最難的就是做到“王子犯法 庶民同罪”。自己堅持“無為”,不僅不去人為干擾規則的運行,而且勇於維護規則的運行。可見“無為”也是需要勇氣的!

不論你如何堅持“無為”,偶爾總是有一些情況是需要例外處理、人為干預一下的。所以需要“事善能”。只是需要特別提醒一下,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有慾望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道德經》特別強調“動善時”,不可輕舉妄動——“不知常,妄做兇”。

總結一下,如果一個人真正領悟了《道德經》的真諦,他並不會完全“無為”,他會“居善地”、“動善時”,他總能善待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周圍的人,並且在最適當的時候採取最適當的行動!


特白痴王子


謝謝!感謝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做個交流!

1、如果一個人真的完全參悟了道德經,他只會做一件事情,也將一生為之奮鬥終身,那就是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正如諸葛亮所說的那句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老子給他的智慧,上善若水的智慧!如果他不這樣去做,他就沒有完全參悟透徹老子的道德經,還要繼續修煉,或者就是一個耍嘴皮子的人,又有什麼意義。



2、如果一個人真的參悟透了道德經,這個人做人也非常謙虛,隨和,做事很有分寸,特別是有權有勢的,更懂得這一點,很少拋頭露面!而且時機好時就會出來好好做事,死心塌地,做牛做馬,時機一到就隱世,逍遙遊,因為他懂得道家的智慧,不外露,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



3、如果一個人真的參悟透了道德經,他的生活會很節儉的,不會隨便鋪張浪費,慾望,妄念,我執等很少,幾乎沒有了,完全參悟了道德經,他就成為神人啊!但是他自己不會封自己為神的,誰說自己是什麼神,這個人肯定離參悟透道德經還遠著呢!這個神是人死後,別人給他封的神,千萬不要自己封神,而且人活著就不是神!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歡迎大家拍磚,多多交流! 謝謝


自由小小影


道德經參悟了,(如果他是普通人,他就具有一顆平常心。行事同普通人卻不會有憂患的心,不會患得患失。 如果有權有勢,就會達則兼善天下。靜則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語言不多,動則行事如水,對人有利做而人不知,做事情悄無聲息而潛移默化,結果卻可能雷霆萬鈞。明白了許多規律卻不對人說。因為說了也不懂。以行動為主。並善於聽從他人建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精髓是為無為。無為是為了得到規律,為是順著規律而為。參悟了為無為就會隨時為,隨時不為。看似隨意卻皆能把大事小事都做成。~引自雲崗山人,很感激他,他總結的比我全面,所以放開頭,我也在學習中。)

道德經參悟了,格局大,不糾纏;智慧高,不貪婪。做事行雲流水,意志之所至,事竟成。知安危,懂進退,心豁達,精神世界解放,內心坦蕩蕩,內心深處自由豁達而不逾矩。別人罵我而不氣惱,別人辱我知道怎麼還回去,從做好自己開始,從而影響身邊人的思維和能力,也就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天下太平,不得重用,到治國安民這裡就要放下。如馬雲挑戰一下銀行,逼迫銀行改革創新一樣,這就是我佩服他的地方,銀行的痛苦是短暫的,鄧老曾說過,困難不可怕,辦法總會有的,(就怕有問題發現不了,或者有問題不找辦法解決創新,而是打壓,掩耳盜鈴,做自以為是的銀行領導,只能證明自己能力極限到了,其實這是社會給的考驗,是提升銀行領導個人智慧的機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道難關,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遇到的困難,躲不過的,只有去勇敢面對,去挑戰,去變革,任何企業想存活都一樣,我們只不過早點面對,做好了,國家將迎來一次意外的發展收穫,在全球地位更穩固,擁有更多話語權。這只不過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小難關而已,為此我們也得到了很大好處,支付寶至少讓金融流通的更快,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不要等到國外創新改革逼到我們頭上,吃了大虧才驚醒,大清朝的慘狀離我們才有幾個年頭,歷史歷歷在目,觸目驚心。我們老百姓才過了幾個年頭的好日子,大多剛剛從貧困線掙扎出來。寧可我們忍著痛,洗心革面的改革創新來引領世界,也不要做東亞病夫,過被動挨打而沒尊嚴的日子。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噴馬雲,一個好人還要被噴,只能證明自己多可憐,沒有一點自我覺悟。這是我想加的一句話。)

這世界上每個人的層次不同,這裡分一下:

1~庸人自擾之,苦惱苦難多,為生活掙扎。

2~頭腦靈活點,有了更多欲望,擺脫生活困境,為錢為利活。

3~有錢後體會到權利的魅力,為權勢而活。

4~上了歲數,放下錢財和權利的煩惱,看到名譽的魅力為名譽活。

5~看透人生,找到真正的自我,豁達的為自己活。心血來潮,偶爾為社會做做貢獻。無為而為。

總結出來,人生也不過就是拿起來,再放下去。光光的來,悄悄的走。努力過,奮鬥過,離去後,留下的~要麼平庸的給後人留下的處處是傷痕。要麼加把勁,幹出一份家業,教育好後代,福祿幾代人,不過兒孫自有兒孫福。要麼能力大者,引領社會進步,成為歷史一代天驕。能力再大一點,成為民族魂。個人修養小成可旺家族,中成可名垂千秋。大成可成為民族魂。

上邊的層次也只是臆測,咱也就是一個搬磚的,只能做到第一條,為生活掙扎著。我沒看過道德經,也沒那麼高境界,正在努力中改變中,有空也許會研究一下道德經,戰勝自我,提升自己!

胡言亂語,歡迎大家評論,望大家看到錯誤之處給予指出~


ThomLi374


《道德經》一書,先有被道家奉為根本,正所謂修道守要聞老莊,又被儒家引用採納,被莊子所繼承。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可否認,《道德經》是一本講思想的書,而一本講思想的書,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解讀,其實,又何來完全解讀一說呢?本就是各家所言罷了。

所以,‘讀懂’道德經的人,會變怎麼樣,完全是看他究竟是從什麼角度解讀了這本神奇的書。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代,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其一生未曾動筆,他認為語言文字無法完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不想讓自己言不達意的思想誤導後人。

直到遇見尹喜,在懇求下,才勉而為之留下五千字。這是傳說《道德經》的由來。而也正是這本書的出現,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士人,被奉為經典。

時至今日,歷史上為它作解註釋的人已經不計其數,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道德經》的解讀,大多從幾個角度出發。

一、哲學鉅著

哲人們,從這本書中,窺探了宇宙起源、生命由來這些哲學的根本問題,有了各種各樣的理解,當他們認為自己解讀成功後,也認為自己瞭解了生命的奧義。

二、王者權謀

在位者,當權者又從其中的聖人之道,上善若水等等篇章之中,解讀到了御民御天下的道理,成為他們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工具。

三、丹道聖典

古代內丹術盛行,更是對於《道德經》有了另一層的解讀,玄牝之門或為丹田黃庭等等說法開始出現,也從中找到種種修煉的驗證,或許對於信者,《道德經》已經成了必讀的典籍。

四、警示名言

《道德經》當然也有文明的反思的作用,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等篇章無不可以作為警示名言。

五、無盡解讀

除了上述的方面,在思維、養生、刑法、建築、教育等方面,甚至就連外交都有人可以從這本奇書之中解讀到不同的含義。

或許正是《道德經》這種隻言片語,語意不明才造就了它今日的成就,也成為了一步真正的經典吧。


井字頭


頭一次聽說道德經是世界性的真經,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參透了道德經,也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參透道德經,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去參道德經,更不知道參透了道德經會變成什麼樣子。我想,如果想知道參透了道德經會變成什麼樣子,最起碼要參一參試試吧。如果想從別人那兒知道參透道德經是什麼樣子,就像給盲人講解什麼是太陽。

有一個人生來就是個盲人,他從來就不知道太陽是個什麼樣子,而平時又經常聽別人說“太陽”,心裡很想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於是,他便去向人請教太陽是什麼樣子的。一次,盲人碰到一個人,便友好地問他:“你能告訴我,太陽是什麼樣的嗎?”那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盆。”盲人牢牢記住這個人的話。回到家裡,他找了一個銅盆,摸了一遍又一遍,還用木棒敲打銅盆,發出清脆的聲音,然後自言自語地說:“唔,太陽就跟這一樣。”過了些日子,瞎子走在路上,一陣鐘聲傳進他耳朵裡,他以為是太陽來了,他高興得喊起來:“太陽來了,我聽到了它的聲音。” 一位過路的老人聽到盲人的話,就對盲人說:“那不是太陽,那是鐘聲。”盲人連忙虛心地問:“您能告訴我,太陽是什麼樣的嗎?”老人告訴他說:“太陽有光亮,就像蠟燭一樣。”還順便將一根蠟燭給盲人摸了摸。盲人又記住了蠟燭的形狀,心想:原來太陽是這個樣子的。一天,別人給他一隻短笛,他用手將短笛摸了一遍,他感覺到這不是太陽嗎?於是他又高興地喊著:“我有了太陽了,我拿到太陽了!”

所以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道聽途說是沒用的。


誠敬學修苑


道德經很高深,裡面的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每個人一讀再讀,可能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種道德經,但如果說一個人全部參透了道德經會怎樣,我想就算是全部參透了,也不能怎樣,該怎樣還是怎樣。

這是一句廢話麼,不是,所謂大道至簡,道不遠人,所謂大道其實就蘊含在我們身邊極微小和極不在意的地方,對道的領悟,不是創造一個新世界,而是換一種眼光來看待這和個曾經的世界。只要換一種眼光看,你看到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道德經雖然高深,但也不是神書,參透了會提高幸福感,至於說真的什麼大變化,應該也是沒有的。


昭烈名臣


《道德經》是老子著述的,完全參悟了《道德經》的人大概有兩位:老子和莊子,他倆現在在神壇上,這就是完全參悟後的終極結果。


據《史記》以及其他史料記載來看,老子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他們還曾有過面對面的直接對話。


據記載,老子活了160歲左右,而且更為神奇的事情是,老子騎著牛出函谷關之後就不再有任何記載了,不知其蹤。


如果一個人完全參悟了《道德經》,那麼他不可能有權有勢,頂多只是擁有著非常厚重的話語權,但一定不會令世人感知到他有權勢,因為權勢違背了道的基本理論。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倡導就是尊道貴德,是上善若水,是樸(樸素的樸),是寡慾,是無為,是不尚賢,是不貴難得之貨,是不爭,是守靜,是功成身退等等……這些都是塵世之人難以做到的。


歷史作家煮史問道


凡是把道德經歸於清淨無為的一類,真沒有資格在這裡討論道德經,道家所提倡的清靜無為並不是你們所理解的參禪打坐神遊休閒,混吃等死,屁事不幹。

清淨指的是要放棄過多的慾望,把注意力集中於一點,比如,你打算好好學習,可是心裡還想著美女美食,KTV,你能靜下心好好學習嗎?為什麼在家裡往往不能好好學習,家裡有電視,有手機,有平板,你的心很難靜下來,而到了圖書館就不一樣了,這裡很安靜,周圍的人都在認真讀書,消除了你很多的與學習無關的慾望,所以你能夠靜下心來專心學習。

無為不是說不作為,而是不去打破事物的固有規律,這樣就能夠讓它自由成長,不斷創造出新的事物。比如,種樹,在剛發芽的時候你得預防病蟲害,得澆水,等樹長得大一些就不需要經常澆水了,這樣樹的根就能夠往下扎,最後成長為參天大樹,而如果天天澆水,樹根浮於表面,一場大風或者大旱書就掛了。

再比如市場經濟他會自發的調節生產資料這些,不需要你認為的過多敢於,但是市場經濟有它不作為或起壞作用的地方,你就要把這些漏洞補上。

不是讓你不作為,而是要認清事物的發展規律順勢而為。

商鞅從道德經中解讀出了法,韓非子解讀出了術,申不害解讀出了勢。孫子解讀出了孫子兵法等等……

解讀道德經的人千百萬,部分解讀的有那麼幾個,解讀本質的一個都沒有(除了老子本人)。 道是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注意是道),我參悟了,所以現在正在踐行。有願意討論的朋友可以加好友討論,只有一個前提,放下心中已有的執念,先學會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才能正確的認識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