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老街老屋有望「激活」

莞城老街老屋有望“激活”

振華路-大西路騎樓街,“老莞城”的風情撲面而來。

莞城老街老屋有望“激活”

東方紅照相館歷史悠久。

莞城老街老屋有望“激活”

至今仍在營業的鐘錶店。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脈,而歷史街區則是城市歷史最直觀的載體。莞城作為東莞千年文脈所在,歷史街區建築遺存也最為豐富。近日,隨著東莞市第四屆專項規劃與環境藝術委員會審議通過《東莞市歷史城區及周邊整合策略》等一系列保護和規劃方案,濃縮著東莞城市記憶的中興路—大西路、鰜魚洲等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有望被“復興激活”,一時間引起各方關注。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陳琬瑩 陳啟亮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策劃:黃少宏 統籌:陳啟亮

歷史街區凝固數十年時光風貌

繁忙的東莞運河路兩側,南來北往的車輛日夜不息,這條並不算開闊的沿河道路,行駛至西正路口卻豁然開朗。一座紅牆碧瓦、飛角連簷的高大城樓矗立在東側,樓下劃設的三角形禁行區將這裡變為西正路中的“河心洲”,車流從城樓兩側繞行如劈開的水花。這座城樓就是古東莞縣城僅存的西城門——迎恩樓,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凝聚東莞歷史文化的一座地標。

跨過西正路莞城橋向西北行去,在華僑飯店的背後,振華路、大西路、中興路……“老莞城”的風貌彷彿穿越數十年的時光撲面而來。

沿著振興路行走,不同顏色塗裝的騎樓輕易就能“俘獲”初遊者的目光,這些民國風格的建築大多隻有兩層,一樓門前的廊柱之後,是至今仍在營業的五金店、眼鏡店、鐘錶店等鋪面。而相比之下,騎樓的二樓則顯得歷經風雨,裸露的電線、變形的木窗、掉落的牆皮,並不鮮見,甚至有些縫隙裡還生出一叢雜草。

在這片彷彿時光凝固的街區裡,所有的事物都自動帶上了一層泛黃的濾鏡。從大西街繼續深入,兩側的商店很多都貼有“老字號”的標識。

在一家名為“同德五金家電有限公司”的店鋪,老闆與兩位串門的街坊坐在店裡閒聊。“這家店新中國成立前就開了,新中國成立以後公私合營,再到改革開放以後允許私人經營,我就把店盤了下來。”談起這條街的過往,老闆談興頗濃,“斜對面的僑商大廈,過去多熱鬧,現在也已經不行了。這條街最熱鬧的時候是在上世紀90年代,如今冷清了許多,生意也勉勉強強。”

人氣流失交通不便老街區陷入困局

與冷清的五金店不同,不遠處的“容師傅”點心店則不時有客人上門。容叔本人今年已經75歲,過去曾在莞城大飯店、運河茶廳等從事點心製作。2011年,他憑藉自己多年的手藝在莞城中山路開始創業,2013年後搬遷到莞城大西路20號營業。

如今容師傅年事已高,記者到店裡時,容師傅的女兒容女士在店內負責料理生意。

“我們早上3時開始營業,除了零售,主要是做一些批發,附近的早餐店都會過來買我們的早點。”容女士表示,現在到附近遊玩的人慢慢多了起來,慕名到她店裡買點心的人也多了起來。在她看來,周圍很多店鋪雖然看似冷清,但生意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差。“大家都是租鋪開店,如果生意不掙錢早就關門了。”

容女士出生在莞城,出嫁到萬江,如今接手打理店面以後每天開車過來上班。但是街面狹窄通車不便令她苦惱。“我們當然盼著街面能改造,尤其是交通,過去門前雙車道,因為擁堵改成了單行道,但還是很不方便。不通車就沒人來,如果不是旁邊有細村市場,可能這條街更沒什麼人特意過來了。”

莞城濱水興城,航運發達,過去不僅是東莞歷史文化的“原點”,很長時間內也是東莞行政和經濟的中心。10多年來,隨著市委、市政府的搬移和城市商業中心的擴散,像大西路這樣的莞城老街區逐漸陷入人口外流、活力下降的困局。

因此,關於老城區的保護和改造一直在探索之中。自2015年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的團隊,就展開了對東莞歷史文化街區的調研考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範》施行至今已有13年,作為對城市空間活化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反思總結,此輪規劃更加謹慎,更關注街區保護開發與原居民生活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改善居民生活也是歷史街區保護內容

不過,這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也存在一些現實難題。“老城區的產權關係尤為複雜,而產權整理又是規劃、保護、開發的基礎,是撬動整個活化事業的抓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中興路-大西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詳細規劃》項目成員楊聖勇告訴記者,僅是梳理中興路-大西路歷史文化街區產權關係就要花大量時間人力,以出租、倒閉、閒置、使用等對物業分類後還要劃分業態。

三年間,項目團隊以街麵店鋪、民宅為單位,針對不同的物業主體多次實地走訪。調研發現,以細村市場為核心的老居民區生活狀態良好,人氣也較穩定,而振華路、中興路一帶下午3時之後基本沒人。因此他們建議可先從空權物業開始改造,營造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作為示範。

“考慮到街區生活和旅遊生活的平衡,基於市場業態可先設定好處理產權關係的平臺機制,例如產權置換或聯合,前期搭好這個框架,後續工作的開展將更加順利和高效。”楊聖勇說道。

歷史街區的改造,還面臨如何聚集人氣的問題。楊聖勇表示,在對沿街業態作了詳細調研後,團隊針對商業佈局專門作了業態規劃。

“把珊洲河、阮湧河的濱河空間盤活,將倉庫、商鋪、碼頭、騎樓、水廊串起來,同時增加公共性基礎服務,植入書吧、咖啡館、民宿、精品酒店等留住人、也留住文化特色的業態。”楊聖勇表示,居民生活的維護和改善同樣是歷史街區保護的重要部分,“增加社區工坊、社區活動中心、超市等,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實現旅遊設施和社區公共設施的兼容。”

守住保護底線還原完整歷史脈絡

從大西路街區沿東江大道向西,再進入壩頭路,就來到了鰜魚洲的入口。細雨濛濛,傍晚的鰜魚洲幽靜而神秘,幾人合抱的大葉榕成排立在路邊,隔絕了外界的視線。在河的對岸,工農8號燈火輝煌,而這一邊則是舊水泥路、雜亂野草和外牆斑駁的舊廠房。唯有磚紅色的煙囪聳立在雨霧中,像是半島上一支久未吹響的老笛子。

“大部分人對於東莞改革開放史的瞭解,在於‘三來一補’、世界工廠,但是鰜魚洲提供了不一樣的歷史切面。這裡有當時很先進的工業區規劃、廠房建築,有開放的外貿來往,其歷史價值是十分重要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講師、《東莞鰜魚洲歷史地段保護規劃》項目主持人禤文昊說道。

時間回溯到1981年,東莞第一個外貿貨運碼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還有早期的海關機構、水上派出所等,就誕生於這個河心半島。鰜魚洲這批改革開放初期的歷史遺存,對研究東莞工業崛起和對外開放具有重要價值,也是東莞改革開放時期作為全國農村工業化先驅和模範的重要物證。

對於鰜魚洲的保護規劃,禤文昊認為核心在於守住保護保留的底線。“修復還原之後,甚至可以從鰜魚洲的一間工廠、一個部門,梳理一條完整的歷史脈絡。”

目前,鰜魚洲歷史地段內有6處建構築物已被公佈為東莞市歷史建築,包括飼料廠煙囪及鍋爐房、飼料廠原料立筒庫、海關駐鰜魚洲辦事機構舊址、東莞市面粉公司辦公樓舊址、東莞市糧油食品工業公司門樓、飼料廠實驗室。

而對於保護規劃後的改造活化,禤文昊建議,開發要保持開放性。“首先鰜魚洲發展其實不侷限於文創產業,應延續當年的經濟帶動作用,引進更多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其次應服務於本地市民,依託環境優美的濱水空間,與工農8號、下壩坊形成休閒娛樂的聯動;其三是開發旅遊產業,與可園等景點形成嶺南水鄉特色和改革開放工業前沿地的旅行線路。”

“無論是規劃還是開發,首先要強調前期對於歷史遺存的保護、評價系統,劃出一條底線,後續的改造運營都要守住這條底線。”禤文昊表示。

在東莞市糧油食品工業公司原址,一堵題字為“香飄四季”的牆被劃入保護清單。“這堵牆相當於見證歷史的活雕塑,即使只是一些瓶瓶罐罐,都比後來新加的都有價值。”禤文昊說道。

除歷史建築外,《東莞鰜魚洲歷史地段保護規劃》將基地內的其他建築分為四類。其中保留利用的建築佔到近八成。

在禤文昊看來,保留的建築可按照原來的功能改造,比如舊宿舍樓就可改造成青年公寓或主題民宿。“像廠房倉庫的大空間就更靈活了。Livehouse(小型展演場館)、室內球場、網紅經濟中的攝影基地,這裡獨特的景觀尤其適合視覺產業,優勢是使用門檻低、靈活,具體功能可以根據市場隨時改變。”

社區重振需關注“人情味”

除了官方層面的保護和規劃,來自民間的團隊也在以自己方式,嘗試著激活這片歷史街區和建築。

拐進莞城市橋社區北正路橫巷,一座中法合璧的民國建築出現在眼前。拱形門廊精緻優雅,兩旁是簡潔的中式清水青磚牆與琉璃花格窗,歲月塗上的灰沙也無法掩蓋當年的華麗風情。

從研究解讀老宅歷史,到拿著小刷子細細掃塵,再到根據原貌設計、建造一條樓梯和一間廁所……來自本地的善餘營造團隊,前後花費整整三年,讓房梁塌落、屋脊斷裂的百年老宅善餘堂重煥生機。

2017年中秋,善餘堂重開之夜,明月光照地堂,熱心市民相聚老屋,就著月餅和清茶,說說新識舊事,其樂融融。“這不正是改造活化的意義和回報嗎?”憶起此景,從小在老城區長大的張穎君笑言。

舊城生活節、老城藝術節、舊物展……從2013年開始,張穎君帶領團隊深入老城社區,與街坊一起舉辦活動,引起當地青年對東莞歷史文化保育、舊城改造活化的關注。2016年她發起善餘營造項目,開始集資修繕歷史建築善餘堂。

在張穎君看來,一個社區的重新振興是漫長又複雜的過程,尤其需要關注其中由街坊鄰里形成的“人情味”。“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街區改造、遷徙後,居住在那裡的人們對於街坊、環境是否適應、是否共融,也是讓街區保持活力和魅力的關鍵。”

善餘營造團隊中的建築主理人袁藝峰同樣關心舊城文化保護。這位東莞理工學院建築工程系的老師,帶領著團隊花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走訪莞城超過2萬處建築,將這些建築遺產與社區故事、老字號等非物質地域特色元素整合梳理,推出“莞城文物徑”導賞活動。從歷史建築的特徵演變、街道的空間格局、城市規劃等內容,啟發參與者瞭解東莞、思考自身對於這座城市的歸宿感。

如今,歷史街區這塊“掌中寶”的價值正不斷被重新認識。今年莞城街道黨委工作報告就指出,莞城擁有新興城區無法複製和超越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色。

莞城提出,要“借鑑香港元創坊、深圳叮梆小鎮等經驗,圍繞恢復莞城記憶對城市進行活化,吸引年輕人和精英階層重返莞城”、“啟動對城外中興路-大西路歷史文化街區‘三舊’改造研究,按照莞城的設想,這座千年古城將實現復興發展,讓“老”樹開出新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