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魏國的興衰起伏,興於地、亡於地

三家分晉是戰國時期的開端,魏國雖然和趙國、韓國一起把晉國一分為三,各自建立起一個國家,但晉國作為春秋時期最具實力的霸主,實在是太強大了,魏國繼其餘威,仍然成為了戰國第一個霸主。

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魏國的興衰起伏,興於地、亡於地

但是魏國的處境也是比較嚴峻的,容不得任何閃失,因為它的位置太不巧了,地處中原,是戰國七雄中的中央之國,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被齊、楚、秦、趙像裹粽子一樣裹住,腹背受敵,雖然這四個國家此時的實力都無法和魏國匹敵,但每次出征,魏國都要擔心後方是不是會被另外一個國家偷襲,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也不好過。

但這種地緣劣勢其實也是一種優勢,魏國四通八達,可以往來四方,以極具優勢的交通快速發展經濟,所以魏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出於地緣的關係,如何充分利用優勢、減少劣勢就成了魏國能否平穩發展並實現崛起的關鍵,魏文侯在位時,提出了“三晉一體”的方針,外交上就堅持團結趙韓,聯合趙、韓兩國形成聯盟,一致對外。

這樣一來,魏國的北方就幾乎沒有強敵了,只剩下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和西方的秦國,而三晉聯盟的實力令齊、楚、秦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魏國四境無憂。魏文侯就在這平穩時期內,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如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使得魏國的國力日益富強,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即位後,魏國國勢更盛。

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魏國的興衰起伏,興於地、亡於地

國力強了,自然要對外發展。當時齊國政局不穩,田氏正在忙著代替呂氏,魏文侯還幫助田氏在周天子面前取得名分,正式成為諸侯,這使得田氏對魏國感激不已,還當了一陣魏國的小弟。而楚國則內亂不斷,甚至於楚王都被殺了。

雖然齊楚國內混亂,但是國力猶在,魏國想要吞併兩國也是不太現實的,唯一有可能的是秦國。此時的秦國早已衰落,不復秦穆公時期的雄風,經歷數代內亂而耗盡國力,被魏國一敗再敗,連河西之地都丟了,幾有滅國之危。但魏武侯並沒有全力進攻秦國,還分了一部分力量去壓制其他國家,無形間給了秦國苟延殘喘之機。

英明瞭大半輩子的魏武侯到了統治末期,連出昏招,導致魏國形勢大變,他先是聽信讒言,懷疑鎮守河西的大將吳起,吳起為了小命考慮,果斷跑路,跑到了楚國。吳起走後,魏武侯轉而攻楚,秦國趁機與楚國聯盟,終於獲得喘息的機會。

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魏國的興衰起伏,興於地、亡於地

更要命的是,魏國與趙國、齊國相繼開撕,盟友關係破裂,並且魏武侯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問題,在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為爭奪國君之位,舉兵相攻,不想再當小弟的韓、趙兩國趁機出兵,差點攻破魏國都城,三晉聯盟就此破裂。

魏惠王最終獲得了奪位之戰的勝利,他是魏國曆史上第一個稱王的君主,也是魏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他執政前期,進行了一番大的整治,使得魏國國力達到了頂峰,但頂峰以後往往是低谷。

三晉聯盟破裂以後,魏惠王還在孜孜不倦地做著樹敵和趕人才這兩件大事。

為收拾不再聽話的趙國,魏惠王派龐涓大舉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畢竟也是大國,怎肯甘居人下,當年剛立國給魏國當小弟,但現在齊威王執政,齊國蒸蒸日上,自然要挑戰魏國的霸權。於是齊國採用孫臏的計劃,掐中魏國四方皆敵的特點,直接發兵圍魏救趙,直搗魏國都城。

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魏國的興衰起伏,興於地、亡於地

因為後方被偷襲,所以魏國攻下了邯鄲後也只能放棄吞併趙國,回兵救援,卻遭到孫臏的痛擊。

圍魏救趙的勝利使得齊國信心大增,很快就集合起眾多小國,主動進攻魏國,向魏國的霸主地位發起挑戰。但其實,上一次戰勝只是孫臏策略的成功,單論實力,齊國還不是魏國的對手,所以進擊很快就被魏國聯合韓國擊退。

這一戰後,齊國不再高調反魏,而是一邊發展,一邊給魏國下套。

十幾年後,韓國也背離了魏國,魏惠王又派龐涓大舉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又派出了田忌、孫臏,用的還是當年的套路,魏軍也沒辦法,只得回軍,途中還是遭襲,被殲達十萬之眾,甚至連主帥龐涓也被殺了。這一戰,才真正傷了魏國的元氣,徹底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

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魏國的興衰起伏,興於地、亡於地

魏惠王的另一個失誤這時也開始顯現出了致命的效果。他不肯重用的商鞅,跑到了秦國,變法成功,秦國實力大增,也開始趁你病,要你命,不斷擊敗魏國,先是奪回河西之地,接著又不斷奪取魏國的土地。

不論哪個時期,人才都是最重要的,魏惠王得了一個龐涓就心滿意足了,先後錯失孫臏和商鞅兩大奇才,前者懷著對魏國的怨恨奔齊,後者帶著遠大的理想入秦。兩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於是魏國慘了,東敗於齊,西敗於秦,甚至連楚國也來撈撈東西。

在列強的夾擊和挑戰下,魏國喪失了獨霸中原的能力,為避秦軍鋒芒,還將都城由安邑遷往大梁,從此魏國不斷衰落,直至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