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城日记

我的长城日记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边是故乡”……这是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长城,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经历了太多的历史沧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山西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晋北大地,几番征战,几番厮杀,几度桑田,几度牧场。捍卫山西,屏藩京师,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的不懈努力,从战国到明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历代王朝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目前尚有遗迹可辨的仍有上千里左右,使得山西成为长城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长城博览在山西,带着这句话,我们踏上了寻访山西长城的征途。

我的长城日记

2017年9月23日

长城分队经过近一天的行程,来到了长城与黄河的握手之地—老牛湾,这里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老牛湾有长城,有大河,有古堡,有烽火台,还有数不清的古渡传说。在老牛湾堡的最高处,我们感怀康熙皇帝的四公主—和硕恪靖公主。北上和亲途中,她看到山西土地贫瘠、百姓疾苦,而内蒙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于是请旨康熙皇帝将众多山西人迁徙到内蒙开荒种地。很多山西人由此改变了生存状况。这块碑就是山西百姓为纪念四公主的恩德而立的,碑上的题字为“坤道其棠”。

我的长城日记

摄影/李建军

2017年9月24日

我们在老牛湾遇到了村长吕贵成。如果说黄河天险成就了老牛湾的雄伟,那么长城古堡为她增添了无限神韵。这里是老牛湾的望河楼,望河楼亦称护水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山西巡抚曾铣所建。

在特殊年代,老支书为保护这一古迹而与破坏分子以命相博,才使得望河楼得以保存,老支书的儿子吕成贵继承父亲遗志,不仅担任村支书,还担任了偏关县长城保护协会会长,继续为保护老牛湾和长城的文物古迹奔走呼吁。正是由于两代支书这样的百姓一代代的精心守护,人类文明的杰作— 长城才得以最大程度的保护。

我的长城日记

表里山河行长城车队 摄影/李建军

2017年9月25日

长城分队来到逶迤蜿蜒的红门口古长城。门口是明代万里长城一处重要隘口,在山西省偏关县东北40余公里处,近逼水泉营,为通往内蒙要隘。

这里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红门口外还有一座土筑方城,这座城堡是明蒙互市的场所,故称“红门市”。在层林尽染的秋色中,这里的长城更显出壮美雄姿。伫立峰顶,朔风阵阵,斑驳的烽火台上,苍凉的古战场里,仿佛听到昔日的鼓角争鸣、慷慨悲歌,让人顿生悠悠怀古之情。

我的长城日记

摄影/李建军

人们常说红门口这个地方,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古代边防,建长城抵御蒙古骑兵,而建设地下长城也是为了军事防御。古今融合、上下交汇,提升了红门口地上、地下长城的文化价值。于是我们探秘偏关地下长城中现存全国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地道历时13年完成,总长约8900米。它的主体功能是藏运兵员,设有指挥部、供粮处、医疗室、饮水源、瞭望台、会议作战室等设施,上下三层,出口众多,四通八达,在全国现存战备地道中首屈一指。

2017年9月26日

我们驱车赶往右玉的右卫镇,这里自古为北方重镇,著名的“胡服骑射”倡导人赵武灵王当时所置的善无县,就是现右卫镇的前身。在这里记者遇到了山西的798右玉艺术粮仓,我们从名人画家的作品里读懂了长城的沧桑。

我的长城日记

摄影/李建军

距离右卫镇15公里的杀虎口是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马古道的交汇处。这里做为历史上的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它也是洞察民族关系的窗口,是民族交融的晴雨表。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长城分队在这里重走茶马古道,欣赏脍炙人口的民歌《走西口》,品尝驰名省内外的特色美食右玉羊肉;走进右玉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右玉独特的边塞、军事、晋商、西口等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历史穿越。

2017年9月27日

长城分队在五彩斑斓的秋色中,奔赴左云县的摩天岭长城。宁鲁口的摩天岭是五路山最高峰,蜿蜒起伏的明长城就修筑在这座山上,约10公里,堞垣崇隆,烽堠峻整,是居庸关以西比较保存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长城。

我的长城日记

摄影/李建军

现河东岸砖包箭楼仍保存完整,箭楼拱券上嵌“镇宁”石匾,箭楼下又修筑了宁鲁口关城,与箭楼形成完整的关口防御体系。历史上的边塞和平,便在这里建立马市,边关内外,互通贸易,因而又称“马市楼”。镇宁堡箭楼,既是军事防御的前沿哨所,也是各民族互市交易的场所,汉民族的茶叶、丝绸、日用品,与游牧民族的马匹、皮毛等曾在这里互市交易。有着沧桑历史的箭楼,见证了当时的民族交融与市场繁荣。

摩天岭长城脚下的八台子村,本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却因中国长城与西方教堂并存而独树一帜。这座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仅剩的哥特式教堂尖尖的屋顶上,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充满了异域风情。它是万里长城内侧惟一的一座天主教堂,东方、西方、草原、农耕四大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盛景。长城分队还走进管家堡的天然居民宿,多才多艺的老板娘载歌载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曲高亢嘹亮的田园牧歌《五哥放羊》,唱出了长城脚下人家的质朴情怀。

我的长城日记

摄影/李建军

著名学者梁思成曾对山西有过这样的感叹:“一落脚就踩着文化”,在感叹山西文化之厚重同时,更为那些处处彰显山西沧桑历史的遗址遗迹感伤。余秋雨的散文中有过一段评述长城的话:“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道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地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我们一路向南,来到了内长城脚下著名的山阴广武城。广武城,又名山阴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境内,是当年整个雁门关防御系统的绝对核心。历来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定“首攻广武,后图雁门”。历史上,发生在广武城的血战不下两百次。名将卫青、李广、杨业等都在此写下过浓墨重彩的英雄谱。现在的广武城,在当地一般会被分别称为“旧广武”和“新广武”。

我的长城日记

关于这两座古城,还有一个奇怪的民谚,叫做“新城不新,旧城不旧”。原因是,新广武城虽然是明代修建的,但地基却是用的战国时代的遗址,算是重建;而旧广武城是宋辽时期修建的,实际上要比新城始建晚了1000多年。广武城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广武堡有新、旧两座,是研究国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走进广武城,探秘三晋雄关里的传奇故事,感受城里人家的纯朴与善良。登上雄险壮观的广武段长城,残阳似火,新月如钩,日月同辉中,这里的长城更显壮美雄姿。

— end —

撰文:王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