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爲何不見忙「雙搶」?

新華社南昌7月18日電(秦宏、熊家林)頭頂烈日,揮汗如雨,搶收早稻,搶種晚稻……這是往年夏天田間地頭常見的“雙搶”繁忙場景。然而,記者近日在南方產糧大省江西採訪發現,今年的“雙搶”卻顯得“平靜”。

七月上旬,記者來到江西省吉水縣文峰鎮井頭村的村口,村支書王必順指著停在道路兩邊的大型收割機,笑著介紹說:“還數它們功勞大,村裡共有3500多畝田,已經收割了近三分之二,所以田間農忙的人不多。”

沿著王必順指的方向看過去,記者看到運載著收割機的貨車掛著“蘇”或“皖”等非江西本地的牌照。農戶們口中常提及的“稻客”,就是駕駛這些機器提供收割業務的服務群體。王必順介紹,今年村子這樣的收割機來了50多部,社會化服務大大減輕了種田的人力投入。

收割機駛過,王必順家的田地露出齊刷刷的短稻稈,收割機側面的出口泉湧般吐出顆粒飽滿的金黃稻穀。王必順站在田埂上,麻利地把填滿稻穀的麻袋紮好封口。他說,過去為了避開七月中旬的高溫,往往早上三四點鐘就揹著鐮刀起床收割。如今“稻客”們在村裡有固定的服務點,一個電話就能聯繫到他們來田間幫忙。

在吉水縣另一個鄉鎮,記者遇到坐在門口悠閒地吃著西瓜的農戶徐小軍。在被問及怎麼沒去地裡忙農活,也沒忙著曬穀子時,他笑著說:“我在地頭割完穀子就直接賣給糧食經紀人拖去烘乾廠,很方便。”

徐小軍說,過去持續一個月左右才會結束的“雙搶”,如今從收割到栽種一般半個月就能完成。現在機械化程度高了,所需勞力少了,不需要把親戚們都叫回家幫忙。

不少農民從兩季稻改種單季稻,也告別了“雙搶”的繁忙。江西省高安市豪花村被稻子染得黃燦燦的,50歲的村民胡水明兄弟兩人承包了上百畝田地,其中一半是單季稻。胡水明從收割機上下來,擦了擦汗說:“過去種田看畝產,畝產多的品種就是好稻子。現在優質糧價格高、容易賣,農戶也不像以前種糧只注重產量而不看質量。”

江西省吉水縣農業局局長葉太說,隨著水稻種植規模化、機械化程度提升,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穩步發展,產業結構逐步調整。農戶們種田的理念發生了變化,種田的方式也在轉變。追求品質的“市場糧”越來越被重視,機器逐漸替代人力,農戶們不忙“雙搶”也能種出豐收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