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之王 千年人參

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溼潤的氣候,多生長於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生長千年的人參,極為罕見,藥用價值極高。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蘆頭)短,直立或斜上,不增厚成塊狀。主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地上莖單生,高30-60釐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複葉,3-6枚輪生莖頂,幼株的葉數較少;葉柄長3-8釐米,有縱紋,無毛,基部無托葉;小葉片3-5,幼株常為3,薄膜質,中央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8-12釐米,寬3-5釐米,最外一對側生小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4釐米,寬1.5-3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邊緣有鋸齒,齒有刺尖,上面散生少數剛毛,剛毛長約1毫米,下面無毛,側脈5-6對,兩面明顯,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0.5-2.5釐米,側生者較短。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1.5釐不能回覆vg米,有花30-50朵,稀5-6朵;總花梗通常較葉長,長15-30釐米,有縱紋;花梗絲狀,長0.8-1.5釐米;花淡黃綠色;萼無毛,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實扁球形,鮮紅色,長4-5毫米,寬6-7毫米。種子腎形,乳白色。

人參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質,圓柱形或紡錘形,鬚根細長;根狀莖(蘆頭)短,上有莖痕(蘆碗)和芽苞;莖單生,直立,先端漸尖,邊緣有細尖鋸齒,上面沿中脈疏被剛毛。傘形花序頂生,花小;花菩鐘形,具5齒;花瓣5,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花葯球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1,柱頭2裂。漿果狀核果扁球形或腎形,成熟時鮮紅色;種子2個,扁圓形,黃白色!

百草之王 千年人參

百草之王 千年人參

人參多生長在北緯40~45度之間,1月平均溫度-23~5℃,7月平均溫度20~26℃,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年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44釐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土壤為排水良好、疏鬆、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pH值5.5~6.2。多生於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鬱閉度0.7~0.8。人參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

分佈於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現吉林、遼寧栽培甚多,河北、山西有引種。蘇聯、朝鮮也有分佈;朝鮮和日本也多栽培。

我國自唐朝起,就已開始人工種植人參。人工栽培的園參,除東北有大量種植外,河北、山西、甘肅、寧夏、湖北等省區也均有栽培。在人工精心管理下,栽培的人參6年就可收穫,但從藥用價值或珍貴程度講,似乎都無法與百年的老山參相比。野生人參被大量採挖已越來越少。野生人參已處於瀕臨絕滅的境地。這種"中藥之王"、"能治百病的草"與水杉、銀杉、桫欏等珍貴植物一起,已列為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

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人參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

百草之王 千年人參

百草之王 千年人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