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产业研究院:拼多多商业维权大起底

Kopu产业研究院:拼多多商业维权大起底

Kopu导读: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无疑是这半年来逆袭京东淘宝的新电商模式平台,面对商家罚金去向维权,商户纠纷被放大,拼多多诸多委屈,就算商家恐难在法律上获得支持,但拼多多通过此次事件需要考量的不只是苛政打假,更要溯源供应链,精细信息流。

6月8日,全国"扫黄打非"办表示对拼多多涉嫌出售黄暴商品展开调查。6月13日,少数商家在拼多多总部进行集体维权,与现场安保人员爆发肢体冲突,背后的维权群将近千人,声势浩大。不断发酵的舆论使得这一新晋电商黑马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商家们指责拼多多平台冻结账户资金,平台申诉渠道又不通畅,因此只得采取维权行动。保守估计维权商家们的被冻结资金已过亿元。虽然在维权事件爆发后,拼多多在官方声明中再次解释了这笔被冻结资金的去向,称冻结款项均赔付给了消费者,拼多多分文不取。但是商家通过找到消费者核实,证实了消费者并未收到拼多多的赔付款。这让商家们开始质疑拼多多通过对商家罚款来谋求私利。Kopu产业研究院认为,拼多多所面临的远远不只是解释资金动向这么简单。

Kopu解读:规则多如星,苛政猛于虎

与淘宝天猫盈利模式相同的是,拼多多的电商商业模式在于广告信息流,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曾表示,"拼多多没有任何的进场费,也不收任何佣金,同时,我们也没有任何的广告费用,拼多多的流量是不需要钱的。"但免广告费、免佣金的代价则是,拼多多上商品的价格,一定要比淘宝低,还包邮。

Kopu产业研究院:拼多多商业维权大起底

拼多多也宣称始终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说消费者第一的绝对价值观,加上与淘宝相比没有支付宝这样成熟的钱包工具,使得拼多多不得不采取更多规则来限制商户的运营,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而拼多多此次商户集体维权,要点则是控诉拼多多"假一罚十"、假货处理规则、描述不符合规则、虚假发货规则、保证金规则等过于严苛,并且在纠纷产生时,平台也过于偏向于用户,商家缺乏自证渠道,出现问题,拼多多也基本是无条件赔付用户,面对此种苛政和不平等条约,商户们自然不干了。

Kopu解读:供应链优化要比漫天广告来得实在

拼多多从来不缺流量,除却热门综艺的大方赞助或者魔性广告曲带来的爆点,现在又正值世界杯期间,拼多多当然也没闲着,央视五套黄金时段也有拼多多大量广告。如果拼多多是一只木桶,那么流量绝对是它最长的木板,但同时,这只木桶存在的短板确实不少。

与过大流量形成对比的是,拼多多的品牌形象和供应链急需优化调整。

首先是供应链问题,受益于黄峥和他团队创业拼多多前积累的丰富电商经验,他们可能最早意识到也是最早着手去解决的这个问题。今年上半年拼多多的两次大型媒体活动,都是联合创始人达达带队下到供应链基层,试图传达出拼多多在供应链端的努力成果。尽管意识很早,行动也很快,在纸巾和农产品等品类里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毕竟拼多多创业至今才三年,又是全类目运营,供应链关系积累相比起阿里京东来说仍很浅。因此,这次维权事件的背后主要是C店和小b群体,实际上映射的仍然是拼多多的供应链问题。

Kopu产业研究院:拼多多商业维权大起底

另外,品牌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品牌的代工厂也更容易接受拼多多这样的流量平台,由于没有品牌的包袱,它们之间的合作更为顺畅。相比起来,知名品牌商们在面对迅速崛起的拼多多时态度就颇为摇摆。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用户花费远远比在天猫淘宝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但拼多多平台低价商品又决定了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用户到手的商品质量残次或者缺少售后保障,一旦用户维权,直接导致店铺关闭,触发惩罚机制,巨额货款冻结的结果,商户诉求未果,只能走上肉身维权的道路。这是商户不愿做的,也是拼多多不想看到的。所以,Kopu产业研究院认为,拼多多在精细化运营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拥有3亿日活的拼多多,能否在此次舆论漩涡后重整旗鼓,认清并处理电商平台的运营问题,还需要时间的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