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沙灣區健康扶貧 激發蓬勃內生動力

人民網成都7月19日電 “貧窮、疾病不可怕,怕的是當懶漢坐等脫貧!”7月16日清晨,在氤氳婆娑的嵐壩村,見到76歲的袁加才大爺時,精神矍鑠的他正擼起袖子在菜園裡忙活,完全不像一個曾經因患白內障雙目失明致貧的老人。兒媳毛秀珍誇他如今是“家裡的主勞力,下田栽秧,上山鋤地,比年輕人還經得住折騰哩!”

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要求,“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辦好‘急難愁盼’民生實事,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疾病拖累家庭,健康連著小康。一壩二丘七分山的沙灣區,59%的山區群眾因病致貧。怎樣讓這些特殊貧困人群邁出脫貧的第一步?據區衛計局局長楊豔介紹,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的回答是“治貧先治疾病,扶貧先扶健康”,打出健康扶貧“組合拳”,組成14支“脫貧攻堅醫療服務隊”,分別深入13個鄉鎮的貧困戶家中,開展巡迴醫療、扶貧義診、送醫送藥。新建“家庭病床”58張、白內障復明98人、辦理“特殊門診”1197例,16家衛生院分別與因病致貧的4184人簽訂了上門服務的“家庭醫生”協議。全區因病致貧人口中,已經脫貧1192戶3556人,佔因病致貧人口總數的85%。與此同時,縣域內住院自付費用和慢性病門診維持治療自付費用控制在10%以內。今年6月底,福祿鎮、太平鎮兩家衛生院,被國家衛計委評為全國“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

袁加才是沙灣區福祿鎮嵐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老人曾是遠近聞名的巧木匠,做得一手精細的木工活,吊墨走線不差分毫。農閒時十里八鄉的人都請他去做門窗、打傢俱,兒子外出務工賺錢,家裡新修了小樓房,“眼看快要奔小康了,誰知兩眼一抹黑”,吊墨走線的雙眼被白內障折磨失明,老伴朱桂枝又身患嚴重的間歇性癲癇病,孫兒、孫女在校讀書,兒子兒媳從此不敢出門務工,原本殷實的家庭因病掉進了“冰窟窿”。

“滿以為這輩子要閉著眼進棺材了,黨和政府竟然還了我一雙明亮的眼睛。”袁大爺動情地說,自己先後兩次被送到醫院免費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雙眼視力恢復到了0.8和1.0。誰知去年收穫生薑時,腎結石病又患了,衛生院的家庭醫生急忙送他到醫院免費做了“體外碎石手術”。老人感慨道,前後三次手術,政府花在他身上的錢就是一萬多元,“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貧窮、疾病都不可怕,怕的是沒有精氣神,怕的是當懶漢坐等脫貧!”

康復後的老人和兒媳婦在家種植了5畝多水稻和2畝多玉米,家裡飼養了2只母豬和21只小豬。袁大爺盤算著春節前,留下2只殺年豬,19只至少能換回2萬多元錢。重新走出家門的兒子袁邦倫,在樂山建築工地打工,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常年奔波在健康扶貧第一線的衛生院院長何容介紹,袁大爺雙眼復明,受益於沙灣區量身定製的健康扶貧工程,今年福祿鎮衛生院已經通過“特殊門診”和“家庭醫生”、“家庭病床”這個綠色通道,幫助740個像袁大爺這樣的貧困患者康復脫貧。

一個病人就能拖垮一個家庭。如何讓照顧家庭失能人員而被長期“捆綁”的勞動力得以釋放?面對這道棘手的考題,太平鎮黨委書記楊軍的答案是“用心、用情、用政策,就沒有翻不過的五高山”。太平鎮嚴格實行對貧困戶患者的“十免”“四補助”惠民政策,該免的一份不收,該補的一分不歉,對建檔立卡的332戶792人,鎮村醫生組成脫貧攻堅醫療隊,開展“一對一”送醫送藥服務。今年因病致貧的193戶459人,已脫貧172戶408人,佔患病人數的89%。被群眾譽為“開心果”的稻麥村村醫王瑞香,是村裡120多個“重點患者”喜歡的家庭醫生,無論春夏秋冬,經常是一個電話背起藥箱就上路,幫助貧困患者測血壓、量體溫、查血糖,叮囑用藥劑量,指導疾病預防,家住五高山的曹國成誇她是“患者健康的守門人,貧困戶的孃家人”。

被踏水鎮魏槽村貧困戶李潤蘭點讚的“健康守門人”,是村醫宋明坤和衛生院長劉萍。李大娘身患嚴重眼疾,“自己的五根指頭都看不清楚”,拖累家庭陷入困境,去年村醫宋明坤上山,牽著她走出家門,把她送到醫院接受免費治療,如今康復後,把家庭裡裡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條,騰出兒子兒媳在昆明務工。老伴黃世發身患嚴重肺病,成了鎮衛生院的常客。大爺差不多每月就要來免費住一次院,劉萍安排院裡的主治醫生、家庭醫生、主管護士組成團隊為他治療,讓老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醫生護士一聲聲“大爺大爺”地叫著,大爺一聲聲“閨女閨女”地呼著,劉萍說,那情景真讓人心醉。( 宋豪新 楊長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