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也很不容易,为什么你看不到?

妈妈,我也很不容易,为什么你看不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很多人常用这首词表达,少年的愁“不足为愁”,而近来被网友大量引用的电影《电气预报员》中的一句台词——“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也将青少年归为“强说愁”一边。

妈妈,我也很不容易,为什么你看不到?

事实真是如此吗?作为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我觉得并不是。

一般来说,我们都更能发现彼此“容易”的一面,没有或不去关注“不易”的那面,而所谓的“少年强说愁”,只是成年人站在自己角度的判断,有些事你觉得简单,但在青少年的生活里,就是天大的困难啊!

今天就来说说,青少年(中小学生)生活里的不容易,希望各位父母看完之后,尽管依旧觉得自己最不易,但也尝试去理解孩子的难处

好孩子、乖学生、考高分

妈妈,我也很不容易,为什么你看不到?

据相关研究数据,世界多国青少年自杀率持续走高,压力并不只存在于成年人之中,孩子也承受着自己年纪带来的重担,自杀现象背后,并不只是“玻璃心”,在中国青少年自杀原因的排序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

每每毕业季,我们都集体回忆学生时代,表示上班太累,甲方、熬夜、生存压力……都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还是上学好啊,朋友、社团、运动会……每一件事都那么让人怀念!

可是,认真地讲,你真的想回到学校、重来一次吗?读书时候的KPI也不少啊……

初级——二十周如一日不许迟到,没有意外没有借口,上课能不可以随便讲话,否则就等着扣分、见班主任;

中级——作业必须完成,不许有一天一点点的偷懒,做不完就得面对来自老师的狂风骤雨和同学的嗤之以鼻;

高级——分数得高、排名得前,不可以偏科、不能有哪怕一次的退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好孩子好学生。

更不用说面对“学校社会学”——竞争班委落选、师生矛盾、被朋友冷落……太多太多了,尤其是在不懂处理事情和整理情绪的年纪,这些累积到一定程度,都会成为定时炸弹

最崩溃的是,即使上面的事情全部做好,还要面对被别人家的孩子支配的恐惧……

别人家的小孩,全世界第一可爱

妈妈,我也很不容易,为什么你看不到?

前几天,山东淄博某中学发生了一起凶杀惨案,一名男生怒砍同学十几刀致其身亡,原因令人心惊又不解:“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名”。

原来,马同学和秦同学都是该中学初三某班级品学兼优的学霸,马同学常考第一,秦同学总在第二,因此秦同学起了杀心,在又一次考试成绩公布后,马同学仍是第一名,秦同学痛下杀手……

在秦同学心里,做第一名究竟有多重要?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邪恶的想法和残忍的行为

我们无法探究内幕,但可以想到,这个半大孩子作恶的根源,一定少不了其父母和身边人粗暴的有意无意的暗示、感慨、评价:只有第一名才是有价值的。

那些看上去普通的、平常的、不算什么的对比

,在孩子还不健全的心里埋下了恶毒的种子,导致他用残暴的行动又一次证明,嫉妒是人类最邪恶的情感。


作为父母,你是否想象得到,每一次请出邻居、亲戚、朋友家“五项全能”的孩子,来对比自己孩子离优秀还有多远,TA需要多大的能量来面对打击。

试想如果有个人,时不时就要告诉你,你一点也不优秀,XX比不上隔壁的XX,XX比不上楼下的XX,你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人生艰难

很庆幸,大多数被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敲打过学生都没有走上歪路,更多地是调侃一句,“别人家的孩子,从来没有让我爸妈失望过”。

但长时间面对打击真的很不容易,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心态很难保持积极,何况总是活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并不是一种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且,你以为只有父母会对比孩子,孩子们不会比较父母吗?所以,孩子的压力不仅有“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令人心酸又无奈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必须承受父母的不容易带来的困难

妈妈,我也很不容易,为什么你看不到?

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近期播出的几期《同一堂课》和《极限挑战》都将镜头对准了这些被外出务工的父母留在家乡的孩子。

“不出去玩了,要学习”、“蛋糕拿回去给奶奶吃”、想学跳舞就跟着电视练习、离桌便收拾碗筷、帮爷爷奶奶干活……他们的懂事,并不是让人愉快的那类

看完之后我觉得最应该关注的,可能是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愿意表达自己,很难打开心扉,生硬的一问一答,也说不出心里话,更多的是沉默的哭泣……爷爷奶奶起不到足够的陪伴作用。

短短几十分钟,就足以了解太多艰难,更别说镜头之外。


可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很幸运吗?不一定,很多孩子的父母也挣扎在无法调和的家庭与工作的矛盾中,在这一点上,坐在办公室的白领和务工的农民,甚至一两百年前在工厂里踩缝纫机的工人没有区别

很多时候,孩子也想跟父母说说自己的事情,有趣的、无聊的,谈谈自己的心情,开心的、难受的,问问自己的困惑,希望分享或得到帮助,但爸爸妈妈们没有时间,或者

有限的时间都用来监督或质问TA的学习了。

他们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心理上的)的“留守儿童”吗?

另外,真的不要,一说谈心,内容都是,爸爸妈妈多不容易,生活有多艰难,你要好好学习,先别说TA会反感,就像《彷徨之刃》中有个人说的,“他迟早会知道的,现在告诉他我们的推测,有什么意义吗?”

人生实苦,要互相扶持

前两周,2018年广州和上海中考相继举行,极具“CP感”的语文作文题目——“原来这么简单”和“真的不容易”,引起了大家关注(原谅我造出的第一个句子是,熬夜原来这么简单,早起真的不容易哈哈)。

我觉得一定会有一部分孩子写父母“真的不容易”的相关话题,而“原来这么简单”的这个题,一定跟自己的联系更多。那作为父母,你是否会想到孩子的不容易?是否会把“原来这么简单”跟自己关联?

讲述叛逆女高中生和父母关系的美国电影《伯德小姐》中,女儿问妈妈:“

我知道你爱我,可你喜欢我吗?”这句话太能解释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特殊感情了。

是啊,所有父母都爱孩子,爱孩子没有原因,或者因为TA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可是,抛开父母这个身份,你喜欢自己的孩子吗?你能看到孩子那些你不曾察觉的优秀特质吗?

希望各位爸爸妈妈,不要偏执地等待,等着孩子更优秀、更出色、更完美,才去喜欢TA,不要让孩子觉得,连父母的喜欢都是有条件的,请试着理解孩子,像他们努力理解你们一样。

妈妈,我也很不容易,为什么你看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