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精選10句,以史為鑑,閱盡人間興衰事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

出自《晉書·符登傳》。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

出自《晉書·劉隗列傳》。太過剛強到了極限就會崩潰,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夥伴。

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

選自《宋書·江夷傳》。為:治,治理。質:真實,誠信。文:文采,文飾。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而後才可飾之以文。

《二十四史》精選10句,以史為鑑,閱盡人間興衰事

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而再笨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鳴聲也會十分哀傷;人快要死的時候,他的話往往充滿善意。

6、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選自《後漢書·劉般傳》。濁:渾濁不清。源:水流始出的地方。曲:扭曲。景:通“影”,影子。不可得:不可能。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二十四史》精選10句,以史為鑑,閱盡人間興衰事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選自《後漢書·楊震傳》。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不知道呢?修身養性要從慎獨工夫做起,即使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絕對不要做任何見不得人的壞事,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貪慾而毀了自己一世的清白。

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面對著深深的河水,羨慕著游魚的美味,不如回去編織一張漁網去。如果只是停留在“臨淵羨魚”的階段,就永遠捕不到魚,而回到家中去織網,看似離河邊遠了,卻離撒網捕魚的時刻接近了,因為它已是實踐的開始。

9、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

選自《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吊膽,害怕得發抖, 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事業達於一半時, 一切皆是勃勃向上的狀態,那時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悅;事業達於頂峰時,就要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來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

《二十四史》精選10句,以史為鑑,閱盡人間興衰事

10、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普天之下的人們,整天熙熙攘攘來往奔走,都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