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溝通能力差竟然是因爲不夠愛自己

梵高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我們每個人的思想活動之豐富,用文字記錄下來簡直可以繞宇宙三圈,但我們在溝通中表達出來的只是冰山一“尖”,連“角”都算不上。溝通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進行,這是一條連接著自己與他人的橋樑,每個人都努力地表達著自己心中的“火”,期望著他人理解自己。但常見的情況是,你說的意思與別人理解的意思相去甚遠,他們只看到了“煙”。反過來也一樣,我們無法像消防員那樣準確的找到“火”,“煙”早已經將我們的眼睛矇住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我們把自己的心掏出來才能讓人看清嗎?不,這只是因為你在溝通中不夠愛自己。

看到這樣的答案,相信很多人要站起來反駁我了,愛自己有時會被理解為自私,我們的文化排斥自私,凡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都是需要捨棄的,但溝通過程中不自私一點怎麼能讓別人透過“煙”看到“火”呢?

我們溝通能力差竟然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國際非暴力溝通的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愛護自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倡導人們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人溝通,他在50多年的非暴力溝通實踐中,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2003年出版的《非暴力溝通》至今暢銷不衰,該書中文版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

聽到書名就會讓人產生疑問,非暴力溝通不就是說話不帶髒字嗎?這也能寫成一本書,還能解決世界衝突,有沒有那麼神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暴力溝通是什麼,暴力溝通不單單指在溝通中用髒話這種顯性的暴力,也包含著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拒不回應、隨意打斷、出口傷人等等,不要否認,這些暴力的言語你肯定用過,也肯定遭受過。

盧森堡博士倡導的非暴力溝通則要求我們在愛自己的前提下,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認真傾聽,互相尊重,用充滿愛的語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並因為彼此的愛而獲得對生活的熱情。

為什麼非暴力溝通要提倡愛自己呢?我們都不想在生活中遭受他人暴力言語的攻擊,也不想使用暴力溝通對他人造成傷害,或許我們本意不壞,卻因為糟糕的表達讓而痛苦難過。那麼,在溝通中怎樣做才是愛自己的表現呢?怎樣表達才能不傷害自己和他人呢?怎樣運用聽起來很厲害的非暴力溝通呢?

我們首先要區分兩種情況,為了讓大家好理解,我起了個通俗好記的名字,一種是主攻型,一種則是防禦型。

我們溝通能力差竟然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一、主攻型

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為我們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兒子在客廳的咖啡桌和電視機旁扔了幾隻髒襪子,剛剛收拾完房間的母親心中一團怒火,她要對兒子發動“攻擊”了,我們可以想象她氣急敗壞地朝兒子怒吼,“你總是這樣不愛乾淨,每次都是我來收拾,我都成你的老媽子了!”這樣與孩子溝通會有什麼結果呢?孩子或許不理不睬,任你狂風暴雨,我自巋然不動,用沉默來反擊你;或許惡語相向,“我扔了幾隻襪子就是不愛乾淨嗎?那好,誰愛乾淨誰收拾吧!”我想,不論哪一種回應都不是母親願意聽到的,憤怒讓人們迷失了溝通的本意。

這樣的溝通結果讓這位母親心情鬱悶,痛苦難耐,她用充滿憤怒的語言使自己和兒子都受到了傷害,違背了愛自己的前提。那麼,讓我們來看看使用非暴力溝通該怎樣“進攻”吧!

非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與人溝通之前,先客觀地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接著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告訴他人自己需要什麼,最後提出請求。當你想明白這些之後就要有意識的組織自己的語言,不能信口就說。

具體到剛才的情境,那位母親平靜了下來,對兒子說,“兒子,看到咖啡桌和電視機旁邊的髒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我看重整潔(需要),你能把襪子收起來放進洗衣機嗎?(請求)”兒子聽到這樣的話立即起身愉快的收拾了髒襪子。

我們接受的教育、社會禮法,讓我們學會了含蓄、委婉,把自己的需要小心的藏起來,對方要想明白只能靠猜,猜來猜去誤會反而更大,這要的溝通是不僅浪費時間,而且無效,憑空增添了無數煩惱。假如我們把自己真實的需要直白地說出來,雙方都會輕鬆很多,相信沒有人不喜歡坦誠的對話。

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提出請求而不是要求,如果我們蠻橫的提出要求,指揮別人幹這幹那,別人即使照做,但心中不免會有逆反情緒,而通常我們提出請求通常都會得到滿足。

我們溝通能力差竟然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二、防禦型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這樣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受到批評、攻擊或責難,大部分人會立即展開“防禦”,進行申辯或者反擊。其實,這些批評的話都是偽裝,隱藏在後面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需要。還記得一個經典的東北笑話,“你瞅啥?”“瞅你咋地!”然後兩個人打起來。那麼聽到別人冒犯的話我們除了打一架或者惡語相向外還有什麼“防禦”方法呢?

我們應該明白,打架會讓身體受傷,惡語相向會讓心靈受害,愛自己的人會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對方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盧森堡博士認為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人們尚未滿足的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就是說我們要透過這些批評的話語看到說話者的需要。就如剛剛說到的那個笑話一樣,問“你瞅啥”的人覺得另一個人的目光讓自己不舒服,希望他能不要盯著自己看,如果回答者冷靜思考,想一想對方的需要,不那麼意氣用事,也就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爭鬥。

用心體會他人的需要並提供幫助會讓他人感到溫暖,我們也會因為別人的滿足而幸福。

去年我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寶寶,剛做媽媽的我手忙腳亂,一會擔心孩子會冷,一會又擔心孩子會熱,每天心無雜念,全身心圍著孩子轉。一天,我先生要找一樣東西,過了很久也沒找到,他的耐心一點點流失,嚷嚷了一句“不知道你平常都忙什麼,櫃子這麼亂也不整理!”最後“啪”一聲把櫃子門摔上去了客廳,孩子因為這突然的聲響嚇得哇哇大哭,我的氣不打一處來,我每天辛辛苦苦帶孩子,你優哉遊哉上下班,陪孩子玩五分鐘就膩了,你一點不體諒我的辛苦,什麼忙也幫不上就算了,還給我甩臉子。我越想越委屈,強忍著眼淚沒哭,心想:與其跑出去找他理論引發一連串新的爭吵,結果都不好受,不如靜下心來跟他好好溝通溝通。我把孩子安頓好,接著把他要找的東西找到,走到他身邊遞給他,挨著他坐下後說道:“我當媽媽沒經驗,心思全在孩子身上,有時候就會顧不上整理東西,你希望家裡的東西井井有條對嗎?”

“對,我不喜歡亂糟糟的。”他臉上還有怒色。

“以後我會注意的,有了孩子以後我確實有點分身乏術了。”

“可不是嘛,你多忙啊,這段時間跟我說話都覺得浪費時間。”他又來挑戰我的脾氣。

“你是不是覺得我不夠關心你?”我強忍著沒發火問道。

他看了我一眼,頓了頓,聲音軟了下來,“對,我知道你辛苦,你全身心照顧著孩子,可是我也需要你啊。”

“我明白,你希望我怎麼做呢?”

“我希望你能多和我聊聊天,要不我會很孤獨,我也希望你能讓我幫你照顧孩子,你這段時間太累了,該多休息。我很想和孩子親近,可我什麼也不會。”他的眼中滿是關切。

原來他不是故意要衝我發火,只是感覺到了冷落和幫不上忙只能乾著急的狀態讓他心中越來越難過,通過這次談話,我們商量了解決辦法,因為一起帶孩子,兩個人聊天時多了很多話題,他再沒因為孤獨發脾氣了,有了他的幫助我也感到輕鬆很多。

在我看來,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溝通方式與人溝通,就是抽絲剝繭的過程,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然後有意識的組織語言,當你一點點接近問題的核心並解決問題之後,雙方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的心靈都因互相瞭解而感到滿足。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明白在溝通中愛護自己可以避免受到傷害,也可以避免傷害他人,所以,不如“自私”一點,努力的愛自己吧,我相信這樣的努力正是源自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用寬容的、非暴力的心態處世,會發現生活處處充滿奇蹟,充滿發現,每一天都妙不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