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參觀需排隊,一件險被日本人掠去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各類文物70多萬件,大多數都是精品,其中有三件是鎮館之寶,分別是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因慕名觀賞這“三寶”的遊客太多需要排隊。其中的毛公鼎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險被日本軍方掠奪走。圖為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塊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石高5.73公分,寬6.6公分,乍看之下,就是一塊出鍋不久似乎都能聞出香味的東坡肉,不知者以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的東坡肉石。

東坡肉石,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連豬肉皮上面的毛孔都能看見,真正人間極品,深受乾隆的喜愛,因此才能被成為鎮館之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長18.7釐米 ,寬9.1釐米 ,厚5.0釐米 ,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的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來放置於北京故宮的永和宮,是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這應該是瑾妃的嫁妝,而寓意自然不用多說,是祈求多子多孫。這件翠玉白菜也遭到了損壞,其中一個蝗蟲的觸角斷了,這曾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就證據來講只能追溯的1992年的照片,極有可能是在運輸的過程中損壞的。圖為翠玉白菜。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這個毛公是周宣王的叔公。毛公鼎通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的毛公鼎。

毛公鼎是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挖出來。後幾經輾轉,最後落入葉公超手裡。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覬覦這件中國的國寶,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掠奪走。葉公超誓死不說出這件文物的下落,還是其叔叔葉恭綽造了個假的給了日本,救出了葉公超。圖為毛公鼎銘文。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大多數都是精品,其中有三件是鎮館之寶,分別是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因慕名觀賞這“三寶”的遊客太多需要排隊。其中的毛公鼎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險被日本軍方掠奪走。圖為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