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江南,按字面意思,是長江以南。但在我們的歷史或文學書當中,通常指江東,古吳越之地。這裡西北臨長江,南靠大山,東面是大海,中間以太湖為中心是一片平原,平原上湖泊縱橫,河網密佈,是中國最富有的地方。這裡是花柳繁華之地,富貴溫柔之鄉。這裡吳儂軟語,風輕水柔。這裡是水鄉澤國,人間天堂。


但,這是現在,以前的江南可不是這樣的。

早在春秋時期,這裡還是一片蠻荒。這裡民風彪悍,斷髮文身,跣足而行。一直到春秋中期,吳越之地還沒有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是兩個楚國人改變了這一現狀。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巫臣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兩國連年戰爭,最後誰也制服不了誰,形成僵局。這時候晉國想出了一個主意,扶持楚國背後的吳國來牽制楚國,這樣楚國就無暇顧及中原。出這個主意的人叫巫臣,是個先知式的人物。巫臣原本是楚國人,屈氏,和屈原是一個家族的。屈家不光出忠臣,也出叛徒。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唯楚有材,晉實用之。巫臣就是其中一個。巫臣為了得到絕色美女夏姬,跑到了晉國,得到了晉國的重用,就給晉景公出了這麼個主意。他還親自跑到吳國,教吳國人怎麼駕車,怎麼行兵佈陣。吳國人這才緊跟著華夏文明亦步亦趨。在巫臣以及他兒子的不斷支援下,吳國逐漸強大,讓楚國很是頭疼,果然無暇逐鹿中原。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吳國已經強大到可以與楚國抗衡,兩國戰爭不斷。

這時另一個楚國人出場了。這個人就是伍子胥,伍子胥也是個先知式的人物。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伍子胥

伍家受人饞言,全家被殺,只有伍子胥一個人歷盡艱辛逃到了吳國。收留他的人是吳國公子光。伍子胥一心報仇,到了吳國後,做了兩件事。一是找到了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幫公子光奪取了王位,公子光於是改稱為吳王闔閭;二是向闔閭推薦了兵法家孫武,幫吳國訓練軍隊。就這樣,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孫武兩位大神,帶著吳國軍隊,沒有走長江通道,而是繞道淮河,跨過大別山,從柏舉(今湖北麻城)這個地方攻入楚國,一直打到郢都(今湖北荊州)。這是《孫子兵法》裡出奇制勝這一軍事思想的首次實踐。但這時候殺害伍子胥親人的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就把楚平王從墳墓裡挖了出來,鞭屍三百,才算解了恨。

鑑於楚國根基太強大,又從秦國搬了救兵,吳國很快從楚國撤了出來。從此以後,楚國元氣大傷,吳國登上了霸主的地位。吳國第一次在中原亮相,就打敗了強大的楚國,令華夏諸侯震驚。在這之前,楚國的都城郢都是不修城牆的,以楚國的縱深,楚王認為沒有人會打到郢都。但是吳國,一出場便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巫臣的計謀在他死後很多年得以實現。

從此以後,吳國這個地方與中原各地的命運就息息相關了。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勾踐臥薪嚐膽

但是吳國這時還不算真正的強國,伍子胥死後,新興的越國滅了吳國,越國最後又被楚國所滅。吳越這兩個國家,相對中原諸侯來說,還是野蠻國家,無論是吳國攻打楚國,還是越國攻打吳國,採取的都是趕盡殺絕的方式。吳國在佔領郢都之後,甚至縱容軍隊姦淫楚王和大臣們的妻女,這在以前的諸侯戰爭中是不可想象的。以前諸侯爭霸是君子之戰,只要你投降了,承認我是盟主就可以;即使是滅國了,也會給原來的國君一塊地,讓你當個小地主,保留你的宗廟,過你的小日子。吳國開啟了野蠻戰爭的先河,越國青出於藍,後來秦國把這個發揮到了極致。

江南,也就是吳越之地,真正成為中國文明富饒的地方,主要在於三次衣冠南渡。

第一次南渡,是在五胡亂華時期。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混亂時期,我們先把這段歷史捋一捋。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五胡亂華

我們知道,三國的時候,曹魏篡漢,後來司馬家族又篡了曹魏,這就是西晉,西晉統一中國。司馬家族從司馬懿開始,擅長內鬥搞自己人。曹家的天下好歹是打下來的,司馬家的天下純粹是竊取的。這一點讓司馬家一直很心虛,控制人們的言論,不許大臣們妄談國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文字獄時代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士大夫不談國事,只喝酒,吃五石散,清談。司馬家呢,外人都閉嘴了,自己不消停,搞內鬥。司馬昭讓兒子稱了帝之後,到了他的孫子司馬衷手裡,就是那位“何不食肉靡”的腦殘皇帝的時候,發生了八王之亂。司馬家的八位親王,你方暗罷我登場,鬥來鬥去。鬥爭的結果是國力空虛,以北方五個遊牧民族為首的胡人趁機南下殺入中原。這就是五胡亂華的開始,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遊牧民族。其中以匈奴為首,匈奴人先佔據著山西,然後南下攻下西晉的首都洛陽,殺了皇帝,西晉滅亡。江南士族王導擁立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南京)登基,東晉開始。王家在江南是個大家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他們家,另一家就是謝安他們家,兩家一直把持著東晉朝政。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六朝古都南京

其他的胡人也紛紛效仿,先後建立了幾十個國家,能排上號的有十六個,所以叫東晉十六國。這時北方進入一片混戰狀態,漢人就倒了黴,當官的抓了就殺,老百姓抓了就做奴隸。於是大批的漢人渡過長江,跑到東晉。這只是南渡的開始,一直到北方被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為止,前後一百年,不斷有漢人從北方跑來。北魏非常痴迷於漢文化,大力推行漢化政策,漢人在北方才有了喘息之地。這些從北方來的漢人,不但帶來了大量的人口,還帶來了中原的文化、技術,江南第一次成為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東晉以後,南方是宋、齊、梁、陳,再加上前面三國時期的東吳,就是六個朝代,簡稱六朝,都是定都南京,南京稱六朝古都,就是從這裡來的。六朝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重要的位置,可以說,在此之前,文學還不能稱為獨立的藝術,所有的文學都是對經史子集的解讀。六朝開始,藝術家們開始關注自己,關注自然,文學理論也空前繁榮,文學脫離了政治,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正是六朝文學播下了種子,才有了不久後唐朝詩歌的空前繁榮。春秋時期,吳國的首都在姑蘇(蘇州),越國的首都在會稽(紹興),到了三國,東吳的孫權為了北進中原,築石頭城,把首都從蘇州遷到了石頭城,並把這個地方改名為建業,就是現在的南京。所以從六朝起,江南的中心從姑蘇北移到了南京。六朝的古蹟,成為唐朝詩人憑弔懷古的絕好題材,幾乎每個唐朝大詩人都到江南寫過懷古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讀唐詩,要了解他們對六朝的情懷。

在東晉滅亡的同時,北方被北魏統一,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所以也有人把這段時期稱為魏晉南北朝。這個魏是曹魏,不是北魏。

這個時期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一個顛峰。我們知道,漢字的字形,一直在不斷髮展變化的。商朝時用的甲骨文,現在除了專家,普通人根本不認識。周朝使用篆書,筆畫繁瑣,寫一個字和畫一幅畫一樣。秦統一中國後,丞相李斯將篆書的筆畫進行了簡化,推向全國,這就是秦小篆,我們現在刻章時經常會用這種字體,因為篆書本來就是刻在龜甲、竹簡上發展出來的一種字體。但是,就算是小篆,書寫起來還是很繁瑣,貴族們為了減少工作量,常讓自己的奴隸幫忙,作為書記員的奴隸在抄寫文字的時候,又將筆畫進行了簡化,而且發明了蠶頭雁尾這種更適用毛筆書寫的筆畫方式,這就是隸書。隸書是漢字發展的一大進步,使漢字是由筆畫組成而不是圖畫組成,隸書在漢朝得到了普及。到了東晉,漢字的書法進入一個輝煌時期,這時草書、行書、楷書都飛速發展。特別是楷書,這個由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發明的一種新字體,成為各種書法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楷書也是後世各種印刷字體的樣本。從這裡可以看出,漢子的總體趨勢是簡化的。現在我們用的簡化字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大量的採用了草書中的寫法,即所謂的俗體字,是古人在非正式場合常用的書寫方式。可見古人在寫字時也是圖省事方便,既簡化了筆畫,又互相認識,約定俗成,不影響交流。只是在第二次簡化的時候,矯枉過正,人為痕跡太濃,也不科學,後來廢棄了。

與此同時,北方的魏國,大興佛教(其實南方也大興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說的就是這時候修建的寺廟,但北魏更甚),興佛教就要修寺廟。著名的少林寺,就是在這個時候修的。少林寺為什麼在洛陽東南方的嵩山?因為當時北魏的首都在洛陽,這裡離首都近,達摩修建少林寺得到了北魏皇帝的支持。還有著名的白馬寺也在洛陽,是同樣的道理。寺廟修建後,就要大量的刻碑,記事或記經文,這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字體——魏碑。這裡的魏指的是北魏,不是曹魏。魏碑是一種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是由大量不知名的低層知識分子創造的,因為有名的知識分子都去了江南。所以,魏碑遠沒有楷書的地位和名氣。

第一次南渡,江南保留了漢文化,並且發揚光大。第二次,發生在五代十國,又是一個亂世。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五代十國之亂

唐朝末年,安史之亂,黃巢之亂,各地節度使紛紛獨立,北方又打成一片,李氏王朝滅。中原地區先後經過五個政權更迭,所以稱五代,即梁、唐、晉、漢、周;中原之外,先後存在過十個地方政權,稱十國。十國之中以吳國最強,佔據著江南,以金陵(南京)為首都。中原唐朝被後梁替代後,吳國不承認後梁正統地位,仍然沿用唐朝的年號。後來中原出現了一個後唐,吳國尊後唐為正宗。後唐滅亡後,吳國的實際掌權者徐知誥乾脆自己奪了位,改名為李昪,以唐為國號,以大唐正宗自居。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南唐。

南唐雖然和大唐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對唐朝的感情很深。唐朝以前有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南唐也設兩個首都,西都金陵,東都揚州。南唐的軍事制度,也和唐朝一樣,有中央禁軍、節度使鎮軍和各地鄉兵之分。南唐還和北方的遼聯合,隨時準備北伐,收復中原。

南唐以這種對大唐王朝的眷戀之情吸引大批從中原來士族和百姓,南唐懷著包容之心收留了他們。這些南渡的中原人士,進一步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江南又一次成為中華文明的避難所和發祥地。南唐推崇尚文的風氣,較少動武,社會穩定,這使得在動亂年代,南唐成為一個避風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詞這一詩歌藝術得到了發展,以南唐後主李煜為代表,為宋詞的發展開創了先河。李煜在被北宋滅國之前寫的詞,以風花雪月為主,亡國之後的詞,深沉哀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傳千古。

一直到北宋統一全國,北方的動亂才算結束。但好景不長,一百多年後,“靖康之難”發生,繼五胡亂華之後,這又是漢族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於是北方的士族又一次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了南宋。

這一次是金人,攻佔了汴梁,抓了徽宗、欽宗二帝,以及全家老小和文武大臣三千多口全部押往金國,這些人一路上受盡各種侮辱折磨,最後死得非常慘。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趙構與秦檜

金人的暴行,對漢族士人心靈上的打擊,在宋朝詩人裡經常有反應。尤其是陸游,寫了大量的亡國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可惜,在這個山清水柔的南國,南宋的皇帝們只顧享樂,根本不想回到那個戰火連連的中原。趙構本是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皇子,好不容易天上掉下個餡餅砸自己腦袋上,坐上了皇位,如果北上抗金,真把前面兩位正宗皇帝接回來,那他怎麼辦?所以岳飛沒想明白這個問題,一意抗金,最後被處死。秦檜只不過替老闆背了黑鍋,其實讓岳飛死完全是趙構的主意。

金人還在北方大肆燒殺搶掠,種種惡行,真是罄竹難書。但這還不算完,金人沒趕走,蒙古人又來了。這兩個蠻族的入侵對中華文化的破壞非常大。整個南宋期間,江南成了漢文化的大本營,也為漢文明的延續提供了場地。從這時候開始,江南真正成為了全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

也正因為如此,明朝一開始才把首都定在南京。因為此時,只有江南才能供養那麼大的一箇中央政府,況且江南已經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至於後來又定都到北京,實在是個意外,因為元朝起了個頭,還修了京杭運河,把江南的物資千里迢迢運往北京,費時費力,所以在元明清三朝,漕運是件大事。

這三次衣冠南渡,奠定了江南首善之區的地位,同時也帶來了另一個結果,那就是客家人。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客家人南下開荒

所謂衣冠南渡,指的是士族,當官的才會有冠,老百姓頭上綁片布就可以了,稱為幘。當官的當然往好地方、大城市跑,有名望的到了南朝可以依然做官,有錢的至少可以到江南買房子買地,還是個富人。可窮人呢?尤其是那些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人,他們佔了南渡人數中的絕大多數。他們大部分是百姓,南渡只是為了謀生。這部分人怎麼辦?城市裡難以為生,就只能鑽山溝了。在長江的南岸,除了荊州和江南這兩個地方有平原沃土外,往南一直到廣州的珠江口,全部都是連綿不絕的山區。中原人逃到江南,特別是後來的人,好地方早已有人佔了,只有山溝裡還有空間。可山溝裡並不是荒無人煙,有土著,可能還有早先到此的漢人。山裡資源少,為了爭奪土地,還時常發生衝突。於是這些北來的中原人結群而居,他們甚至把房子修得像碉堡一樣,以防止附近的山民攻擊。這些人沒有忘記他們是從中原來的,到這裡只是為了謀生,像作客一樣,儘量與周圍的土著和睦相處,不要引起紛爭。於是他們自稱為客家人,他們修得像碉堡一樣的房子就是土樓。

南下的中原漢人一波接一波,先來的佔據了較近的位置,只在湖南、江西、福建一帶,後來的沒有空間,只能再往南移,於是到了廣東的北部,最後來的,最遠已經到了廣東的梅州。這些從中原來的漢人,因為分不同時期,帶著不同朝代的中原口音,雖統稱為客家話,卻是有區別的。據說,全世界客家人有八千萬之多,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漢族群體。西方人最早知道的漢語,就是客家話、廣東話,而不是現在的普通話。

烽火戰亂,北人南遷——江南之地的發展簡史

崑曲牡丹亭

元明清雖然定都北京,但經濟文化中心仍在江南。首先是元朝的戲曲,崑曲是現今最古老的劇種,發源於蘇州的崑山。也是百戲之祖,現代各種戲曲都從中吸收了養分。現在被稱為國粹的京劇,就是以徽劇為基礎,吸收了崑曲、漢調和秦腔形成的。明朝的東林黨,是聚集在江南的一個文人社團,左右著明朝的政局。從有科舉開始的那一天起,歷朝歷代,中進士最多的就是江南。到了近代,上海開埠之後,十里洋場更是文人會集之地,他們躲在租界這個自由之地,揮灑筆墨,罵北洋政府,罵國民政府。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出自江南。魯訊,浙江紹興人;巴金,浙江嘉興人;徐志摩,浙江海寧人;錢鍾書,江蘇無錫人。上海在清朝以前,只是個小漁村,海運的發展,給上海帶來了機遇,同時也讓京杭大運河日漸衰落。晚清到民國,上海已是當時世界級的城市,有東方巴黎之稱。若不是中國內戰爆發,許多上海的資本家跑到了香港,也就沒有今天的東方之珠。長三角的縱深比珠三角大,上海的地理位置比香港有優勢。

從最早的蠻荒之地,到後來的首善之區,江南地區見證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一直到今天,這裡仍是中國最富有、最發達,也最有前途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