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勒,一座「精誠團結」的城

庫爾勒,一座“精誠團結”的城

2017年6月27日,艾力合木·肉孜(右一)離開甘肅天水市清水縣時,與田孝恩依依相別。

庫爾勒晚報記者陳彥強

7月16日,河南平頂山人劉紅霞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曬了一張照片——庫爾勒市英下鄉的“民族團結教育宣傳欄”。

宣傳欄裡有她的個人先進事蹟。

今年4月18日,遠在河南平頂山的劉紅霞,在接到英下鄉喀爾巴格村艾米尼沙汗·鐵木爾心情不好的電話後,即坐飛機趕來陪伴自己的“姐姐”,至今已經3個月。

為什麼選擇留下來長時間陪伴與自己並沒有血緣關係的艾米尼沙汗·鐵木爾?劉紅霞說,因為她在這座城市收穫了真摯的友情和親情,更因為庫爾勒是一座“精誠團結”的城。

就像劉紅霞所感受的一樣,在庫爾勒這片土地上,人們和睦相處,守望相助,處處彰顯著民族團結的溫暖與力量。在這裡,團結已然成為一種態度、一種追求、一種傳統,永遠流淌在各族群眾的血液裡。

一個個鮮活而生動的民族團結佳話,是梨城各族人民將民族團結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民族團結薪火相傳的真實寫照。

有一種團結叫堅守

梨城市民艾力合木·肉孜和甘肅清水縣的田孝恩的友情已經延續了6個年頭。

他們的情分緣於18碗羊肉湯。

2013年11月9日,艾力合木幹活時從5米高的牆上摔下致腰部受傷,接受治療時在醫院病房與田孝恩不期而遇。

田孝恩比艾力合木早幾天入院,也是從高處墜落傷及腰椎。類似的遭遇,一下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兩個原本生活不錯的家庭陷入困境。在相互鼓勵幫助中,素昧平生的兩個人的心貼得越來越近。

艾力合木的父親肉孜·巴拉提到醫院探望兒子時,發現田孝恩的午飯和晚飯都是水煮麵,心裡不是滋味。次日,肉孜便到市場上買了一隻羊宰後冷凍起來,每天熬兩份羊肉湯送到病房裡。艾力合木住了19天醫院,田孝恩喝了18碗羊肉湯。艾力合木出院那天,他和父親各掏出100元塞到了田孝恩手中。

3個月後,田孝恩回到甘肅家中養病。每週通一次電話在他們之間成了一種習慣,為了給對方節省話費,總是要把打過來的電話掛掉再打過去。

2017年6月24日,艾力合木在市黨委統戰部、薩依巴格街道及康樂社區的資助下,來到清水縣金集鎮水清村探望了他的漢族“弟弟”田孝恩,在當地一度傳為民族團結的佳話。

“我們從艾力合木大哥身上,感受到了新疆人的質樸善良和熱情友好。庫爾勒和清水之間的千山萬水,阻擋不了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清水縣委統戰部副

部長謝繼芳說,艾力合木這樣的親戚清水人認定了!

堅守,成就了艾力合木和田孝恩之間的深情厚誼;堅守,也讓梨城市民郭力和艾木都勒·安西丁情同一家。

“每逢節假日,我們肯定要相互串門!”郭力說,34年的你來我往,兩家人已經變成了一家人,成了相互牽掛的貼心親戚。

“我們倆是1984年認識的,那時郭力是武警部隊的一名排長,我家離他們的駐地很近。”艾木都勒說,他與部隊官兵分享自家的桑葚、香梨,部隊官兵幫他修房子、幹農活,雙方結下了魚水深情。

在此後30多年歲月裡,兩人的交往從個人延伸到家庭乃至各自的朋友當中,他們來來往往、親親熱熱,成為彼此離不開的真朋友、好親戚。最讓郭力和艾木都勒開心的事,就是他們兩家祖孫三代的關係都很好,民族團結之花在這兩個家庭中越開越豔。

“只有堅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才能夠真情交融、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才能夠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常盛。”這是郭力和艾木都勒交往34年之後的真切感悟。

有一種團結叫互助

劉紅霞和艾米尼沙汗·鐵木爾的親情,始於兩年前艾米尼沙汗對劉紅霞的一次幫助。

2015年9月,劉紅霞到英下鄉阿克東村探望親戚,親戚有事不能來接她,讓她坐公交車直接過去。

“第一次來,我有些擔心找不到地方。正好旁邊坐著一位維吾爾族大姐,便請她到阿克東村站的時候提醒一下我,她微笑著點了點頭。”劉紅霞說,這位大姐就是艾米尼沙汗。

“車到阿克東村,她幫我提著行李也下了車,我以為她也住這個村。大姐說,

她家在喀爾巴格村,本來在前面的站要下車的,為了給我指路就坐到這兒了。”那一瞬間,劉紅霞非常感動,與艾米尼沙汗互留了手機號碼。

“在親戚家那段時間,我有空就到艾米尼沙汗家去串門,兩人熟起來了。”劉紅霞說,她回到河南後,兩人經常通過電話或微信聊天,高興的事、不高興的事都聊,感覺就像親姐妹一樣。

今年4月中旬的一天,劉紅霞在電話裡得知艾米尼沙汗在丈夫去世後心情特別糟糕後,立即坐飛機趕到庫爾勒陪伴她,這一陪就是3個月。

劉紅霞和艾米尼沙汗的故事,見證了守望相助的力量。而類似的故事,在庫爾勒並非這一個。

“賣饢的是漢族丫頭子,不見賣饢的巴郎子……為他們的友誼贊一個!”2017年2月,這句話和一張漢族女孩站在饢攤前賣饢的照片,在梨城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裡廣為流傳。

賣饢的女孩叫汪淑潔。幾年前,她和艾買江·吐爾遜相識,隨著交往的深入,兩人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繼而兩家人的關係也越走越近。

一次閒談中,艾買江說不願意給別人打工想自己幹,但手頭拮据不知道做什麼生意。汪淑潔經過一段時間考察,發現她所在的小區周邊沒有饢店,便借給艾買江5000元租了一個門面開了店。當艾買江忙不過來時,她便到小店幫忙打理生意。

“彼此以誠相待,互幫互助便能成為朋友和親人!”汪淑潔說,平時她和艾買江以姐弟相稱,親如一家人。

市民帕臺古麗·吾甫,更是將守望相助的精神傳到了疆外。2016年11月10日,她遠赴距離梨城3000多公里的湖北襄陽市,看望慰問曾在庫爾勒支邊的朱明秀老人,並在襄陽市慈善總會設立了

“民族團結公益事業”專項基金,用於“救助朱明秀大媽及湖北襄陽地區困難‘支邊青年’及其他民族團結公益事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幫助我,我幫助你。”這是劉紅霞在梨城3個月的最深體會,也是她想繼續留在這座城市的最重要的理由。

有一種團結叫傳承

庫爾勒市居民古麗巴爾,還有一個漢族名字——王秀英。小時候,古麗巴爾躺在父親王戰傲的臂彎裡,聽過《三國演義》,知道《水滸傳》裡有一百單八將。在母親的講述中,她認識了幽默風趣、善良正義的“阿凡提”。

21歲,古麗巴爾嫁給漢族青年潘勇奇。26年後,一位漢族姑娘成為他們的兒媳婦。過去60多年,三代人跨越民族的愛情,讓兩個民族的文化在這個家庭中交融、傳承,並輻射和影響著周邊的人們。

古麗巴爾會說多個民族的語言,會跳多個民族的傳統舞蹈。她經常出現在公園、廣場上,為各個民族的朋友義務教授舞蹈。她的學生數以百計,桃李滿梨城。

類似的傳承,也在所有關愛“總理回信女孩”古麗米熱·米提吾拉的愛心人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古麗米熱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曾一度因為生活困難而輟學。“南京爸爸”梁軍、周有光等愛心人士十幾年如一日資助她讀書;解放軍駐庫爾勒某部官兵也一茬接一茬地照顧她和媽媽。在社會各界及愛心人士的關愛下,她們一家逐漸走出困境。2012年,沐浴著黨和政府關愛的陽光,古麗米熱被南京市江浦高級中學內高班錄取。

2014年,古麗米熱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寫信,表達了對民族團結和偉大祖國的熱愛。令她驚喜的是,她很快收到了總理的回信。回信中這樣寫道:“每個民族都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你和同學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民族團結,很有意義。”總理在信中親切的關懷,讓古麗米熱備受鼓舞。

2016年8月,古麗米熱考上河南科技大學後表示,她會不忘初心,心存感恩,努力學習,把黨委、政府的關懷和社會各界的關愛轉化為自強不息、立志成才的強大動力,學好知識、練好本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民族團結不在一朝一夕,而在細水長流;不在轟轟烈烈,而在點點滴滴。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中,梨城各族人民相遇相知相守,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產生過蕩氣迴腸的故事和動人心魄的詩篇,更多的是彼此之間一通簡單的電話、一句平常的問候、一次簡短的相聚,各族居民之間的關係,更多落在了生活的細枝末節,滲透進了柴米油鹽當中,這種在平凡的社會關係裡得到昇華的親情,都是對“民族團結”最生動的演繹和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