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首家民營博物館落戶開發區 致力於鄉村振興

煙臺首家民營博物館落戶開發區

以膠東文化為題材,致力於鄉村振興

煙臺開發區潮水鎮駐地向西南5公里,順著蜿蜒的山路,走進一個美麗的小山村———費東村。村居北依美麗的女王山,東通費縣河,西繞落駕河,一派山青水秀的俏麗模樣。山村雖小,“名堂”卻多。村居集合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文明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展示十百千工程示範點”,以及“煙臺市美麗鄉村”等多項美譽於一身。

更讓這個村居出名的,是這裡有個民辦博物館———女王山民俗文化博物館,目前是全市首家民辦博物館,由村黨支部書記張竹業主辦,有膠東民俗生活物品、生產物品、精神物品和琴棋書畫等藝術物品。

展品是膠東地區民俗文化代表性遺存

關於創辦這個民辦博物館的緣由,張竹業有自己的看法。“我們雖然地處深山,但我們這裡風景好,民風淳樸,尤其是踏上開發區快速發展的‘列車’後,我感覺到,豐富的物質生活後面,必須有一定的精神支撐,我建博物館,是把這裡的‘古香古色’保留下來,不僅讓村民瞭解我們的歷史,也讓外界瞭解我們的膠東文化。”

目前,該博物館佔地面積10畝,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使用面積1800平方米。截至目前,登記入冊藏品6000餘件,其中陶瓷類2000件,玉器類1000餘件,書畫作品1000件,傳統生產生活工具1000餘件,電影膠片1000餘件。這些展品時間跨度近千年,是膠東地區民俗文化代表性遺存。

據瞭解,該博物館也是我市第一個以膠東傳統文化題材為主要內容的民辦博物館,博物館共設7個主題展廳,主要展出膠東地區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衣服、碗盤、茶具、桌椅、櫥櫃、風箱、油燈、鼻菸壺等;傳統生產工具如:車、犁、钁、耙、耬等農具設備;非遺物品如:剪紙、年畫、麵塑、根雕、皮鼓、大杆號、紙版蓬萊話等;錢幣如:元寶、銀元、民國紙幣等;民間美術如:名人字畫、對聯、玉雕、木雕等;及各類膠片電影、放映機等。

更讓這個村居出名的,是這裡有個民辦博物館———女王山民俗文化博物館,目前是全市首家民辦博物館,由村黨支部書記張竹業主辦,有膠東民俗生活物品、生產物品、精神物品和琴棋書畫等藝術物品。

文化旅遊勁頭足,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

隨著博物館建設得越來越好,眼下,不僅有本村的老百姓時常光顧,周邊十里八鄉的老百姓也都慕名而來。隨著周邊村居搞起“果蔬採摘”產業,很多遊客在採摘的同時,也會去博物館看看,這裡麵包括一些國際友人。“遊客的增多,在豐富當地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自然宣傳了我們的文化,文化產業和果蔬農業產業抱團發展,進一步增加了居民收入。”張竹業表示。

張竹業告訴記者,民俗文化博物館紅火的背後,村居良好的文化傳承理念,也始於村裡保存完整的歷代建築,目前村居現留存清代之前古建築150座、25000平方米,近代建築50座、8200平方米。新老書院2座,分佈於村南和村北;古井四眼,分佈於村南、中、北三處;此外,還有古樹6棵,古塘一處。村居東有漢代墓群兩處,一處在村東女王山陽坡處,一處在村東側的東大耩上。位於村落北邊的“潮水紅色記憶陳列館”,則收藏展出紅色文物6000餘件套,系膠東地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在女王山民俗文化博物館良好示範引領下,目前,費東村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化旅遊勁頭十足,年接待遊客達5萬餘人次。目前村裡已形成了十八彎山谷走廊、生態農業採摘園、膠東民俗文化體驗、休閒客居養生、國家畫院創作基地等五大板塊,融合了女王山民俗文化博物館、女王山森林公園、東昇樓宗廟建築群、孟山生態農莊、福祿海休閒體驗區等景點,費東村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快。目前,全村有旅遊服務等業戶125家,2017年村集體收入13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25萬元,成為周邊富裕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