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1、

2001年,正值華為高速發展的階段,居安思危的任正非在企業內部刊物上發表了《華為的冬天》。

在文章中,任正非說:“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這篇文章之後,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裂,2002年,華為的冬天也來了。

任正非說:“2002年,公司差點崩潰了。IT泡沫的破滅,公司內外矛盾的交集,我卻無能為力控制這個公司,有半年時間都是噩夢,夢醒時常常哭。”

那時候的華為有幾萬的員工,而且,每天還有新的員工在不斷湧入。用任正非的話說,“要出來多少文件,才能指導和約束公司的運行,你可以想象混亂到什麼樣子。你不拿主意就無法運行。”這種混亂高壓的狀態讓任正非第一次理解了那些承受不了而選擇自殺的高管。他說,“把你聚焦在太陽下烤,你才知道CEO不好當。每天十多個小時以上的工作,仍然是一頭霧水,衣服皺巴巴的,內外矛盾交集。”

如此往復,大約在2003年前,任正非的身體累垮了,患有多項疾病,動過兩次癌症手術,而支撐他的,是他的樂觀。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你很難想象任正非在當年經歷了多大的焦慮和痛苦,才會取得如今的成就。

2018年1月18日,華為在市場頒獎典禮上宣佈2017年度銷售收入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達到1022億美元(人民幣6558.685億元)的新高度,而在2002年華為第一次的寒冬時,年銷售額僅221億人民幣,15年時間,接近30倍的銷售額增長,華為在寒冬之後給了世界一個驚喜。

2、

然而,在進入2018年時,華為卻遭遇了一次重大的滑鐵盧:華為手機在與AT&T達成渠道協議後,在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被美國放了鴿子,原因是遭到了美國18名議員的反對,此後,美國第一大運營商Verizon再度放棄華為,原因同樣是因為政府部門的施壓。

雖然華為在其後選擇了亞馬遜、百思買、B&H等經銷商進行銷售,但美國的手機主要是依靠運營商進行銷售,其他渠道的銷售能力與運營商相差巨大。很顯然,華為在美國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餘承東在社交軟件上大吐口水,直言“遭遇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而華為的危機其實並不止於美國,在中國廠商大肆分割的印度市場,華為同樣表現疲軟,前10名都難見蹤影,更不用提與老對手小米的差距了——後者在2017年第四季度,超越了三星,成為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霸主。

實際上,在華為的三條業務主線上,表面風光的個人消費品業務(手機為主)在2018年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運營商業務增長乏力,甚至在2017年出現了小幅的負增長,只有企業業務增長迅速,然而,該項業務體量較小,還不足以擔綱華為的主營業務,2018年的華為,路漫漫其修遠,寒意漸濃。

3、

我們來看一組圖表:

2012年到2017年,華為主要業務板塊銷售趨勢圖如下所示: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從圖中可以看出,華為的主要業務板塊是運營商和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在2017年出現了滯漲,預計2018年不會出現大的改觀。消費者業務則發展良好,但2018年同樣問題不小,上述提及的美國和印度,只是華為在2018年面臨的巨大困難中的一部分。

企業業務發展迅猛,但體量尚小,未分配項目則體量更小,未來也不可能決定華為的體量和發展趨勢。

我們分別看看各個板塊的增速圖: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從圖中你就不難理解華為輪值CEO胡厚崑在1月18日發言中的描述:“運營商業務要跑贏行業大勢,提高合同質量、積極尋求增長;企業業務要持續中高速增長,確保在5年內成為公司的業務頂樑柱;消費者業務要夯實基礎、繼續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不斷提高盈利能力;公有云業務要按既定戰略投入,提高產品競爭力,集中精力追求規模增長。”

透過這段描述,實際上我們很容易明白,華為在未來幾年對於運營商業務並沒有大的期望,只是“積極尋求增長”,對於消費者業務(手機為主)則要求“繼續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不斷提高盈利能力”,而對於企業業務則要求“5年內成為公司的業務頂樑柱”,其中的公有云業務,則提出了“集中精力追求規模增長”的要求。

實際上,華為的運營商業務是其立身之本,在多年的成長之後,已經進入了市場投資波動週期,全球總體處於相對穩定的階段。雖然華為在未來的5G和IoT萬物互聯項目中都有非常良好的佈局和潛力,但在過渡期間,極有可能需要投入鉅額的資金以搶佔制高點,該板塊未來幾年內都將會是一個增長乏力,但投入巨大的業務板塊。

而另外一個引擎消費者業務板塊,則面臨著國內外巨大的競爭壓力。

首先是國內市場,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國內市場出現了明顯的滯漲甚至下滑。根據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2017年12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1-12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91億部,上市新機型1054款,同比分別下降12.3%和27.1%。

如果按照單月來看,下降的幅度越來越大,2017年10月,國內手機出貨量3818.1萬部,同比下降9.8%;2017年11月,國內智能手機累計出貨量為4034.5萬部,同比下降21.7%,是1-11月單月跌幅之最;而在2017年12月份,國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32.5%,成為2017年全年單月最大跌幅。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隨著購機大週期的高峰期逐漸過去,2018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大概率依然會出現震盪下跌的行情。在這種情況下,華為要在國內有較好的表現,難度非常大。

當然,由於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白熱化,後續可能會出現品牌集中度提升的格局,2,3線廠商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近期金立資金鍊出現紅線,被頻頻傳出破產的消息,就是這種殘酷競爭下廠商的真實寫照。

2018年,華為手機在國內挑戰與機遇並存,但要取得相比2017年較大幅度的增長則難度極大。

而在海外市場中,華為投入巨大精力和金錢的美國市場,從已知的渠道來看,2018年要想獲得較好的銷售額可能性非常的小。

除此了中國之外,華為手機賣的最好的地區是歐洲,根據諮詢公司counterpoint公佈的2017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華為在英國排名第三,份額為13%: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在德國排名第三,份額為5.59%: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在中東歐地區,華為份額排名第二,佔比12%: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從總量和佔比來看,華為和其他國產手機在歐洲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機會,但短期內歐洲銷量佔比不高,對華為總體營收的影響非常有限。

此外,歐洲市場還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比如華為曾經因為專利問題被專利流氓UPI起訴,差點出現在英國被禁售的風險。

而在另外一箇中國企業扎堆的巨大市場——印度市場中,華為的表現可以說是“完敗”!

2016年9月末,華為宣佈與印度製造商 Flex India 合作,在印度生產智能手機。當時華為的野心是,希望在2016年年底50000家零售店合作,擴大分銷網絡。同時,華為將用200多家服務中心和30家專營店,將售後服務覆蓋整個印度。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但時過境遷,不僅僅是華為,連其合作方Flex在印度市場都被三星、小米,OV和聯想們打的滿地找牙,華為因為戰略上的失誤而吞下了苦澀的後果。

印度市場的敗退讓不僅讓餘承東坐立不安,連任正非也被驚動。要知道,在2017年年末的消費業務年會上,任正非親自定調2017年的關鍵:“終端必須要有利潤,利潤一定要有現金流。”、“做不出那麼多利潤來就減人,把成本降下來,減下來的人員可以調整到戰略預備隊,充電以後再上戰場,以此科學發展。”

整個2017年,消費業務的定調都是“利潤”,這個戰略把普遍定位於低端機的印度市場給直接略過,讓華為整整錯失了長達1年多的黃金髮展期,原定在印度建廠和2017年佔領10%市場份額的目標直接化為泡影。

而這個階段,則成就了最強的競爭對手小米。華為則僅僅只能在有限的高端機市場上,與蘋果和三星進行競爭,甚至,國內市場的一加手機也在搶奪這一塊的份額。

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之下,華為終於開始醒悟,印度榮耀手機產品中心主任王先生認為,“我們把印度市場放在第一位,我們正在根據印度的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策略。1月17日,榮耀9青春版智能手機首次發佈,這其實就是我們在印度實行的第一個產品策略。2019年,希望我們的華為榮耀手機能夠佔據印度10%的手機市場份額。”

不過,2018年的印度的中低端市場早已群雄環侍,小米藉著2017年的大勝野心勃勃,OV除了低端市場之外,還開始主打中端市場,聯想再度投入重兵,希望彌補國內佈局失利的遺憾,富士康、本土的Lava和Micromax等採取超低價直接開啟玩命模式,而更玩命的,則是Google計劃重啟Android One手機項目,價格直接從原先的100美元降到31 - 47 美元左右,並聯手Micromax、Lava、Intex、Karbonn等公司準備推出多款價格便宜的智能手機。

對於在印度毫無名氣的榮耀而言,要拿下印度市場,除了不惜血本的推廣之外,別無他法,而這,勢必對整體的利潤構成拖累。

我們再來看看華為在全球各個主要區域的增長趨勢圖(數據僅有截止2016年的):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可以看出,華為在2016年的全球市場中,只有亞太地區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其他地區增速都出現了回落。

2017年度華為的銷售額增長率為15%,而2016年同比增長超過32%,2015年超過37%,因此,雖然目前沒有相關的數據,但2017年,華為在全球各個市場出現增速的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2018年,美洲市場由於美國政策的因素,難有起色,中國市場由於兩大主營業務的滯漲,增速大概率會進一步放緩,只有歐洲中東非洲以及亞太地區和印度等市場有進一步增長的可能,但同樣面臨政策風險和巨大的競爭壓力,比如印度市場的競爭。

在華為的三大業務體系中,企業業務是最具有確定性發展能力的板塊。

2017年,企業業務同比增長67.28%,其中的公有云業務甚至出現了同比300%的用戶數和資源使用量增長。

我們在去年4月曾經撰寫過《任正非密集會見省委書記,IT巨頭們的白刃戰不可避免》,描述了任正非在74天內密集會見6省省委書記的行程,而這些拜訪,都取得了豐厚的回報。不僅如此,任正非還在2017年密集進行了海外的拜訪,比如在2017年6月,任正非連續4天出訪泰國、德國、波蘭和俄羅斯4個國家,對這些國家的業務進行了部署。

在權威諮詢機構IDC最新發布的《IDC MarketScape:中國政務雲市場廠商評估,2017》報告中,華為雲政務解決方案憑藉過硬的綜合實力和前瞻性的戰略佈局,位居領導者區間,並佔有全面領先優勢。報告顯示,在現有能力、未來戰略和市場表現三大維度,華為雲政務解決方案均排名第一。

截止2017年11月,華為已為國內超過16個國家部委級、15個省/直轄市級(比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西等)、200多個市/縣級(廣州、深圳等)政府客戶提供政務雲方案支撐。在海外,華為也正在服務於8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政府客戶。而且,華為在全球多個地區還設有OpenLab,支撐客戶和300多家生態合作伙伴在雲和大數據方面的聯合創新。

雖然總體而言,華為雲的份額在國內僅佔比1%,但發展勢頭迅猛,在政務雲等細分市場取得了領先優勢。

而基於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之上的智慧城市、平安城市以及金融、能源、交通、製造等行業的應用也已經如火如荼的在開展。

目前,197家世界500強企業,45家世界100強企業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伙伴,企業業務正呈現出噴薄欲出的活力與潛能。

4、

綜合而言,對於2018年而言,華為將面臨不小的壓力,運營商業務滯漲,消費業務增速大概率下滑,隨著亞太和印度戰略的佈局,榮耀品牌將會更多的走上國際舞臺去搶佔市場,這會導致華為消費業務整體的利潤率極有可能會出現下滑,而企業業務雖然增長較快,但隨著公有云的快速部署,成本將會大幅上升,與企業業務的其他項目抵消後,會出現銷售上漲但利潤可能不漲,甚至下滑的情況。

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銷售增長全面放緩,而利潤則出現快速下滑的局面,這對華為而言,在未來的競爭中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華為在5G、物聯網和AI方面進行了大量的佈局,甚至在無人駕駛等方面都處於國內第一梯隊,後續仍然有可能出現快速的增長,不過,這些佈局要見到成效為時尚早,至少在2018年很難對主營業務營收起到關鍵的作用,並在將來存在著諸多的變數。

華為的冬天,會再度降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