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堪称无人机领域“苹果”,如今为何走下神坛?

巅峰时期的苹果公司,市值突破7000亿美元,狂扫智能手机市场92%的利润,在全球掀起数百场专利战。在竞争者众的科技赛道上,一旦成为巨头,便要承受巨头的代价。

在无人机领域,大疆创新面临的局面和当年的苹果如出一辙。

曾堪称无人机领域“苹果”,如今为何走下神坛?

这家来自深圳本土的无人机制造厂商,凭借过硬的产品和技术研发,长期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并不断扩展自己的疆界。它在无人机C端市场的份额,甚至要甚于苹果之于手机。过往十年,中国鲜有科技企业能够就某一领域在全球形成这样的影响力。

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乌托邦”也有天花板

大疆创始人、CEO汪滔形容大疆为“一个创新的乌托邦”。

但如今有调研数据认为,大疆已经摸到消费级无人机的天花板,而在技术+行业级市场,大疆树敌无数。竞争者认为,大疆的一方独大“玩死”了一批无人机厂家,大疆还将铁蹄踏入行业级应用,企图独霸市场。今年4月,一场充满争议的融资后,大疆被冠以高冷与强势之名,资本哗然。

曾堪称无人机领域“苹果”,如今为何走下神坛?

无论在同行、资本还是媒体眼中,大疆都表现出“人缘”不佳。业务方向上,大疆独有的工程师文化反成掣肘,外界对于其研发自动驾驶、物流无人机等未来可能性的幻想也未得到证实。

多位大疆内部人士表示,大疆在技术和产品上练就了一身盔甲,但并非绝无软肋。

不同于智能手机硬件趋于饱和,无人机正在成为科技行业的“下一个大事件”。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无人机7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将有半数以上来自专业级应用市场的贡献。如果这些行业应用构成网络,将是一个大生意。

在业内看来,物流未来是无人机的一个刚性终极应用,目前亚马逊、苏宁、圆通、中通等都在测试用多旋翼机送货。但是,物流无人机的概念提出时,大疆的第一反应却是:多旋翼无人机载重到底靠不靠谱?

随后,2016年8月,大疆对外宣布,物流无人机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太多问题和法律法规要解决,因此选择不做。与此同时,国内最早研发多旋翼无人机的极飞与淘宝、顺丰等展开了一系列物流无人机的合作。

创始人汪滔不希望大疆成为一家追热点的公司,从过去几年热闹的可穿戴设备、VR/AR到眼下火爆的无人驾驶,大疆方面也暂未跟进。

曾堪称无人机领域“苹果”,如今为何走下神坛?

“大疆认为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再给他资源;资本可能认为资源已经够了,再配个人不就好了吗?甚至我帮你挖一个人进来。”大疆创新公关总监这样解释,大疆并未预设无人驾驶方面的商业目标。这种资本与大疆文化的冲突,也是大疆在资本选择上较为谨慎的原因之一。

大疆鲜明的工程师文化,过去曾多次在大疆内部引发讨论。一些内部员工认为,大疆因此错失了许多市场机会,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这也意味着市场开拓的难度陡然上升。

而研发团队则认为,一旦预先设定了一个商业化方向再去引导团队做研发,那么结果一定是“做不出来”。

求发展就要先“低头”

2016年下半年开始,无人机行业经历了一次资本寒冬。据数据预计,至2023年,整个无人机市场的规模仅约为334.1亿美元。

市场于是判断,大疆发展面临瓶颈。

然而,大疆自己不这么认为。在5月中旬的一场资本会议中,大疆回应投资者称,文娱消费升级对消费级无人机销售的刺激将进入常态,出货量还将快速增长。

曾堪称无人机领域“苹果”,如今为何走下神坛?

不过,大疆也意识到,消费级无人机进入稳定期后,必须快速跟进企业级市场。2016年下半年,大疆成立行业应用部,面向不同行业提供专业解决方案,逐个案例研发产品,由专门的研发团队去支持。

并且从体量上来说,大疆尚未强大到可以藐视一切对手。有投资者透露,到2022年,大疆销售额或可达到千亿,但2017年,大疆销售额仍在百亿规模。

站在商业竞争的角度,大疆还未过“安全线”。上述投资者指出:“大疆还不是千亿级别的公司,这个体量,完全可以靠资本堆出这样一家公司。”因此,在无人机赛道的转折点上,大疆必须摆脱路径依赖。

大疆崇尚苹果的产品哲学,从近期动作来看,大疆也在建立一个类似于苹果的生态平台。

曾堪称无人机领域“苹果”,如今为何走下神坛?

如同苹果做App Store的思路,是集合全球范围的开发者在此平台上开发软件,以便适应多种行业应用的需求,同时衍生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大疆开放SDK的思路亦是如此。无人机可作为一个飞行平台,各行业开发者可以通过大疆提供的代码库向无人机输出复杂的控制指令,以便开发出适应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移动应用程序。

不过,在成为“无人机界的苹果”之前,大疆目前最重要的可能是需先放下身段,走下“神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