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现位于北京亚运村(原址万寿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于2005年对外开放,它是国家级重点文化单位,是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这里主要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阵地。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题字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就一定要说到巴金先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现代文学作家,也是一位现代文学的关注者和传承者。他认为国家和读者给予他的信任,让他有责任把这个时代的印记传承下去。于是,他提议建立一个专门能够搜集、收藏、整理、研究、展示现代作家作品的机构。他的这一建议在1981年3月12日正式地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并得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应。1981年4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决定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报中央批准。

1981年10月13日组建建馆筹备委员会。孔罗荪任主任委员,筹委会委员有:巴金、冰心、胡乔木、周扬、曹禺、艾青、贺敬之、严文井、唐弢、王瑶、冯牧、朱子奇、张僖等,其他成员:李枫、王乃瑾、曹琳、吴福辉。

1982年,在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选定北京万寿寺西院作为文学馆临时馆址。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馆内巴金的雕像

1996年,由于旧馆万寿寺已经承载不下逐年增加的文物、书籍,以及考虑到对书信、手稿的保护程度,希望能够建成独立新馆。在巴金先生的再次积极争取下,国家在朝阳区芍药居地区为文学馆开辟新址,新馆计划得以实施。1997年底动工,1999年9月底完工,于2000年5月23日新馆开馆。建成之后的文学馆新馆是一座蕴含浓厚文学气息的标志性文化建筑。馆的外观以红墙蓝瓦为主,墙外的百花浮雕,各显神韵,体现出百花齐放的意境。馆内的玻璃壁画、主厅油画、园林雕像、石头馆徽等都有别致的安排,整个建筑布局构思巧妙;在建筑上把传统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显示了建筑美学的新动向。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为北京增添了新的风景。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馆鸟瞰图

在文学馆的正门,有一块巨石影壁,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这两段话来自巴金先生,也是文学馆的办馆宗旨,它们深深印刻在每个文学馆人心中。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巨石影壁

我们常说,打开文学宝库的大门。文学馆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学宝库,而这座宝库的大门无疑非常重要。文学馆的大门门把是由巴金先生的手掌印翻印而成的,就好像是巴金先生手把手的带着每一个来访者,徜徉在这文学的殿堂里。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手印门把

如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完全符合了当年巴金先生的设想,为文化薪火相传和文学史的建构与研究提供服务。目前,文学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保管、整理、研究现当代文学书籍及作家著作、手稿、书信、日记、录像、照片、文物等资料,不论作家的地域、民族、性别,都在征集收藏之列。还有专门针对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库。

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巴金先生的故事,敬请关注由李存光先生力著,团结出版社倾情奉献的《巴金传》。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李存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巴金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巴金民主革命时期文学道路》《我心中的巴金》《〈家〉导读》《百年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巴金研究回眸》等,编有《巴金研究资料》《巴金谈人生》《世纪良知:巴金》《巴金:佚简新编》《巴金〈家〉、〈春〉、〈秋〉版本图录•研究索引》《巴金研究题录(1922-2009)》《巴金研究资料汇编(1922-1949年)》《巴金研究资料汇编(1950-1976年)》等以及《拾荒与拓荒:马宗融文存》《现代回族文学文献初编》《“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与金柄珉合主编)等。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传》

用最真实的笔触,用最客观的态度,为世人呈现一个最立体的巴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