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爲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

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為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唯有夏冬!

經濟落後的地方,因為都是關係社會,人情社會,階層固化非常嚴重。

越是經濟落後的城市,人進步速度越慢。你在西安10%的增長,然而你的同學已經在北上廣深沿海城市30%地增長,你以為你越來越近,可最後發現還是越來越遠。

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為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

我在上海工作時,他們就用這句話勸我,希望我能回家鄉西安發展。

我理解他們的好意,但無法贊同這樣的觀點。

對家鄉的愛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出於本能,另一種是出於低能。

一線城市的有能力的人太多,大家互相制衡,所以彼此只能遵守規則;

二三線城市雖有基礎設施但機會太少,大家只能大眼瞪小眼,空有一腔抱負;

廣大縣城和農村基本就是地頭蛇的天下了,關係比能力重要、算計大於努力;攀比高於生活;

但我的失望,在於西安人的固步自封,坐井觀天,安於現狀最可怕!

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為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

如果說西安存在人才流失的現象,陝西的年輕人近10年流失最嚴重。

而留在西安,想過的舒服有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身在國企,事業單位,一般的企業,規模太小,工資太低,五險一金更是鳳毛麟角,想過的舒服太難。

換句話說,西安和許多落後三四線的城市一樣,城市經濟基本掌握在國企事業單位手中。

微觀下來,西安是一座被政府公職人員,國企和事業單位員工所主導的城市,他們壟斷著西安的優質資源,發展慢的背後是城市階層上下流通太慢,普通家庭在這樣的固化環境中,沒有好運的眷顧,很難更進一步。

在西安,除了去政府,國企和事業單位,若以“舒服“來做標準和目標,那便鮮有途徑和歸宿。

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為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

西安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中,自然誕生的是隨遇而安與自滿自足。

有句話你一定很熟悉:我回去幹啥?

接觸西安青年圈子,攀比最多的話題,是比誰最舒服,比誰最輕鬆,比誰幹的活最少。他們以被領導管不住為榮,以不用打卡為傲。明明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所以,與其相信這樣的青年(無歧視、無貶低)能給城市帶來活力與變革,我更願意選擇相信那些漂泊而來、一無所有的年輕人。

評判一座城市城市的標準,就是看它的經濟力量結構中誰做主導。它應該是一座樂意被他人用來“漂泊”的城市。

西安只能容納一種或兩種年輕人,而更多類型和品類的,它無法兼容、無處安放。

也就是說,西安不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承載不了多元價值。

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為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

西安單位各個部門的崗位一部分靠關係進去的,一部分靠才華進去的,然後有才華的拼死拼活幹活養著關係戶,然後幹著幹著心涼都走了,慢慢的關係戶不靠關係靠資歷靠年齡裝逼,唉,算咧,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是非。

陝西,尤其是西安,各個部門的崗位都被關係戶塞滿了,利益交錯,推諉扯皮,內耗嚴重,沒有創新很正常。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個公司,民眾比作人才,

如果一家公司的薪水,崗位不能滿足人才的期望值,他自然會辭職去別的公司。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不好,吃拿卡要,走關係氣氛嚴重,

商人,人才也自然會離開這座城市,去中國其他城市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畢竟中國這麼多省份,這麼多省會城市和沿海城市。

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為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

這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樣,秦朝自上而下大力改革,吸引六國人才聚集秦國,發展秦國。

最終才有了富裕強大的秦國滅掉其他5國。

納稅人不可能累死累活的辦企業去養活一幫蛀蟲在哪吃乾飯的,與其那樣,納稅人還不如去

一個公正透明辦事效率高的城市去發展,這樣至少納稅人內心沒什麼抱怨和委屈的。

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為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

西安蛀蟲是十幾年生根發芽長大的,要想把這些蛀蟲清除掉,談何容易?

西安這座城市必須大換血才能煥發生機,才能追趕超越。

西安有充足的就業崗位和理想的工作薪資,才能留住人。

人是經濟活動的源泉,人是發展經濟的生產力,一個地方,一座城市沒有了人,發展經濟就是空喊口號,紙上談兵。猶如海市蜃樓。彈指灰燼。

沿海1000萬陝西本土精英為什麼不回西安發展?回去幹啥呀?

在面對著北上廣深、沿海大城市對青年強大的吸引力,如何留住這個城市的青年,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我們不能捆住青年的腳,青年有用腳投票的權力,我們唯一的選擇是要留住青年的心,大城市的吸引力不完全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他們的魅力在於能更多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公平、自由、法治這些更重要的公共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