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给新人包红包叫成“随份子钱”,好怪的说法

最近两年,90后新人也逐渐步入适婚年龄,不少人是请柬一封接着一封,就连周末都在赶婚礼的场。现在份子钱越随越高,甚至1000块钱都习以为常,有些人与新郎新娘非亲非故,也会莫名其妙地收到邀请。这就使随礼成了不少人的一种负担甚至困扰,也使真诚祝福变了味儿。

“份子钱”的来历

所谓份子钱,就是在一个熟人圈中,大家集资向某人送贺礼。原本并不局限于婚事,其他大事譬如做寿、满月、动土、丧葬等等都可以凑份子,但是凑份子以婚喜事最盛。

“份子”也写作“分子”,是一个老词,打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这种叫法,本身显示凑份集资、群策群力的风气。

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便是一例,四处募捐修祠堂,颇有古代乱集资、乱摊派的意思。

至明末清初之际,份子更加流行,譬如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缭乱尽是“凑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全书有十个章回不止一次出现“份子”,有的章回出现四五次。

这规矩打从明朝开始后,一直传到现在。但在古代,人们更习惯送东西给新人。

到清末民初时,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满族八旗,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

解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送份子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特别简单。 到六七十年代,不太流行送份子钱,但是亲朋好友会送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

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

社会学者表示,"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在农耕时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盖房子、娶媳妇是大事,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形成了凑份子的模式,每户人家都送点儿礼、出点儿钱,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这是一种原始的互济互助的形式。

不光中国人凑份子,日本、韩国也有凑份子风俗,但是最早时含义都差不多,就是作为亲朋好友,出手帮一把,让喜事办成的意思。

越刮越猛的“随礼风”

时常听见有人抱怨:在发达国家有两件事情是逃不掉的,纳税和办公室政治,而有一样东西是中国人逃不掉的,那就是随份子。这年头,婚宴已经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贺喜事的宴会,变成了一份让人有些吃不消的“人情债”。

首先,要参加的婚礼越来越多。有时候你都想不起来谁结婚就会被发请柬。

有人调侃说,对有些新郎新娘而言,拟定请客名单,是他们这辈子记忆力和联想力最好的时候。请你喝喜酒也有可能是十年不联系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最可能原因。

除婚礼外,生孩子、过百天、上大学、升职晋级、盖房子、搬新家、给老人祝寿……都要请客随礼,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随礼支出,越刮越猛的“随礼风”让不少人难以承受。

另外,份子钱越随越多。有网友吐槽“红炸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作为年轻人的“必备支出”,如果某个月多遇上几个“好日子”,那就别指望过好日子了……

假如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在外地工作,工资是税后月收入4000元左右,扣去生活费用等支出,一个月结余大概有1500元。如果收到婚礼邀请,随的份子很多人钱一般在600元左右。若还要出席婚礼,那就还需至少700元的路费。而一趟下来,至少也要支出1300元。而这意味着,很多年轻人辛苦工作一个月,几乎存不下来钱。

更夸张的是,有些新人结婚直接讨要份子钱。去年,在宁波某论坛,一网名为“熊爱”的网友发帖征求意见,称一个不是很熟的老同学突然打电话邀请他去参加婚礼,他因为没时间婉拒后,对方竟然发来了账号,并明确提出建议价2688元。“我该怎么办?给还是不给?”“熊爱”表示十分纠结。该帖爆红的同时,引来板砖一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借结婚敛财”。

为什么要把给新人包红包叫成“随份子钱”,好怪的说法

为什么随份子会变味?

份子钱不得不随、越涨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民间的习俗根深蒂固,人们通过办事儿、随礼寻求地位认同。人们普遍认为随份子的钱多钱少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起码证明朋友关系怎么样。有些人总会觉得送少了不太好,好像送的少了朋友关系就远了。

物价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份子钱的价码与市场行情是一种均衡的博弈姿态,价码总是随行就市,水涨船高。直接送钱的行为深入人心,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后,随多少钱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换言之,当物价升高、人们的工资增加时,某种程度上讲钱会贬值,份子钱的数额自然会增加。以闽南为例,喜宴份子钱的总和,在扣除筵席开支后通常略有盈余,也就是盈头,调查每家每户大多如此。

除非主人执意免收红包,否则很少出现份子钱不够开席现象。何以出现这种好像精心设计的行情呢?答案是份子钱价码依喜酒行情推算,自然形成。比方说,按照当地物价及喜宴规格,一桌酒席行情1000元,按每桌10人计,每人份子就是100元,份子行情就是这样自然产生的。

份子钱越随越多、红白喜事名目越来越多还源于人们的攀比心理。别人随1000元,自己随200元,面子上很过不去,既怕对方嫌少又怕别人看不起,于是打肿脸充胖子,无形中被人情绑架。

此外,你办、我也办,礼尚往来逐渐跑偏,演变成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必然使办事儿的名目只增不减。

为什么要把给新人包红包叫成“随份子钱”,好怪的说法

利益是行为最大的驱动力。当人们意识到请客随礼可以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时,这种势头就会愈演愈烈。

自己办事儿时,对方礼金随少了,或者是其他人家事儿办得太多了,自己的礼随出去的太多了,这样一来二去,难免有人会觉得吃了亏,于是自己也得逢事儿必办,甚至是大办特办,总之,一定要把随出去的礼收回来,先别说能赚多少,至少弄个本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