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評論:如何看財政官員回應央行徐忠財政政策不夠積極

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一篇關於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的文章引起較大反響,從網友留言看支持肯定佔大多數。不過,隨即引來了財政系統人士一名叫做青尺作者的反駁文章。

首先給予充分肯定的是這樣的爭論討論很久看不到了,這樣的討論彌足珍貴。珍貴在於對貨幣、財政兩大宏觀政策的科學決策大有裨益,讓決策層瞭解到一個真實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現狀。但願這樣的討論常態化。

從徐忠博士與青尺先生的各自文章中可以看出二者對改革開放後中國金融與財政歷史演變相當熟悉。因為我自己從改革開放之初就參加國有銀行工作,目睹了整個金融財政改革的全程,有些還參與了基層落實操作。比如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財政注資四大國有銀行資金問題。正如青尺先生所言,1998年全國財政收入只有9800多億元,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不是一個小數。這也就證實了徐忠博士所言確實是在財政與銀行之間空轉一筆,財政確實沒有實實在在注資。徐忠博士所言不虛,就連當時的國務院主要領導也承認這個事實。

關於青尺先生提出徐忠博士的“簡單地用赤字率衡量積極財政政”問題。我妄加猜測徐忠博士的落腳點在於“財政收入不減反增,稅收越減越高”上,因此從赤字率上反應不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而青尺先生的文章卻隻字不提減稅效果問題,中小微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現象。青尺先生如果迴避這幾年的減稅效果問題,這篇文章的回應就已經黯然失色了。

當然,青衣先生反駁徐忠博士的“授權人民銀行或其他部門來履行出資人職責”觀點還是有道理的。從目前情況下財政部委託中央匯金公司作為國有金融的出資人代表是可行的。不過,徐忠博士也確實不是空穴來風,例如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時期牽扯到國家財政包括救濟銀行等金融機構時,有時也委託美聯儲行使。

一個事實確實不能否定。財政對銀行總體來說取之多、予之少。就一個支持中小微企業與三農信貸資金利息收入減所得稅稅率問題,呼喚了多少年了才明確,也不知具體能否落實下去?

餘豐慧評論:如何看財政官員回應央行徐忠財政政策不夠積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