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雷潮不断,P2P的风险还是被夸大了,不懂不要瞎说

虽然雷潮不断,P2P的风险还是被夸大了,不懂不要瞎说

文 / 领投哥

最近圈子不太平,雷潮滚滚,人心惶惶。领投哥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我真担心这个行业被稀里糊涂地搞死。

01 媒体,请不要渲染恐慌

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如果一个人大喊一声“着火啦!”,很可能引发一场踩踏事故,造成无数人死伤。这时候,是否着火这个真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群众会相信着火,并陷入恐慌与混乱。

虽然雷潮不断,P2P的风险还是被夸大了,不懂不要瞎说

某自媒体的文章

比如这个标题,半年爆雷10000亿,够耸动吧!这也是个媒体大V,号称百万创始人的订阅首选。平时根本不会写P2P的文章,这会儿来蹭个热点,但是不懂能不能不瞎说呢?2008年经济危机救市才4万亿,P2P半年雷了1万亿,能不能有点常识?

首先要搞明白一个基本概念,总成交量与待还余额。比如雷掉的唐小僧,成交总量750亿,但待还余额9.3亿(假设这个披露的数据真实)。如果不考虑后期追回的金额,最多损失就是9.3亿,而不是750亿。

但媒体不怕事大,起标题总会捡个大数,否则感觉不够抓眼球。殊不知,在你们获得流量的同时,也把恐慌传给了大众,而这种恐慌一旦蔓延开来,又会伤及大片无辜。

02 要谨慎使用爆雷这个概念

在P2P圈里,爆雷专指跑路。逾期,清盘都不能算是爆雷。

像多多理财爆雷,平台直接发公告说实际控制人李振军跑路了。老板找不到了,甚至要逃离出境。这叫爆雷。

但图腾贷,发布展期公告,老板甚至出面做了两场直播,来解释为何要展期,并公布下一步的处置方案。这就不叫爆雷。

认清这个定义,就会明白什么样的平台会跑路。P2P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中介,一端连着借款人,一端连着出借人,本身不用你承担刚兑责任,你有什么可跑路的呢?

想跑路的,无非做了亏心事——钱没有给到借款人,到了自己的腰包。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融,想给自己的企业输血,后来发现还不上了,又不想承担责任,36计走为上,想跑路。另一种情况,就是纯心想诈骗的,就是想把钱揣到自己腰包,发假标或者自融,骗不下去的时候,或者要见好就收,择机跑路。

所以,不是所有问题平台都叫爆雷。

03 真正的P2P不会跑路,也不会雷

仔细分析一下,雷的无外乎就上面两个原因,否则有什么理由跑路呢?这样思考下来,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P2P是不会跑路的,也就不会雷掉。

看看道口贷的逾期公告,90万的逾期平台都不兜底,而且态度坚决。我觉得很好,这才符合P2P平台纯信息中介的定位。平台不兜底,就没有任何压力,根本不用跑路。

90万的逾期,平台兜不住么?太轻松了,但为什么不兜呢?因为只要你公开兜底,你就有了无限连带责任。这家逾期你兜,下家你还兜么,你兜得起么?

这么来看,平台不兜底,坚决去刚兑反而是好事。只要平台不跑路,大部分投资人的钱都有保障,而逾期这部分也可以通过催收拿回一部分钱。对于遭遇逾期的出借人,也是更好的选择。

由此看来,监管侧要求P2P只做信息中介,这个定位是多么正确。

04 正面的声音,请大声说出来

这段时间比较混乱,但领投哥觉得下一步,行业协会与监管方,包括权威媒体应该更多站出来,为行业正名。

比如7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曾发文《爆雷潮之后,P2P行业路在何方》的文章,副标题直接是——

专家表示,不能因为短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就一味地否认它。这可以看成是官方媒体的态度,也是一种肯定。

虽然雷潮不断,P2P的风险还是被夸大了,不懂不要瞎说

新华每日电讯文章

7月9日,央行发布了题为《乘势而为 坚定不移 坚决打赢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攻坚战》的文章,其中明确表示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互联网金融总体风险水平显著下降,并明确指出要在未来1-2年内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这可以认为是监管层给出的时间表。

虽然雷潮不断,P2P的风险还是被夸大了,不懂不要瞎说

央行文章

7月13日,深圳互金协会,就在发表了《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关于积极稳妥应对当前P2P行业流动性风险及做好退出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区分累计成交量与待偿余额两个概念,避免因公众产生概念混淆而引发恐慌情绪和挤兑等风险事件。

虽然雷潮不断,P2P的风险还是被夸大了,不懂不要瞎说

深圳互金协会通知

虽然,这些都可以被认为是行业的正向声音,但领投哥觉得还远远不够。目前负面的声量远远超过了正面的声量。在面对混沌的大众,谁声大谁有理,真相往往是看不见的。就像前面说的电影院的故事。

所以,我呼吁行业里的自媒体——为了P2P行业的健康发展,请不要煽风点火,传播恐慌,请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

我希望更多的行业协会,可以发声,组织本地的平台,积极有序的应对本次危机。行业需要你们在这个时候,有所作为。

05 看一组数据

嘈杂的声音多了,特别容易一叶障目。让我们回归本源,看下数据。

虽然雷潮不断,P2P的风险还是被夸大了,不懂不要瞎说

从上表上可以看出,P2P平台问题高发期在2015-2016年,其中2016年一年出问题的平台数为1741家。而2018年目前只有308家平台出现问题,这一情况已经比2016年好很多。目前累计正常运营的平台1836家,即便都出问题,也不过历史累计问题平台的42%。

这充分说明,P2P行业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未来只会越来越好,没有什么可恐慌的。

虽然雷潮不断,P2P的风险还是被夸大了,不懂不要瞎说

再来看问题平台中,涉及的贷款余额为417.5亿元,而截至2018年6月底,P2P的累计成交量为73341.87亿元,问题量占比仅为0.57%,也就是说投入这个行业的99%+的资金,都是赚钱的。请问,老百姓能接触到的理财渠道,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吗?

股市七亏二平一赚,70%的人都是韭菜,而P2P给出借人约10%的年化回报率(2018年6月均值为9.62%),并且让投入的99%+的资金,都得到了回报,这不是普惠金融吗?不值得大力推广吗?

还是那句话,谎言只要声大,就会掩盖真理。目前这个行业亟需正能量,希望从业者,媒体,监管者,投资人等有关方面,能正确看待这个市场,并尽力推动市场的良性发展。

特意选了今天的头图。最终,互联网金融这颗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的星星之火,是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是引发火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