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林语堂曾说:信仰的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最近很多金融从业人员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产生可怀疑,对自己所在的公司产生了怀疑,内心已经千方百计的要证明自己的想法:这个行业不行了......。

真正有信仰的人,往往淡定,不会随波逐流,看得透现在,看得清未来。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曾说:我们最可怕的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我们的踌躇、犹豫、将自己定义为某种人,于是我们就成了那种人。

今天特别刊发曾经一篇关于信仰的旧文,请记住:所有对行业的怀疑都需要时间能证明,存在即合理,未来属于有信仰的人。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目前累计浏览34万人次以上,信仰是什么?人活着需要信仰吗?为什么呢?,今天看到了电影《冈仁波齐》,这部非常小众的艺术电影,2015年曾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过。

导演张杨,一个在1997年就拿到了票房第三名的第六代导演,那部电影叫《爱情麻辣烫》,里面的演员很多大家都认识,徐静蕾、高圆圆、濮存昕、王学兵、徐帆、郭涛……。

2014年他带领了一个团队,用了一年时间,跟踪拍摄了一群普通人,一个老人、一个孕妇、两个儿童、几个年轻人,从芒康到冈仁波齐,2500公里,一段关于信仰的朝圣之旅成就了电影《冈仁波齐》。

01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冈仁波齐位于不毛之地的阿里地区,是世所公认的神山,被藏传佛教、印度教和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在藏语中的意思即为“神灵之山”。

冈仁波齐并非阿里地区的最高峰,但它终年积雪的峰顶配上其独特的金字塔造型,让它远远看去,便极具神山的威严。曾有许多登山者试图攀登冈仁波齐,最后都以失败甚至是死亡告终。

后来,冈仁波齐被禁止攀登,前来朝圣的人,只能以转山的方式进行。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故事的主角是位于芒康的普拉村村民,一位老人一直遗憾未能在自己兄弟生前完成去朝拜的心愿,于是和侄子决定在过完藏历马年新年后(2014)去朝圣,村里的人听到,便陆续加入,一道踏上前往冈仁波齐的朝圣路(相信很多高山牦牛会员也是在这年去的冈仁波齐)。

它所有的“故事”,都是由老人、孕妇、孩子、失意的少年和有意赎罪的屠夫组成的朝圣队伍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些起居、吃饭、诵经、扎营等琐碎的日常。以及,最重要的,磕头。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影片不厌其烦地多次表现了队伍中每个人磕头的神情与姿势:始终目光专注、姿势规整、步伐稳健。途中也有个别人,不那么严格地遵循步数规则,多走几步才磕一个头。当被偶遇老人纠正之后,便毫无怨言,立刻端正了姿势与态度,重新回到队伍中来。

如此的重复,再重复,叩首,再叩首,一行人从西藏最东边的芒康,一路走到了拉萨,而后又从拉萨,走到神山冈仁波齐。2500公里的路途,没有一个人落下一步。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这群人究竟在寻求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那便是信仰赋予一个人最充盈和坚实的内心,最终达致平和与安宁。这也是为什么在结尾时当杨培老人去世后,会被认为是得到了幸福的善终的原因。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好莱坞报道》评价这部电影——“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

不卑不亢,无喜无悲,是宁静的力量,来自于信仰的加持。

所谓的信仰,根本不是你跟随哪一派宗教。而是,你愿意去崇敬那一些眼睛看不到无形之存有;

你愿意去追求那些看似带不来什么现世利益的使命;

你愿意在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的平凡生活里实践你所相信的;

你愿意在一个大部分人都迷失在自己头脑的世界里寻找自己是谁,自己的天命何在。

02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那么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对什么是信仰,人需要信仰吗?又有什么自己角度的解释?

1. 信仰是什么?

一种类似三观的东西,对世界、对自身、对幸福及对金钱等等的一套综合认知模式。

以林语堂先生的《信仰之旅》来说明,他出生于中国本土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牧师,从小接受基督教的教育,长大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基督徒,但是在游历了儒释道思想后,对之前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渐渐从原来坚信的宗教神殿出走。他想要自由地追求心底的呼声,而不是为了向上帝负责。林语堂的看法与庄子很像。庄子说,人与自然相比很渺小,人的认识能力很也渺小,所以人要接受这样的现实,顺其自然。

后来林语堂体验了人生百态后决定要回到神教殿堂里。指引他要回到上帝身边的,是他不知所从的困惑,找不到世界存在的目的,自己存活的目的,当他需要上帝的时候,于是上帝就来了。

这就是宗教的本质,宗教来源于人的孱弱和对未知的恐惧,当人独自面对一个冰冷的世界不堪重负的时候,宗教就诞生了,那神灵或是解除他的疑惑,或是指明他的方向,或是充盈他的信心,或是肯定他的意义。

总之,当他相信有个神与他同在,给他如此的支持的时候,他就重新获得了信心与方向。“信仰”,发生的不仅仅是“信”,更重要的是由“信”而得到“仰”,有所仰赖,所以获得力量。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2. 人活着需要信仰吗?

人活世上,不可能没有信仰。就是你超脱化外,不忮不求,甚至只想赖吃等死,包括坚定的无神论,包括「什么都不信,我只信奉科学」,那些反对宗教的各种信誓旦旦,其实都是信仰的一种。

你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看待自己,宗教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本质就是你得相信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如果你的生命中,没有「更高的存在」,最终你会发现,你的信仰是没有保质期的,随时在崩坏,你自己也会崩坏,而你崩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只剩下残破不堪的自己。

没有更高的存在,你在人世生存,就只能依靠自己,你在面对灾难时,你在试图解答无法解释的生命难题时,你抵抗所有的生命严冬时,包括最终,每一个人都得面临「死亡」这个大限时,你都只有自己一个人。

当你的生命结束时,你得接受「生命没有意义」、「生命没有出处」、「生命到此为止,再无其它可能」的孤独结论。而这一切,只因没有信仰,你没有信仰,你就得比神佛还坚强。因为,你自己就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

03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信仰不是逢场作戏,不是作为形式上的信仰,而是生平一贯地作为精神支柱的信仰。——(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

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三观估计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才会成型,信仰也必须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经得起世俗的考验。

我从来不信没有阅历的人能有什么固定的信仰,如果对很多事物无法完美解答并且向去寻找答案,那么你的信仰就仍在发展中。如果有东西说服不了你,那么你就需要寻找能说服自己的解释。信仰这东西,本来就是一个人不停寻找答案的过程。

大概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不解甚或嘲笑像《冈仁波齐》里的主人公们那样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财富去磕长头的人。会嘲笑信仰佛主的他们依然会失去身边的亲人,依然可能会在朝拜的路上被石头砸伤。

我们不会理解的是,每当他们的生活遇到坎坷或是困境,他们总能在磕头与诵经里重又寻获力量。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这让人想起马丁·斯科塞斯改编远藤周作同名小说《沉默》记录了这样一个情景。

前往日本传教的罗德里格斯神父的传教事业在日本遭到了政府的毁灭性打击,他的教友连同他自己,都被政府强令要求放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然便要被折磨致死。

为了保全众多无辜教众的性命,罗德里格斯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自己的信仰,不再有基督像,不再有十字架,像一个平凡无奇的外国人那样,度过余生。但在《沉默》的最后一个镜头里,棺樽里的罗德里格斯的手心,还是紧握着一个十字架。

对于虔信的罗德里格斯而言,信仰不再需要一切证明和结果,信仰就是信仰本身。

在现代都市文明中浸泡久了的人,幸福之所以遍寻不得,正在于太多人行事时考量的,唯有结果。甚至于不少人奉行的还是一种“只要结果,过程可以不择手段”的信条。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当代都市中人困顿挣扎着苦苦追求的幸福,在《冈仁波齐》里的主人公们身上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实现了。无关金钱,无关地位,无关声名,甚至也无关身体的创伤与苦痛。

幸福这一在我们看来含糊到难以定义的概念,在拥有信仰人看来,便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很多心灵鸡汤都曾说过的那样——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对于真正心怀信仰的人而言,信仰就不会仅是一切可供外化的形式与物质载体,更不会是渴望某种回报。

《冈仁波齐》,信仰的力量……

所以,朝拜的人不一定虔心,祈求回报的也不算真正的信仰。信仰应当是《冈仁波齐》里的主人公们那样,在天地众生之间面对佛主面对自我,无愧且坦荡。

愿我们放下各种“借口”,放下各种烦恼,以信仰无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