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不分大小嗎?

請叫我白眉鷹王


清朝的六部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總稱。最高領導人成為尚書、副手為侍郎。這六部按照周禮,也雅稱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所以吏部尚書也稱為吏部天官。相應的戶部尚書為地官、禮部尚書為春官、兵部尚書為夏官、刑部尚書為秋官、工部尚書為冬官。

從品級上說,六部確實不分大小,都是從一品,再往上就是殿閣大學士、太師、太傅和太保這樣的高級榮銜了。但是因為六部所掌管的不一樣,所以從事實權力上,六部還是有區別的。

先說吏部天官,管理全國官員的任免、考課、升降和調動等等。相當於人事部。也就是說,除了皇帝點名要提拔或者處罰的重臣,吏部尚書動不了,不入皇帝法眼,或者皇帝壓根就不認識的中低層官員是否能留任,是否能升遷,都是由吏部所管理的。所以吏部在六部之中權力最高,皇帝一般都會派自己的親信之人掌管。

戶部地官,相當於財政部。不但管理天下的戶籍,還管理天下的賦稅和官員的薪俸,執掌國庫。

禮部春官,相當於教育部,管理天下科舉,同時也負責和國家、皇帝有關的各種儀式和祭祀。

兵部夏官。軍權雖然也是天下之重,清朝的軍權直接屬於皇帝,所以兵部其實並沒有調兵之權,只有對中低級武官的考核和選拔,以及管一管兵籍文書、軍械製造和發放等瑣碎的行政工作,所以兵部尚書並無實權。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專制一方的總督,確是要靠著掛兵部侍郎乃至於兵部尚書銜來獲得地方軍權的。所以這也是兵部有意思的地方,真正的兵部堂官沒有軍權,而地方上掛兵部尚書銜的反而有軍權。

刑部秋官,掌管天下刑事司法,但是被大理寺分走了重大案件的複核權,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合稱『三法司』。

工部冬官,掌管天下水利和建設。雖然權力不大,但是事物繁多,工部尚書可以說是一個相當的吃力不討好的職位。


清朝的六部基本就是如此,品級上不分大小,但是權力有輕重,以吏部和戶部執掌人權和財權最為重要;吏部最為清貴;兵部名不副實;刑部和戶部權力較小而責任和事務繁多。


經史通義


三省六部制度始於隋唐。至明清,三省(尚書、中書、門下)已被內閣所取代,六部仍延續。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長官是尚書,副長官為左右侍郎。清代均是滿、漢各一人。以雍正八年規定:尚書從一品、侍郎從二品。常有管理某部的大學士,在升堂時坐在滿漢尚書之間,俗稱中堂。

作為尚書侍郎的助理叫“堂主事”,直接落實部領導的工作。以康熙九年規定:堂主事正六品。

部下分設各司,負責某項職能或對應某個省份。司的長官叫郎中,副職叫員外郎,具體負責有主事。以康熙九年規定: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各部基本都是這個架構。崗位編制上,有具體的漢人、滿人、蒙古人的要求。

六部的職責:

吏部,相當於當下的中組部。包括文選、考功、驗封、稽勳四清吏司。

戶部,相當於當下的財政部+央行+國資委+國土資源部+民政部等,設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清吏司。

禮部,相當於當下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設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兵部,相當於當下國防部+總政+總後+總裝,設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

刑部,相關於當下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檢,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七清吏司。

工部,相關於當下建設部+水利部等,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各部尚書雖然品級相同,但重要程度還是有先後的。一般是:吏、兵、戶、禮、邢、工的順序。


幾葦渡


在滿清六部尚書中,真正坐在權柄寶座上的應當是吏部尚書,論權力,掌管天下萬官任免大權的吏部尚書當排在榜首。

吏部尚書也稱為天官,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因為吏部尚書是眾官之首,所以為了有別於其他的官員,這才有了天官的稱號。

清朝所有官員想要晉升或者調任京城都必須得經過吏部尚書的同意才可進行,還有官員們的折貶、外派也都是由吏部尚書主管,在朝中,除非一些皇帝指名點姓要晉升或者要折貶的官員,要不然其他眾多官員都得看吏部尚書的臉色行事。

清朝六部官員的滿漢雙人制

而且不僅如此,在清朝的吏部中吏部尚書地位也有高有低,清朝的六部官員都是滿漢制的,他們會從眾漢人官員中優選一些有很強辦事能力的人幫他們管理著六部的基本事務。

在這個時候為了防止漢人勢力坐大、不受控制,所以他們就會相應的安插了一些沒有什麼辦事能力的滿人在六部中制衡漢人官員們。

最開始的時候,清朝皇帝為了保持對漢人的壓制,所以他任免的滿人六部尚書品階都要比漢人的六部尚書大一級。

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的江山寶座越坐越穩,他們也不用再擔驚受怕了,所以他們統一了滿人和漢人的六部尚書品階,從此之後無論滿漢,只要是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的官員。

僅從吏部上來說,論實務權力,漢人的吏部尚書大一點,但是論身份滿人的吏部尚書大一點,因為在清朝,真正能享受對皇帝自稱“奴才”榮耀的只有滿人的官員,這在當時是地位的象徵。

而除了兩位吏部尚書之外,接下來還有著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五個不同部門足足十位的尚書。

身份最顯貴的禮部尚書

在六部尚書之中雖然明面上不分大小,但實際上的權力、身份上卻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不論權力,單單論身份的話,禮部尚書的地位最高,比吏部尚書的地位還要高。

因為禮部尚書主要掌管的是朝廷的禮法,不要說其他幾位尚書了,在朝堂之上即便皇帝禮法錯了,也是要受到禮部尚書指責的,在禮法森嚴的封建年代,禮部尚書的地位就猶如一股清流,非常顯貴,但顯貴是顯貴,在實際權力上禮部尚書卻不如其他的各部尚書了。

(紀曉嵐,擔任過禮部尚書)

掌管金錢的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是掌管整個朝廷財政大權的,除了皇帝的小金庫有著專人管理之外,清朝的國庫基本是由戶部尚書掌管的,如果沒有他的同意,就算皇帝想要從國庫裡要錢也都是沒門的。

還有平時的出外打仗、官員們的工資以及振災、修繕宮殿所要花到的錢也是由他們嚴格把控的。

所以禮部尚書的地位在六部中也是極高的。

掌管法律大權的刑部尚書

刑部尚書就是掌管著整個朝廷的司法大權以及各種刑法和牢獄之務,在身份上就沒有吏部、禮部、戶部那麼高的身份了。

權力不是特別大的兵部尚書

而兵部尚書雖然名義上掌管了整個朝廷的軍事問題,但是兵權跟他們是沒有絲毫關係的,一般清朝軍隊的兵權但是掌管在將軍們手中的,而授予將軍們兵權的是皇帝本人,所以兵部尚書對兵權的掌控只是一個書面上的東西而已。

一般由兵部尚書掌管的權力主要是軍隊們打仗所需要的糧草、糧餉的頒發,還有軍隊軍官們軍銜上升或者下降的書面證明,還有著一點點的參謀權力。



不過清朝皇帝在向各省派總督和巡撫的時候,為了能讓他們的身份壓制得住地方,所以都會給他們授予兵部尚書的身份,雖然沒有兵部尚書的職能,但是身份和兵部尚書們一致,權力上也比兵部尚書門大得多。

地位最低的工部尚書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到最後的工部尚書了,工部尚書主要掌管的是皇宮、京都、皇帝妃嬪陵寢的修造修繕,還有如果洪水爆發要疏通水利也是由工部尚書主持大權的,在六部尚書中,工部尚書的身份應該是最低的。


所以說清朝的六部尚書分別是吏、禮、戶、刑、兵,工等六個部門的尚書,其中權力最大者為吏部尚書,身份最為清貴者是禮部尚書,身份最特殊的是戶部尚書,權力最低的的應該是工部尚書,在明朝,六部尚書之上除了內閣就可以直達皇帝了,但是在清朝的六部尚書不僅多出了六個限制自己權力的人,他們的頭上還多了一個軍機處,權力開始大不如前朝。


孤客生


六部,自然是指的是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六部尚書漢滿各一人(滿人掌印,漢人辦事),從等級上來講六部尚書是不分大小的,都是從一品。但從實權上講卻並非如此,一般吏部尚書居首,工部尚書居末,主要是由於六部掌管事務不同導致的。


吏部主要掌管吏治,相當於今天的中組部和人事部,擔負有官員考核權,對官員的升遷有擬定權,幾乎決定了官員的仕途,權利自然極大。更何況吏部官員在科考時還會兼任主考官,古代又極為重視師生這一紐帶,當可謂桃李天下了。

第二名就當屬戶部尚書了。戶部顯而易見就是管錢的,可是朝廷的財神爺,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和審計署,負責全國稅收的監督和入庫,以及各項用度的撥付,遇上一個強硬的戶部尚書,皇帝有時候也得看其臉色,沒辦法,沒錢啥都辦不成。

第三名應該算是兵部尚書了。這兵部尚書又有不同,京城的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甚至還不如,實權較小,手中並無兵權,更多的是擔負著後勤職能。但還有一種兵部尚書,那就是各地總督了,這些總督一般也是領著兵部尚書銜的,這些總督就相當於如今各軍區的司令(職權其實更大),他們的實權可是相當大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把兵部排到第三的原因。

第四名應該算是刑部了。刑部其實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部分)、公安部(部分)和司法部(部分)職能,主要擔負著全國上下案件的審核和死刑的核定,一般不直接審案(除非皇帝欽定的案件或者需要三司會審的大案)。實權不是很大,卻一定程度上決人生死。

第五名算是禮部。禮部主要擔負著兩方面的職責,一是各項典禮和重大活動的策劃工作,這項工作並沒有什麼實權。二是主管全國教育,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各地教學就不必說了,主要是負責監管,但科考的舉辦就很重要了,而且禮部官員也是會兼任主考官的,這部分職權可就很重要了,不過這方面顯然競爭不過吏部。

最後一名自然就是工部了。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交通部、水利部和科技部,說到底就是搞建設和研發的。在清代,這個部門的實權實在不怎麼樣,不過油水倒是不少,搞建設嘛,自然是要花錢的。


香茗史館



(遠處的房子就是六部的辦公場所,就是現在的人民大會堂所在地)

清朝官制沿襲明朝,六部九卿的設置也和明朝大體相同。

在清朝,民間用“富貴威武貧賤”六個字來指代六部。

其中,富是指戶部。戶部管錢糧,所以戶部象徵著富。貴指吏部。吏部管京裡京外的大小官員,所以吏部佔個貴字。威是指刑部。刑部堂審時衙役照例要喊威武,所以刑部確實威風八面。武是指兵部。兵部管戰事刀槍糧秣,武得名副其實。貧是指禮部。禮部管教化,清水衙門,貧很正常。賤是指工部。工部管營造,往來打交道的都是工匠。清朝時觀念落後,社會上瞧不起勞動人民,覺得工匠操的是賤業,所以工部得一賤字。

六部裡的司官也有很大區別,有的部門是肥缺,撈錢很方便,有的部門就清苦,沒有什麼入息。

從油水的角度說,戶部入息最好,不論哪個司權力都很大。戶部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有14個清吏司,按省設的。但不光管理所轄省的收入支出,還兼管別項。如雲南司管錢法,因為雲南出銅,廣西司管礦產,貴州司管關稅,江西司管各省協餉,山西司管漕運,廣東司管八旗錢糧等。



(從正陽門方向看六部的辦公地)

吏部相當於現在的中組部加勞動人事部。吏部機構較少,設文選、考功、稽巡、驗封等司。其中文選司和考功司油水豐厚。因為文選司掌道臺以下的外放官員,考功司掌京裡京外大小官員一年一度的考績。

刑部設17清吏司,分別對應各省。每年,各省都會將死刑大案報刑部核察。但刑部最讓人羨慕的地方是秋審處。秋審處權力很大,除了皇帝,不容外人干涉。秋審處有名的是八大聖人。分別是指八個負責終審的律例專家,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大法官,地位尊崇,有時候皇帝太后的面子也不給。

晚清著名的楊乃武小白菜案、張文祥刺馬新貽案、王樹汶頂兇案等都是由刑部的秋審處辦理的。尤其是楊乃武小白菜案,八大聖人力主推翻原判,甚至一次革掉了100多個紅頂子的官。當時辦案的八大聖人之中的剛毅、趙舒翹後來進了軍機處,成了乙亥建儲和庚子之變時大紅大紫的人。

兵部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下設武選司、地圖司、車馬司、甲械司。除此之外,兵部還管理著武備庫等機構。晚清時武備庫被民間挖苦為京城四大擺設:翰林院的文章,光祿寺的茶湯,武備庫的刀槍,太醫院的藥方。

禮部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外交部禮賓司、中宣部和精神文明辦公室。掌管全國的科舉考試、學校,民風的教化和清廷的禮儀。在禮部做官,不管是司官還是侍郎和尚書,沒有什麼油水,還要每天應付那些找茬的御史和言官,一個不留神就會被糾參。

工部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加水利部。但一般不是當業主,清朝內廷的工程發包主要是內務府,輪不到工部。工部主要是管理皇帝的山陵事項和施工隊伍,修建陵寢和水利設施。撈錢的機會不多,但比禮部要好一些。


(現在北京的六部口衚衕)

富貴威武貧賤,是把戶部排在第一,但這是民間排法。真正的順序應該把吏部和戶部換一下,吏部第一,戶部第二。官員的遷轉也是這個順序。六部的侍郎和尚書中,品級雖都一樣,但在實際操作上有高低,而且也很透明,工部最低,吏部最高。清廷的官員除了六部裡的書辦之外,都不搞專業化。六個部從低到高輪流,最後當到吏部尚書,就可以升大學士,成為宰輔了。

清朝的高級官員一般都是科甲出身。會試和殿試出來的進士,一甲之內的入翰林院,當庶吉士。三年散館,外放學政,又三年回京。這個時候就是分水嶺了,清貴的轉大內,能幹的放督撫。在大內的先是日講起居注官,左右都御史,九卿,再轉侍郎。侍郎就開始按照以上的順序從工部幹起直到吏部。中途遇到什麼機會就可以升尚書了。

六部的尚書一般是滿漢各一,特殊時期也有設兩人的,但也是滿漢相等。三個以上尚書的部,會有一個佩印鑰大臣,就是主持工作的一把手。有一些重要的部,吏部和戶部,會有郡王或親王管部,或者是首席軍機大臣管部。


國史館




民間曾以孟子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之謂大丈夫也。”的“

富貴威武貧賤”來形容六部,都是怎麼形容的呢?三省六部,先說三省。福垊先告訴您,清朝也有三省哦!



三省六部原本是五省六部。因內侍省、秘書省非中樞,故以中書(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隋併入集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兵部為三省六部!福垊以為,其實用集書代替門下省挺好,剛好三書嘛!而六部起自西魏,蘇綽建議復古周制而立【天官☞大宗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

明朝廢除三省,可清朝恢復了三省!

清朝的三省。



當然,清朝的三省不叫三省,而是由四個部門組成的等同於三省的機構。分別是【六殿閣(見下圖)⇔尚書省】【南書房和翰林院⇔中書省】、【議政處⇔門下省】,

這可不是福垊胡謅的,有證據的。乾隆時,軍機處章京管世銘(1738年—1798年)曾說:“國家初制、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其特頒詔旨,由南書房、翰林院視草(起草)。”



在雍正1729年設立軍機處後,議政處(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機構)就飛流直下三千尺,撐到乾隆被廢止。南書房、殿閣也形同虛設。1898年南書房被裁,1911年軍機處被撤,內閣(總理大臣)的春天剛來,半年後清朝的冬天到了——凍死了。但軍機處總領軍政大權,是皇帝的參謀,持續了180年。

悟友笑了——不是183年嗎?福垊,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嗎?不是體育老師教的,是歷史老師教的,歷史老師——書,沒有錯!下面就是證明!

清朝的六部。



軍機處的老大是首席軍機,1735年乾隆即位後罷軍機處而設總理事務處,1737年復立軍機處,我歷史老師厲害吧。嘉慶為什麼殺和珅?不是和珅愛財,也不是嘉慶愛財!而是他倆都愛權,和珅御前大臣兼軍機大臣,破壞了制衡,強化了權利。雖然和珅沒想法,但嘉慶很緊張,遂以朱元璋殺胡惟庸的招數,殺和珅壓軍機處。



軍機大臣,一般由殿閣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六部侍郎中,皇帝認為特別優秀的人員充任,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常委會。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大學士、尚書、侍郎都分滿漢。由協辦大學士兼任的尚書部門,都是重要機構。六部尚書中滿人掌印,漢人辦事,頗有點像書記與部長之別。侍郎分為左右,清以右為尊,共四人。需要說明的是侍郎不從屬尚書,可以直接上報皇帝,可以進軍機處。這也是為什麼有紀曉嵐和和珅以及御史的“上豎是狗,下垂是狼”的段子了。不過有的總督也是由兵部尚書出任的(加兵部尚書銜)如許鴻章(李鴻章本姓許,八世祖許光照)、張之洞等。

六部哪個牛



表面看級別一樣,但權力不同。前文說了,蘇綽建議設六官,六官的天官一開始是總領後面五官的,皇帝嫌其權大,降到與五官並行。天官就是吏部,這可是貴不可言的祿神啊!明清尊稱大冢宰,霸氣吧!尊稱大司徒的是戶部尚書——富得流油的財神。尊稱大司寇的是刑部尚書——威風八面的法神。尊稱大司馬的是兵部尚書——英武雄壯的兵神。尊稱大宗伯的是禮部尚書——安貧樂道的禮神。尊稱大司空的是工部尚書——貧賤不移的匠神。

一句話記住六部:李虎興兵立功。謝謝大家。


福垊


六部是指禮吏兵戶工刑,清朝開始,尤其是雍正乾隆時期,建立軍機處以後,這六部尚書都是各軍機大臣兼任,下面就各部職能我簡單說一下,為了通俗易懂,我都拿現在的部門做一下比較。

禮部相當於今天的宣傳部+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新聞廣電總局

吏部相當於今天的中央組織部+中央黨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還有部分紀檢的職能。

兵部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軍委和國防部,只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後勤部和負責徵兵工作,別的職能和吏部相似,只不過吏部管文官,兵部管武將。

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人民銀行+商務部+審計署+發改委

工部相當於今天的國土資源部+建設部+交通部+農業部+水利部

刑部相當於今天的人民法院,還有一個都察院,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最高人民檢察院。

理論上說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沒有大小。排名第一的是禮部,其實也很好理解,禮部是宣傳部和新聞廣電總局的結合體,也就是政府的口喉。而實際上,肯定是吏部的權力更重,組織部加紀檢委,所有官員的命門都被吏部尚書捏在手裡,考察政績調配官員職位都是他的事,再有就是戶部,管財政的永遠吃香,其實工部每天過手的錢財也不少。


開心雨


清朝官職屬於仿明朝而設立。

清朝於天聰五年仿明制設六部,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

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廕、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複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

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

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兵部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

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卹、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類似今天的國防部,中央軍委及其各軍事機關。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共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複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清增加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藥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對象,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類似現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

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制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類似現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建設部。

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宣佈“仿行憲政”,將戶部改稱度支部,兵部改稱陸軍部,工部與新設之商部合併為農工商部,原來的理藩院改稱理藩部,刑部改稱法部,另增設民政部、郵傳部。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至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成立責任內閣。五月,責任內閣頒佈官制,設立制誥、銓敘等局,吏部遂撤。六月,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六部之制,遂告變革。

據光緒朝《大清會典》及《歷代職官表》記載,清代各部職官設有﹕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

從等級上看,各部尚書都是從一品,均無高低之分;但從實權上講卻並非如此,一般吏部尚書居首,工部尚書居末,這是由於六部掌管事務的不同所導致的。

順序如下:吏部、戶部、兵部、刑部、禮部、工部。


五味社


清朝的六部制沿襲明朝,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從級別上來說,這六部尚書並沒有大小之分,但六部由於職掌的不同,各部尚書的話語權還是不一樣。

六部的排序,也是按重要性來排的。

吏部,相當於今天的中組部加人事部,職掌為全國文官的品秩、銓敘、課考和封授,下設文選司、考功司等部門。用今天的話說,吏部是管官帽的,當然重要,列在第一。

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加民政部加稅務總局。管錢糧,戶籍,稅收等。財神爺的重要也是可想而知的。列在第二。

禮部,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加外交部加文化部。掌管祭祀、科考、學校、外國貢使交聘、國家大典、冊封、筵宴等,相當於文教和意識形態的主管部門。列在第三。

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兵部的職掌主要是武官的除授、考績、軍資、軍籍、馬政、郵驛。就權限來說,兵部其實並不掌兵。至於清朝視為命根子的八旗軍,兵部更是連半點過問的權力也沒有。列在第四。

刑部。刑部與大理寺和都察院一起,合稱為三法司,是國家司法的主管部門。刑部略相當於今天最高法院的一部分加司法部的一部分職能。刑部下設部門和戶部一樣,都是以省為名,各設一司,如刑部廣西司,戶部四川司。列在第五。

工部。相當於建設部。負責各種土木興建,器物製作,水利工程等。列在最末。

清朝六部和明朝六部的最大不同點在於,清朝六部的尚書和侍郎(副部長)都為復職,也就是尚書有兩個,一滿人一漢人。侍郎有左右之分,也是分別由一滿人一漢人擔任。此外,各部下設的司、處、房、廳、所、館的主要官員,其民族構成,都有一定比例。由於實權掌握在滿人手裡,漢人哪怕是尚書,大多也是伴食而已。


聶作平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說到清朝的六部,就得說明朝的六部,因為清朝基本是承接明制,但是,卻不能說清朝的六部就和明朝一樣,實際上差別還是很大的,這隻因清朝是部族政權,更具私心而已,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代的六部。

三省六部制起於隋唐,以後各代沿用,基本沒有多大改變。六部分別為吏,戶,兵,禮,刑,工。吏部主管全國官員的升降任免,可以說是最有權力的部門,歷代都是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門,一直位於六部之首。戶部,原稱民部,唐代避李世民諱改戶部,管理全國錢糧戶口,理所當然是重要部門,所以位列吏部之後。接下來是兵部,兵部主管全國軍事,全國所有兵馬的調動權在兵部。隋唐之後,為了有效控制軍隊,都執行將有兵不能調,兵部無兵但可以調動的方式,此為兵部之權。



禮部主管外交和教育,我們古代一直把外交,教育看成是禮儀的一部分,所以這些事歸禮部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舉考試。刑部一直都是國家必不可少的部門,緝拿罪犯,懲治作奸,維護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秩序。工部總是六部之末,全國各種建設事項,包括黃河大堤,皇宮的修繕乃至帝陵都是工部負責,是個花錢的部門。


大體來說六部的職責就是這樣,但是到了明代,事情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六部之上還有兩個長官,分別是尚書左右僕射,而在僕射之上,還有尚書令總其成,後來,因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所以後代不在設尚書令一職,而左右僕射成為尚書省實際長官。朱元璋當皇帝后,為了集中皇權,廢除了宰相,不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下直接是六部尚書,而沒有左右僕射,但實際上這些被廢的官職權力並沒有消失,只是這些權力全被皇帝一個人掌握了,換句話說,皇帝兼任了中書令,侍中和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的職位,而六部尚書全部平列,皇帝總其成。


這是說,在原有制度下,做了權力調整,並未破壞整個制度,六部尚書的職權還是很大的,你像明代兵部尚書是可以直接向各省督撫下達命令的,而全國政務到了中央,也必須先過六部,才能到皇帝那裡,政治具有公開性。

清代雖然繼承了明代制度,但清是滿族統治,有著很深的私心,六部尚書的權力完全被弱化了,幾乎成了辦事員。清代執行六部一個漢尚書,一個滿尚書,兩個漢侍郎,兩個滿侍郎的政策,一個部有六個長官,而且都給予密摺專奏權,他們全可以向皇帝單獨上密摺,而且皇帝可以只對其中一人或幾人講話,政治全成了機密,漢尚書不知道滿尚書說了什麼,滿侍郎弄不清漢侍郎的工作內容,大家全是各幹各的,最後皇帝總其成。





這就等於皇帝為了抓權把制度全都破壞了,造就了一種獨有的秘密政治,六部尚書雖說平列,但他們權力大小全在皇帝的授予,皇帝委重你,你權力就大,皇帝不搭理你,你就是個辦事員,而且你弄不清另幾個長官的意思,啥事你也不敢辦,你也辦不好,所以,清朝流行一句話,叫乾綱獨斷,可真不是隨便說說。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