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讓AI變得更理性!

《西部世界》第二季完結了,這也讓人類與科技的關係,以及AI倫理這樣的話題熱度達到了高點。科技在發展過程中也在變得越來越聰明,特別是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後,對大眾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比如,今日頭條等新聞平臺,紛紛採用算法技術來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篩選出用戶喜好的內容進行推送;而在醫療領域,智能問診、“刷臉”就醫、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疾病風險預測等等均已滲透到醫療服務的多個環節。

縱然人工智能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不可忽略的是,現在的技術仍不具備價值觀甚至是對道德倫理的判斷。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地區的文化、風俗、禁忌等存在的差異,越發亟待解決。因此,讓AI給予人類最大的尊重,回到科技為人服務的本質,至關重要。

科幻美劇《西部世界》的大火,讓人們逐漸意識到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潛在威脅。該片中有一個場景:所有被人工智能創造出來的人,有一天可能會意識到他是被創造出來的。或許,看到這裡,會有人有這樣天馬行空的想象——人類也有可能是被某一個超級世界創造出來的正在遊戲裡面的人。聽起來是不是很恐怖?

對此,《西部世界》編劇、導演、製片人Jonathan Nolan曾表示,現在有很多人工智能在被利用,可能下一個世紀就會進入人工智能新時代,它將會以人類無法預料的方式呈現。但現在,人類仍具有極大的價值,所以我們需要擔起責任,承擔義務,討論未來的可能性,以及我們到底要給予這個新一代智能什麼樣的道德感和價值觀,這是至關重要的。

人類學,讓AI變得更理性!

如果要讓人工智能擁有道德感和價值觀,勢必會觸及文化,但是,想要了解文化之間的不同,這便又需要人類學的素養了。

通過人類學,讓人工智能更瞭解人類

許多人可能不清楚人類學是什麼,實際上,人類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的交集。有人將其形容為“最具科學的人文學,以及最具人文性的科學”。這一學科涉及人類的演化、種族、語言甚至是社會結構、心理和興亡。鑑於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員逐漸意識到文化中的差異對科技產生的影響,這門學科在21世紀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這種重視便體現在了以人工智能為發展重點的科技巨頭上。比如,谷歌曾聘請人類學者參與討論“移動”行為的本質,而目前負責策略規劃部門的主管Abigail Posner自身也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社會人類學系的高材生。另外,英特爾還有一個100人的團隊,專門研究使用者經驗。該團隊帶頭人Genevieve Bell在加入英特爾之前是斯坦福大學的人類學教授,雖然沒有科技背景,卻擁有13項專業。更重要的是,該團隊曾為中國的父母設計了一款電腦,可以防止孩子邊做功課邊打遊戲。

人類學對科技之所以重要,最初是為了加強人機界面和使用者的經驗,可以說,不管是文字、字體還是背景顏色、使用方式等,均與文化相關,畢竟,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習俗,深入研究後會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讓科技變得更加容易接受。人工智能火爆後,不可避免的,人類學的重要性“更上一層樓”。

舉個例子,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LP)或者自動翻譯,除了語言不同,即使全部都用中文,在內地、香港、和臺灣等地,在遣詞造句上也會有明顯的不同,用錯詞鬧笑話事小,觸犯禁忌就尷尬了。

而隨著手勢的普及,不同文化裡對於諸如數字、手語以及情緒表達的手勢各有不同。而人工智能除了需要學會識別,更有極大的可能去創造新的手勢。仔細想想,加上情緒表達、肢體語言識別的人工智能,在未來或許會成為最瞭解人類的最重要的工具。

人類學,讓AI變得更理性!

人工智能有時候會被認為是“仿人AI”,從這個角度看,人工智能也可以被認為是被創造出的另一種新型人類。那我們人類本尊應該如何與新人類相處?他們會是朋友還是競爭者?新人類會背叛我們嗎?......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而答案,就在於我們想讓人工智能擁有什麼,是善良?是邪惡?這些必然會需要人類學的幫助。

通過人類學,讓人工智能在不同文化中共存

眾所周知,像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現已發展為與國際接軌的企業,跨越了不同的時區、國家、文明。在追求多元化的路上,不同的性別、種族、宗教以及價值觀都必須得以兼容,連同他們開發的AI技術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要學會兼容差異性的存在。

此外,不管是在這些規模較大的巨頭企業還是初創公司,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即使全部講英語,也有不同的口音;或者即使共同負責同一項目,也可能分佈在不同的國家裡。對於想要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員工的心理需求、薪金需求、獎勵機制來讓員工發揮最大的能力的企業來說,通過人類學教會AI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研究曾表明,現在的人工智能在查找罪犯的時候,識別黑人是罪犯的概率要相對高一些,也就是說,現在的AI存在偏見與傾向性。這是不公平的。而人類學可以從種族和文化的層面來了解人性,這也就打破了單一文化中存在的偏見,有助於人工智能變得更加客觀,進而減少不理想的結果出現。

通過人類學,讓人工智能擁有“靈魂”

除了《西部世界》,其他影片如《終結者》也讓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恐怖潛能,當然,現在我們擁有的AI技術還無法像電影場景裡一樣,做那麼多可怕的事情。不過,人們對於人工智能的討論熱點的核心,卻總是圍繞在“AI是否會變得有意識”,或者說,它們能否發展甚至被編程為一個有靈魂的“生物”。

人類學,讓AI變得更理性!

對這個問題,小智君(ID:Aiobservation)認為,答案取決於對這些東西的定義。自人工智能首次作為學術追求出現的70年時間裡,還是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定義。

近期,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試圖用“靈魂”來解決人工智能的問題。文章表示,每一個人工智能系統都有自己的靈魂,這將由旁觀者來決定。那什麼是“靈魂”呢?小智君覺得,通過人類學對AI系統進行訓練,或許可以讓它擁有自己的智慧、情感表達方式以及行為模式,甚至在西方的文化中,擁有對上帝的信仰,這些都可以被認為是“靈魂”。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擁有人工智能系統的機器便成為了一個實體或者研究工具,不同的研究員,會有不同的想法,最後其不同的算法會在機器上產生投射。美國楊百翰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Nancy Fulda正在試圖訓練AI算法來理解語言語境,並努力構建一個機器人心理學理論。這是人類(及動物)心理學中的一個原理版本,可以讓我們意識到,別人和我們一樣,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如果要讓機器人也擁有這個能力,似乎有些困難。

Fulda表示:“計算機能否因此擁有神聖的靈魂,我不敢推測。”

所以說,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是有著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如果把人類看作一個複雜的系統,那麼仿人而來的人工智能,勢必也是如此。在複雜的問題面前,人類學或許不能完全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卻可以從本質上讓人們意識到複雜的存在,以避免對AI持樂觀態度的人們擁有一個錯誤的概念,即簡單的AI工具可以解決一切複雜問題,最後反而造成難以逆轉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