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路镇:李万成和他的庄户剧团

常路镇:李万成和他的庄户剧团

他是一个留守老人,却没有安逸地享受晚年生活,而是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自己创办的金皇山艺术团上,常年走街串巷,义务为群众演出,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歌颂人们的幸福生活,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常路镇:李万成和他的庄户剧团

这个人就是蒙阴县常路镇西下庄村、金皇山艺术团团长李万成。 李万成今年65岁,从小就是个文艺爱好者,不光会吹拉弹唱,编剧编导演出都在行。2005年,他看到村里的文化生活匮乏,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了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萌发了创办庄户剧团的想法。他把这一想法和村里几个爱好文艺的老伙计一说,得到了他们的双手赞成。没有道具,他们就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做为剧团负责人的李万成就拿出为儿子准备上大学的6000元钱,到淄博市周村区,购了乐器、道具等,没有演出服装,李万成就买回布料和伙计们边商量边裁剪缝纫,没有剧本和指导老师,就买来碟片放给演员看,边看边练。在李万成的努力下,剧团开始运转起来,每次演出很多钱,车费、吃饭等都得花钱,但看到演出的节目能让村民茶余饭后充满欢乐,心里说不出的满足和快乐,觉着自己这样做值。 为了把自己的庄户剧团“做大做强”。李万成于2008年3月,登记注册了常路镇第一家庄户剧团——金皇山艺术团。艺术团的成员主要由本村爱好文艺的协会会员组成,下设乐队、舞狮队、武术队、戏曲组、曲艺组,剧团人数一下子发展到40多人。艺术团成立后,面临的还是演出用的道具、音箱等困难,李万成从亲朋好友借了1万多块钱,买来了八首灯、舞狮等道具,逐步壮大团队演出力量。艺术团演出剧目有:豫剧、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题材贴近生活,艺术团有自己的创作团队演出剧目大多以原创为主。该村有个叫李凤田的老人,一生共养育了5个女儿,村里有些人受重男轻女的封建影响,说他绝户,歧视他,李凤田老人也怨自己无能,没有一个儿子传宗接代。他的三女儿在外工作时,认识了在一块工作的男青年张义全,两人相爱后,张义全愿意到他家做上面女婿,为老人养老送终。上门后,张义全视老人如亲生父母,和妻子相敬如宾,和邻里亲如一家,成了村里学习的典范。李万成将这一典型编成了戏曲小品《上门女婿》,在村里演出,反响强烈,在群众中叫了好。 俗话说:“好儿一个顶十个”。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村里还有一个叫赵宏翔的,是个独生子,自从结婚后,和父母在一起居住,老人有了病他和妻子在病床前,轮流照顾,精心伺候,被村里人称为孝子。可是与赵宏翔不远处的一家邻居,有兄弟6个,为了家庭财产,兄弟6个发生了争执,没有一个赡养老人,致使老人到邻居家讨饭吃。李万成就用音乐和对口快板编唱了“好孩不多一个顶十个”的节目,一褒一贬,在村里上演后引起了轰动,兄弟6个看了节目后,更是惭愧不已,悔恨当初不该因家产起纠纷,看看人家赵宏翔。现在兄弟6个和好如初,争着比着孝敬老人。对于一个演出团体来说,节目的质量是关键所在。从剧团成立之初,李万成就注重表演内容新颖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和几名识乐谱的老伙计一起,集思广益,反复修改,使节目更贴近群众,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结合农村出现的新人新事,边写边演边改,说“庄户话”、写身边事,演“庄户戏”。节目编排主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生态环境、社会公德等题材,歌颂党的政策,宣传好人、好事、好风尚。他自编自导了《扶贫兔》、《上门女养老,还是女孩好》等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在全镇24个行政村(社区)及邻近乡镇巡回义演节目400余场,在群众中反映强烈,受到广泛好评。

李万成在搞好下乡创作演出的同时,还积极做好镇文化站安排的各项工作。去年文化站要拍反映移风易俗题材的微电影《老汉相墓》,李万成接到通知后从找演员、现场制作、导演等做了充分的准备,仅用两天的时间,具有浓郁“乡土味”的微电影《老汉相墓》拍摄完成。

常路镇:李万成和他的庄户剧团

镇里开展“七进七讲”宣讲活动,李万成成了义务宣讲员,他主要是宣讲孝文化,以自身家庭、孩子成长经历和孝老爱亲为背景,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影响身边人,让孝文化的新理念根植每一户家庭,促进家庭更和美,社会更和谐,受到了大伙的好评。

常路镇:李万成和他的庄户剧团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李万成创办的金皇山艺术团已成为该镇文化活动的“台柱子”,每年带领剧团巡回全镇各村为乡亲们演出40多场,剧团每到一地演出,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明星团队。2011年3月,该艺术团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农村优秀文化团队”。李万成本人也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