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类中兴”危局:不能尽快弥补产业缺陷,将倒在前进的路上

中国的人工智能(AI)犹如一朵艳丽的花朵正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怒放,甚至令领头羊的美国科技界也惴惴不安,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技术基础、产业基础以及人才来源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朵科技鲜花要想持续开放还必须弥补诸多的不足和缺陷。

中国AI发展的迅猛与成绩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尤其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知识产权上更是不可忽视。例如,在专业论文和技术专利两个方面,中国已经冲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领先于科技大国的美国。

中国AI“类中兴”危局:不能尽快弥补产业缺陷,将倒在前进的路上

数据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

中国AI“类中兴”危局:不能尽快弥补产业缺陷,将倒在前进的路上

数据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

中国AI科技发展的风险点

虽然在人工智能(AI)基础研究的重要指标上中国取得了重要的、也是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人工智能(AI)研究更为基础的方面却差距明显。例如:在支撑人工智能(AI)研究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上,中国和美国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其中包括像数学、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专业以及机器人技术等多个细分领域。而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工智能(AI)技术研发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的培养更令人担忧。目前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短期来看这是一个高效的方式,但是长期来讲,这却是影响我国人工智能(AI)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方面,例如:目前我国杰出人工智能(AI)人才投入量只有977人,仅排在世界第六名,和上面两个第一相比就相当不对称了。这里论述的两个方面实际上都需要时间、金钱和制度的投入才能得到加强,而在加强之前我们面临的关键风险则是:国外(例如以美国为代表)一旦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限制(也就是技术冷战),那我们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何况,这些技术冷战已经出现了苗头。

中国AI“类中兴”危局:不能尽快弥补产业缺陷,将倒在前进的路上

数据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

中国AI产业的“类中兴”危局

中国AI“类中兴”危局:不能尽快弥补产业缺陷,将倒在前进的路上

上一段讨论的还只是人工智能(AI)的科技研发问题,而其实我国人工智能(AI)的最大风险还是在产业化上。在西方,人工智能(AI)是基础学科、科技发展、产业化自然而然延伸演化的结果,其产业化体系成熟完备。而在我国,则不然,比如,世界人工智能(AI)的重要支撑产业——半导体芯片行业被谁掌控着呢?主要是由美国的英伟达、IBM和英特尔所掌控。我们国家的半导体产业在规模上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0%,在能力上甚至赶不上韩国、台湾地区,这不是让我们的人工智能(AI)产业建立在沙漠上吗?同时,即便是在人工智能(AI)的具体商业化方向上,在世界前十名的专利权人中,中国仅仅有国家电网上榜,也仅排在第四,而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却在前十名济济一堂,我国人工智能(AI)企业数量第一又有什么意义!由此可见在企业和产业层面,我们的人工智能(A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否则,中国的企业又将陷入“类中兴”的危局之中,受制于人,被人卡住脖子,生死由人不由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