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等密集上市,港股美股如何成了投資焦點?

小米等密集上市,港股美股如何成了投資焦點?

在這段時間,小米上市成了中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的大熱點。雖然開盤當天跌破發行價之後,但在上市次日就漲了13.1%,經過連續上漲,目前市值突破5000億。雷軍很開心曬出富途上顯示的小米股價行情。

小米的上市,也引發了眾多意見領袖和行業大佬的關注。財經作家吳曉波特意在富途證券香港營業部開戶,認購了20萬美元的小米股票。據說這是二十年來,他第一次開通股票賬戶。與此同時,雷軍的老相識、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發表微博上曬出自己在富途上的業績,稱自己“昨天和今天也通過二級市場,買了和擁有超過一億美元的小米。”按現在的股價,妥妥已經賺了2000多萬美金了。

不管是吳曉波,還是何小鵬,這些大佬和創業成功者,他們之所以買入小米股票,歸根結底是想獲得資產的增值,也就是賺錢,而他們共同點是選擇港股。隨著中國優質公司在港股美股等地上市的增多,港股美股也成為了熱點。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出現,這和國內的經濟和社會形勢密不可分。

根據《2017新中產白皮書》的調查顯示,在人生目標的選擇中,雖然選擇財務自由的人最多,典型模式卻是“實現財務自由+X”。但不管X是什麼,包括旅行、美滿家庭、健康人生等等美好和令人嚮往的事物,但是所有這一切,實現的前提就是要財務自由。

要想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投資理財。根據白皮書分析,“在新中產群體中,房產投資佔了很大比例,在過去兩年中,超過25%的受訪者有購置投資性房產。中國人傳統的觀念,是無債一身輕,而新中產的觀念中,合理的負債(如房貸),則是為自己撐起財務槓桿,撬動更大的財富機會的一種理性的手段。”

小米等密集上市,港股美股如何成了投資焦點?

但是,隨著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原本簡單的理財,逐漸開始變得複雜化。吳曉波在小米上市前發的推文《親愛的雷軍,你可要對得起我的20萬美元》裡,分析了當下的經濟和金融形勢,“先是國內的去槓桿,金融緊縮,機構的資金捉襟見肘,投資慾望急速下降。隨著A股行情的惡性下滑,大體量的CDR計劃意外擱淺。而去年在香港率先登陸的幾家獨角獸公司股價相繼大幅下挫,有的甚至跌破發行價,愁雲密佈,信心喪失。”、“暴風驟雨般的中美貿易戰,又為中國公司的國際化籠上一層濃濃的陰影。觀望,成為最大公約數。”

而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A股,竟然全球墊底,從3587.03點年內高點下跌至近期調整新低2691.02點,A股市場在短短4個多月的時間內出現了25%左右的累計最大跌幅,而不少個股年內跌幅達到50%乃至以上的水平,今年以來股票市場的恐慌拋售情緒明顯升溫。A股市場的估值的確處於歷史底部,且目前滬深主板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已經步入歷史底部的狀態。

而對於近幾年風生水起的,以P2P為代表的新型理財逐漸興起,成為投資熱點。P2P理財高額的投資回報,讓很多個體投資者紛紛加入,但隨著行業發展,各種嚴重問題不斷的暴露出來,一些巨頭級別的平臺開始倒閉或者跑路。P2P讓很多用戶望而卻步。

以價值投資為主要模式的港股和美股就成了關注重點。由於資金海外投資受限,美聯儲預期加息,歐洲政府搖擺不定,局勢各種不確定,香港股市成了風險的避風港,港股對境內機構開放後,香港股市將繼續被看漲,投資者們對整個股市前景越來越樂觀。隨著海外投資者不斷進入香港市場,資金源源不斷湧入股市,內地資金也接連不斷進入香港股市。著名機構摩根士丹利預期,接下來一年時間內約有300億美元資金繼續流入港股。

小米等密集上市,港股美股如何成了投資焦點?

2018年隨著香港交易所規則修訂以及“同股不同權”架構和H股全流通開啟,小米、螞蟻金服、陸金所等知名科技公司陸續在港股市場進行上市,勢必將激發另一輪港股投資熱情。不管是服務境內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包括互聯網券商等諸多創業模式迎來了巨大的風口。

在這中間,為國內投資者和海外美股港股的上市公司提供交易的互聯網券商,就成了熱點。迎來了發展的爆發期。在這次香港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小米公司IPO時,在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里昂等老牌外資及中資投行組成的承銷團中,互聯網券商富途證券作為聯席賬簿管理人及聯席牽頭經辦人參與其中,並且是唯一代表。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創業機會。新興的市場,爆發出驚人的潛力。在2017年,僅僅是富途證券一家,全年交易超過5000億。伴隨著這一需求的增長,這些年來,以富途為代表的互聯網券商的出現,和快速爆發,成了互聯網創業的一道風景線。憑藉著港股美股爆發的大勢,不僅是雷軍、吳曉波、何小鵬這些大佬,都選擇了富途證券,還有超過500萬的投資用戶,月成交額近1000億。客戶數香港券商排名第1。香港市場交易額位列個人投資者券商 TOP1%行列。這是目前唯一的香港、美國雙持牌互聯網券商、獲得騰訊、經緯、紅杉連續三輪投資的“獨角獸”。富途被稱為“做證券業務的互聯網公司”。

商業的歷史無數次證明,正如歷史上的美國淘金運動一樣,在轟轟烈烈的淘金熱中,最後挖金礦的不如賣水的賺錢多一樣。在港股美股的上市熱潮中,從事證券交易的互聯網券商,最終的收益和發展,很有可能遠遠超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