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真实存在的事件吗?

华丽的小丑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缘起,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普遍流传着

《胡大海复仇》、《燕王扫碑》和《三洗怀庆府》等传说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此处省略)。但正如有答主回答的一样,对于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存在着诸多的疑问。

洪洞大槐树

首先在人口数量方面,如果依据家谱记载的移民数量(至少涉及11个省227个县),那么就涉及到上百万的移民人口,一县人口很难有这么多。

再者对于大槐树的记载,也有学者进行过考证,一般认为是在广济寺附近,但万历《洪洞县志》、顺治《洪洞县续志》、康熙《洪洞县续志》、雍正《洪洞县志》均未有大槐树的任何记载,直至民国六年(1918)始出现大槐树移民史实。

将这两者结合,不难发现,关于大槐树的移民传说,出现在家谱、民间传说等资料中的时间远比地方史志要早,而且内容也比地方史志丰富的多。

因此,山西向山东、河南、河北移民确实是存在的,只是其具体的规模远没有那么夸张;对于大槐树的记忆,一则可能确如部分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作为移民聚集地点之一,如湖北麻城孝感乡,再者也不排除族谱中对祖先记忆的复刻。


楚邾


首先来说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山大槐树移民确有其事,但是被某些人为了某种利益夸大了千百倍。

一,山西移民数量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左右。

也就是说五十年间从山西移民总数约一百多万,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十多个省直辖市,,平均一个省直辖市最多十万人,而当时河南本地人口四百五十万。移民不到原著居民总数的百分之三,这充分肯定肯定河南绝大部分的人不是洪洞移民的后代,而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若依家谱记载,华北、东北、西北约有80%是大槐树后裔,(有些地区甚至是100%),也就是超过4亿为大槐树后裔。明初全国人口6000万,现在13亿,人口增长了22倍。依此比例算,当时大槐树移民约有2000万。而当时山西全省人400万,山西人口统计表明,明初山西人口几乎没有大数量的减少,甚至是保持平稳地缓慢增长。从数据统计上,看不出山西有很大规模的对外移民。假定山西人口数之所以保持平稳是因为人口增长效应被对外移民抹掉了,即便如此明代山西移民也不会超过100万。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整个洪洞县人口也只有92872人,不足十万人。怎么可能移民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什么至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许多家族都称自己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呢?其实,移民并不只有洪洞县人。明朝只是将洪洞作为了移民集散地,山西各个地方的人都集中到这里,然后再迁往全国各地。

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的,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把洪洞移民事定位在明洪武或永乐时期(也有少部分定位在明中叶和清初),但全书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事情,更没有提到过大槐树和老鸹窝。后来顺治《洪洞县续志》(656年)与康熙《洪洞县续志》(1673年)也没有任何记载大槐树、老鸹窝以及洪洞移民的资料。总之,在民国之前,对于洪洞移民和大槐树,地方志的编者似乎是有意把它们忘却了。

二,家谱记载

喷子们喜欢拿家谱来说是事,而且言之凿凿,这是乎是铁证。在今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存留的族谱中,记载其祖先迁自山西洪洞的确不计其数。但是在大多数族谱和墓碑中提到其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后面的具体地名都被省略或者磨损了。具体位置就言语不详了,要么缺失。在所发现的墓志、碑刻、家谱中,自称祖先来自洪洞某某具体地方的,都很难与明朝洪洞县志记载的地名对上号。

古人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异乎寻常的审深厚的感情,怎么会忘记的自己生长的家乡呢?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并不知道祖先的具体家乡,说山西洪洞人不过是人云亦云。

其实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

攀附历史名人为自家先祖的风气在古代很是流行(即使现代也很流行!),人们也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这种做法在家谱编修中最为常见。李姓追溯到老子李耳,周姓追祖后稷,吴姓始祖泰伯,姜姓则祖姜太公,袁姓则祖袁绍,郑姓则是郑桓公等郑氏三公。

祠必有谱,有谱必载世系,世系邈远不清,于是编造世系成为古代习气之一。由于宗族势力的扩展,明清时期,伪造世系、家谱的风气更盛,出现了专业的造假者:“谱匠”。谱匠预制一套可通用的道具,多托始于南宋,如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字等,不论张姓李姓,但将名姓一改,即觉天衣无缝。

由于家谱世系的东拉西扯,其历史价值往往被大打折扣。这也是人们在历史研究中不大重视家谱资料的原因。

现在所谓大槐树移民的家谱几乎都是清朝乾隆以后修编的,距离明朝移民历史大约300年。实质上,很多人压根就没有老族谱,即使有也在数百年颠沛流离中遗失,根本不知道祖宗来自何方。

另外宋之前,民间平民是不是修族谱的,也就是说族谱只能官修。到了金元时期,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华夏式微,北方汉人很少修族谱,逐渐失去了对祖先来源的记忆。到清朝时,民间突然兴起了修族谱的热潮,很多不知道祖源的只能人云亦云地依托“洪洞大槐树老鸹窝”。

三,至于为什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而不是别的?

首先,这些山西移民是官府主导的,因此有地位有身份,相对其他地方移民,山西移民又是数量最多的,于是对于不知道祖先来自何方的人来说假托来自山西大槐树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主要是政策上的实惠,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遂下令户部,要其责成地方官对已复业者,“令有司厚扶绥之,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二十八年(1395年)下令:自二十七年以后,河南山东“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私征科派扰害百姓,便一律治罪。绝大部分流亡或原著无地的贫苦百姓,政府帮助安置,可以分得田地,新开垦的土地不论多少不需要交税。

其三,明朝在重新确立汉族正统的过程中,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鄙夷、压制的态度,国家一直对蒙古人十分警惕和防范,族群之间关系紧张。所以我们几乎没有在族谱中见到说自己有契丹、女真或者蒙古人祖先的记录,若有当时恐怕会被打死的。因此对于那些无根的族群来说,就必然产生一种寻根的需求。正因如此,清朝修得家谱中对于祖先具体居山西何地就很模糊不清,一般都是大槐树,再具体的何乡何村就没了。

四,基因血统

汉族主要的人种几大特征:一、蒙古眼睑,眼角部分上眼皮盖住下眼皮,无论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都是这样的;二、铲齿 ,门牙内侧略有一定弧度的凹陷,尤其是上门齿;三、青斑 ,出生期在臀部尾骨处有浅清色的斑块,之后会慢慢消退;四、小脚趾 ,成人小脚趾指甲分为不规则的两瓣。

所以说脚趾甲两瓣并不是洪洞移民才有,而是汉族人种特征之一。

故事传说洪洞移民用刀割或是石头砸脚趾,就能让后代成为小脚趾两瓣,通过外伤改变基因,根本不可能。这种小脚趾复趾形态,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如朝鲜族,因此韩国有些人也有小脚趾两瓣的情况,别告诉我韩国人也是洪洞移民过去的。

从人口基因遗传上来分析,人口的群体遗传上,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在基因上我们河南山东河北最接近而与山西反而较远。

五,解手之说

解手:而且解手并不是洪洞移民的专用词。这个词语更早之前的宋元话本中已有了这个词。和洪洞移民雷似的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这些故事是不是几乎和“洪洞移民”传说几乎一样?

另外,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证明河南人就是本地人居绝大多数,而洪洞移民极少。

六,语言

如果一个地方移民较多比较集中,就会形成语言片区或是孤岛。然而河南并没有这种现象,反而河南迁移到外地,反而出现这样的现象。河南是中原官话为主,而不是山西话。古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如果当时居民中大部分是山西人毫无疑问山西话将成为主流语言,可实质上不是。

七,传统文化

河南文化:我们是中原文化,而不是山西的三晋文化。河南各地创痛民俗文化流传数千年从未间断。新密的伏羲文化,溱洧婚俗,超化吹歌,登封的嵩山风俗等,数千年一直传承至今。

八,饮食

河南山西虽然同处于北方以面食为主,可河南和山西的饮食习惯爱好有很明显的区别。

在历史确实有一部分从山西迁到河南的人,但只是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快被同化了,成为河南人的一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大家庭,再也分不出你我。

今天我们的探讨祖源问题,得有科学的历史态度,不要光听别人的瞎扯。抛开历史与传说的谬误,让我们为自己正名,我们大部分河南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民族后裔,历经重重风雨忍辱负重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九,为何谣言不断?

近年来洪桐地方政府大力倡导“寻根游”,促进旅游业看中的就是其的巨大经济效益,如果按他们所说,把华北、东北、西北的汉人都认定为是大槐树后裔,也就是你算出的数字,超过4亿为大槐树后裔。如果有近一半人想来一次寻根游,这该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利益。

“立体造势、深耕细挖、文化滋养,使洪洞县文化旅游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到10月10日,该县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6.5亿元,各项指标均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三年来洪洞寻根旅游人数每年以20%的幅度递增,洪洞县也因此被确定为‘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洪洞县官方资料2015年)

所以现在网上很多关于洪洞移民文章的也就是一种网络宣传,一种舆论导向,一种营销手段,一场造势!


轩辕正华


山西大槐树是真正存在的,河南,山东,河北从山西大槐树迁来也有证据可寻。我是河南人,最近搞新农村建设,各个村上都立了村名碑,反面记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村志。我们这里就写的先民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搬迁至此。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小谈交通


朱元璋在位,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官府强制迁往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的移民,据史料统计,有百万人之众,如今这三省确有不少人是这些移民的后裔。








用户5548795449陈淑芳


先说结论,大槐树的传说纯属子虚乌有,但是移民的历史确有其事。大槐树故事的背后,牵涉的是一连串人们对一种记忆的认同。

“大槐树传说”的故事原委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顺口溜,讲述的就是现在河北、河南、山东、北京、陕西、安徽等地。

我们现在很多熟悉的动作和词语,据说也与大槐树传说有关,比如走路背手走路、使用解手来代指上厕所等等。

后人绘制的洪洞县移民图

为了明白大槐树传说的原委,我先来说一下流传比较广的故事(当然,各地传说也出现了不同的差异)。话说元末明初,朱元璋率领的军队在北方,也就是现在河南、河北等地展开拉锯战。频繁的战乱让这里的老百姓极速减少。

后来燕王朱棣又来了一场“靖难之役”,北方人口再次凋零。为了充实其它地方的人口,朱棣决定,强制让山西洪洞县的人迁居到各个地方。老百姓安土重迁,肯定不愿意走。于是,就命令军队用绳子把老百姓的手从背后绑起来。老百姓为了不忘记自己的出生地,就用刀在后代子孙的大脚趾上切了一个豁口,以此不忘自己的出生。

在押解的过程中,很多人要方便,就需要对军士说:“劳驾,解一下手,我要方便。”因为太麻烦,就直接用解手来替代。捆绑的时间太长,很多人习惯了背着手走路。

各地不同的故事版本

这个故事在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异。比如,就有《燕王扫碑》和《胡大海复仇》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主要流传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燕王扫碑》(注意,是碑,不是北,北是后来讹传导致的。碑指的是当时南京的明朝皇族的祖宗碑。扫碑石指燕王发兵篡位)和上面的故事差不多,说的是朱棣靖难之役之后,命令洪洞县的人迁往各地。

《胡大海复仇》则完全不一样。胡大海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将领。话说元朝末年,胡大海在河南要饭,受到当地人的侮辱。后来朱元璋夺得天下,胡大海要求杀掉河南地区的老百姓,以此复仇。朱元璋想了一下,决定可以让他杀“一箭之地”的人。朱元璋心想,你射一箭能射多远,充其量几百米。

山西洪洞县为了发展旅游,弄了一株大槐树

胡大海很聪明,他直接杀了一只大雁,但没射死。这只大雁就带着箭北飞,结果胡大海杀掉了河南、山东的人口。朱元璋只好下令山西洪洞县的人迁往这些地方。

类似的故事传说在各地还有许多,而且很多记载在了老百姓家的宗谱上。(还有的传说说的是李自成杀人之后迁移)

那么,这些事是否真实?显然都是虚构的(一不合逻辑,二正史上没有记载)。而且,《洪洞县志》上面记载,洪洞县最早的建城时间是在明正统年间,也就是朱元璋和朱棣一百年之后。在此之前,洪洞县根本就没有城。

大槐树的传说直到民国年间,才在《县志》里面有了记录,成了官方确立的事件。当然,根据很多族谱的记载,大槐树的传说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出现。

传说背后的记忆认同

那么,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槐树传说”能成为很多人的记忆?根据学者赵世瑜的研究,它的流行与元明清和民国四个时代的鼎革有关。元代灭亡之后,明代对蒙古人等族群一直是压制状态。因此,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或者与他们有关的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根正苗红”,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要诋毁胡大海,是因为胡大海是色目人)。

明末清初,因为很多人抵制清朝的统治,所以“大槐树传说”进一步被夸大。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国家尤其是对族群的认同变为对整个中华民族认同的转移,又有大批人开始认同“大槐树传说”(据说,黄帝都成了洪洞县人)。

可见,大槐树的记忆是与历史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兮兮说事儿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一首民谣。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到一个历史――明朝移民。明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洪武

至永乐年间,明政府为发展农耕,充实国力,巩固政权,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送四方,开疆拓土,历时50年组织了18次迁民,百万民众迁往

河南

、山东、安徽等18个省市500

多个

县,古槐移民遍布整个

中原

地区……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
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异趣动漫


中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祖先是由山西大槐树迁过来的传说,其实这样的口口相传有很多都是错误的。



明朝初年,由于中原战乱,山东河南大片领土都处于荒芜人烟的状态,致使大片农田无人耕种。明代政府从全盘考虑,决定向饱受战乱摧残的地区移民。当时由于山西不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争的主战场。所以,山西人丁兴旺 。明代政府便将山西定为了主要的移民输出地区。山西省的移民主要被迁移到河南和山东大部分地区。



以山东东昌府为例,东昌府的移民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个就是山西,另一个是本省,山东的胶东地区,被称为东三府的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笔者的老家一直也流传着祖先是来自山西的说法。但是看过家谱之后,发现并不是山西迁过来的。而是由莱州府的胶县迁移过来的。



当时的移民输出地,并不仅有山西一个地方,还有河北云南等地方。所以那些流传着祖先是由山西迁过来的说法,真该好好查查家谱,看看到底是不是山西迁过来的。有很多其实都不是的。


兰室秘藏


槐树,又称国槐,豆科槐属,和草本的大豆原是一家。它是中国一种重要的古老树种,历史悠久。


在古代,槐树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 三槐者为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上说:“面三槐,三公位焉”。《古文观止》中有一篇东坡先生所著的《三槐堂铭》,讲的就是这个典故。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佑文章写得极好,做官也很有政绩。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所以在院子里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在开封建了一座三槐堂。种了三棵槐树,子孙就当上了大官,这槐树还真有点神奇。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我们今天说的,是宛北名镇银石桥老街上的一棵古槐,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这棵古槐栽种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因此,又被人们称之为“汉槐”。又因其处于正街上,还被人们称为“过街槐”。当地就曾流传着“三棵柏一棵槐,玉石影壁过街槐”的说法,基本上概括了石桥街上的古文景观。
这棵古槐树干直径一米余,树冠占地数十平方米。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虽是初冬季节,但这棵古槐仍以枝繁叶茂的形象呈现于我们面前。惟一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它的树皮基本上全部呈龟裂状,主树干也差不多全空了。陪同我们前去采访的张衡高中退休教师丁章华说,这棵古槐,木髓、木质层全没有了,全靠树皮来输送营养。但他又很专业地说,他查过资料,槐树长到百年以后,树皮就会破裂,专业上称为韧皮坏死,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辨别槐树是否是古树的重要依据。他还告诉我们,拍《南阳大会战》时,有一个演员在树洞里隐蔽的镜头,就是在这棵古槐上拍摄的。

从小在石桥街上长大的丁老师还说,他一直比较关注这棵古槐,对它的发芽时间做过多年的记录,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别的槐树每年3月底发芽,这棵古槐基本上都是每年4月20日发芽。个中原因,他曾询问过多人,但没有人给出一个令人折服的答案。
还有,这棵古槐,每年至少要开两次花,与别的槐树不同的是,一般的槐树结的果是槐角,这棵古槐结的果却是平平的槐板。但就是这些槐板,救过不少人的命。据说,解放初期,附近一个村的村民普遍拉肚子,而且一拉就是半月,眼看不少人就要命赴黄泉,一位病人突然做了个梦,说槐板熬茶喝可治病,于是,就让家人照办。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喝了槐板茶后,第二天病就好了。后来,大家纷纷效仿,全村人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全好了。如今,附近很多村民,一旦拉肚子,就会用槐板熬茶喝,屡试不爽。
关于这棵古槐,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现年79岁的石桥二村村民吕廷有老人说,他20多岁时,有一天晚上回家路过这棵古槐时,突然发现树上有一只小白兔。就在他准备爬上树逮小白兔时,恍恍惚惚看到一位白胡子老头走了过来,用不知是什么的东西朝他身上打了一下,吓得他没命似地大叫。而当很多村民跑过来时,却什么也没有了。

吕廷有还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当时有位公社干部让附近的老百姓把这棵古槐伐了,但没人敢,大家都说这棵古槐有仙界。没办法,这位干部就自己动手用斧头砍去了一枝树干,可第二天,就莫名其妙地死去了。老百姓都说,他这是遭的报应。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动这棵树了。老百姓有所求时,都会烧上一烛清香,每月的初一、十五,前来烧香者更多。2000年大年初一,就因为群众烧香,这棵古槐还着了一次火,附近居民用盆盆罐罐救火,根本就无济于事,最后,还是南阳的消防队把火扑灭了。让人称奇的是,大火着了一个多小时,古槐竟然安然无恙。
故事归故事,传说归传说,但古槐的保护让记者心痛。采访中,记者看到,虽然有群众自发用水泥把古槐的底部围了起来,伸出很远的枝干也用电线杆支了起来,但这种保护过于原始和简单,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附近的一些商户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把很大的广告牌子紧挨着树干直接钉在了树的根部。
2005年5月16日,南阳市人民政府曾对这棵古槐的保护做出过明确规定:以树干外围为基线向四周扩展20米为保护范围;自保护范围边线向外扩展50米为建筑控制地带。但实际上,这些可行性的保护措施,目前还仅仅局限在文字上。

对此,原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彭清源的堂弟彭鸿源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和群众要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共同把这一象征石桥历史的古槐保护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宝贵的财富。


王牌155631350


你只需要知道4点就可以了。1.山东除了齐国和鲁国之外,还有一个胶国。胶国是最早的山东人,即现在的烟台威海,胶东口音。胶国可上溯至商朝以前。鲁国和齐国都是周朝建国后的诸侯国。不同的是齐国是从湖北迁移到山东的。胶国不是周王分封因而没有得到中原认可,数东夷。2.早在周朝以前,就有外来人口大规模迁入,比如齐国举过迁移,再比如杞国(杞人忧天)迁入。后来1000多年时间内又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迁入。只不过当时识字率低,迁入几代之后都认为自己是山东人了。3.山西老槐树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占了山东人口较大比重。但是被迁移人口内部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王姓自己就按照居住地划分了自己的分支,避免因为同姓混淆了宗族关系。4.山西老槐树,是当时的集合点,即将山西河南需要迁移的人口集中到那里,再统一分配迁移地点。并非山东人都来自老槐树附近。


qiao174583926


反正我的先祖是来自洪洞大槐树 陈氏后人陈晨祝陈氏家族兴旺发达 永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