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滅前上岸 AI晶片算法公司深鑒科技被美國賽靈思收購

收編潮即將開始,AI創業公司是時候考慮更為穩妥的落地方式了

泡沫破滅前上岸 AI芯片算法公司深鑑科技被美國賽靈思收購

《財經》記者 周源 劉以秦/文 謝麗容/編輯

7月18日,美國芯片巨頭賽靈思(Xilinx,NASDAQ:XLNX)宣佈收購中國AI創業公司深鑑科技。

賽靈思是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發明者。FPGA是一種芯片種類,擁有設計快速、內部邏輯可反覆“修改”等特點,廣泛用於通信、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賽靈思和另一家美國公司Altera(已被英特爾以167億美元收購)佔領了全球90%的FPGA出貨量。

深鑑科技成立於2016年,由姚頌、汪玉等四位來自清華和斯坦福大學的深度學習專家創辦,自成立以來,深鑑就一直基於賽靈思的FPGA開發機器學習解決方案,兩家公司合作密切,賽靈思是深鑑的A輪投資方。

今年年初就傳出了深鑑科技即將被收購的傳聞,但此前被認為最有可能的收購方是阿里巴巴。人們認為,阿里全面出擊雲計算、物聯網、AI和車聯網,確實是最有可能收購深鑑的公司,AI芯片對其重要性很高,阿里旗下螞蟻金服也是深鑑A+輪融資的領投方。阿里相關負責人此前向《財經》記者否定了收購可能。

賽靈思和深鑑此次均未透露收購金額。多位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收購價約為3億美金。深鑑B輪融資估值近4億美金,收購價通常會低於融資估值。

一位長期關注AI領域的財務顧問向《財經》表示:“對於深鑑的創始團隊來說,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退出價格。”

“AI泡沫快破滅了,(深鑑)這時候賣最好。”另一位接近深鑑科技的AI從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評價說。

投資邏輯清晰

2015年起,中國AI浪潮爆發,迅速成為全球AI創業與投融資的主要熱土之一,湧現出商湯科技、寒武紀科技等AI獨角獸。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鯨準提供給《財經》記者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AI領域發生的投資案例達722例,融資總額約2525.56億人民幣。

但三年後的今天,投資人和行業對AI進程的認知日趨理性,向B輪和C輪邁進的AI創業公司們越來越感受到AI落地難。

深鑑等AI創業公司特徵是擁有明星技術團隊,掌握幾項出色的AI技術,但是在面向具體行業具體企業的AI項目爭奪中,AI創業公司的競爭力並不如想象的那麼高,且越來越多面臨來自BAT等互聯網廠商和傳統IT廠商的威脅。

這是因為,具體AI項目都是整體軟硬件解決方案,無論是AI芯片還是算法都只是其中一個環節,互聯網巨頭們和傳統IT廠商藉助開源AI技術正快速打造AI整體能力,甚至會不計成本地去卡位;企業的AI項目定製化需求高項目週期長,對公司的人力財力要求高,又往往是強關係型市場,以上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凸顯AI創業公司存活不易。

AI投融資環境今年也在發生變化。不少今年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都開始擔憂AI泡沫過大,再加上今年新出臺的資管新規與去槓桿政策,一級市場上人民幣基金規模將出現明顯的收縮,AI領域的普遍高估值難以為繼。

深鑑科技的一位投資方告訴《財經》記者,只要能退出就是好事。而對於那些一味尋求高估值的AI公司來說,也是時候考慮更為穩妥的落地方式了。

深鑑對賽靈思價值明顯。中國是賽靈思重要的市場,賽靈思2018年(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財報顯示,該公司2018年全年收入25.39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的營收為6.64億美元,佔比26.15%。

此前,賽靈思的FPGA芯片主要銷往通信行業,借力深鑑,賽靈思有望更深切入中國廣大的人工智能市場。深鑑有其技術潛力,其最核心的深度壓縮算法在FPGA芯片上發揮了極高的潛力,這是目前極少數能讓FPGA在性能上打敗GPU的方法之一。

深鑑科技曾在A+輪融資(4000萬美金,2017年10月完成)發佈會上透露,該公司70%的業務在安防市場,深鑑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姚頌今年6月曾告訴《財經》記者,深鑑一年前也佈局自動駕駛,目前有十幾家客戶,都是國外汽車廠商。

中國另一家在技術路線、產品與市場定位上與深鑑有一定可比性的AI明星公司是地平線科技,該公司獲得了英特爾的戰略投資。

巨頭的角力場,創業公司的退路

AI是近兩年創業公司、獨角獸密集出現的熱點領域,但這個領域的生態趨勢也越發明顯——巨頭通過戰略投資、收編創業公司,成為角力主角。

亞馬遜的一位高管對《財經》記者評價稱,平臺巨頭對初創公司的投資邏輯基本類似,如果說創業公司是巨頭試探未來的觸角,那麼獨角獸就是它們擴張當下的最佳利器。

每一輪技術變革,都是有可能催生新巨頭的,AI是公認的技術迭代大潮,但今天的商業生態多變複雜,新老巨頭邊界不斷擴張,壟斷優勢越來越明顯,創業公司很難與其爭鋒。

人工智能產業鏈可大致分為三層。最底層是基礎技術層,包含雲計算、芯片和開源框架等。這一層門檻很高,芯片的機會留給了英偉達、高通和英特爾等巨頭,開源框架和雲計算則被谷歌、亞馬遜這樣的巨頭把持。

中間層是技術層。被外界廣為熟悉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通用技術,就在這一層。BAT將這一層視作關鍵要塞,是它們搭建生態系統的核心。這一層也盛產以技術取勝的獨角獸。

位於最上方的應用層賽道最為寬闊,是AI應用創業公司最簡單的打法,它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選擇一個垂直領域,一頭扎進去。

投資人對獨角獸在中間層抗衡BAT沒有信心。“中間層不限定具體行業賽道,AI其實是算法與數據的博弈,當算法能力已經沒有太大差異的時候,數據獲取能力成為關鍵因素,BAT最不缺的就是數據。”葉冠泰說。

而且,所謂搭建生態系統,基本等同於未來通用技術免費,然後靠雲計算等其他服務收費,這是BAT,尤其是阿里和騰訊正在乾的事情。擠在這一層的AI創業公司,只能繼續靠技術本身賺錢,這條路會越走越窄。

如果選擇垂直行業一頭扎進去,成為大獨角獸的機會相對更大,“扛大旗的還得是巨頭。”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對《財經》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