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胶东半岛的海草房让多少人看了眼热

「科普时报」胶东半岛的海草房让多少人看了眼热

张天琦

海草房是胶东半岛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其显著特征是高耸的海草屋顶。海草房曾大量分布于青岛、烟台、威海的沿海乡村,现在大多已经消失,主要零星出现于烟台长岛和莱州、威海荣成和文登沿海地区。

海草房的房顶是用大叶藻等浅海生长的海草铺设修缮而成。通常,建造一间海草房需要1250~2500千克的海草。房顶的铺设、修缮过程是海草房建造技艺中最关键的一步,由专门的苫匠完成。经验丰富的苫匠可凭眼力精确地控制苫草的位置和草顶坡度。

海草房不仅是胶东半岛海洋文明的重要符号,而且具有独特的宜居特性。海草房顶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且耐久性好。一般来说,质量良好的海草房经过40到50年的岁月才需要修缮一次。智慧的先民选用晒干的海草苫顶,用热稳定性好的花岗岩砌墙(后来发展出了砖墙面、土墙面以及砖/石/土组合的墙面形式),起到了保温隔热的作用,造就了冬暖夏凉的海草房。

在岁月的长河中,海草房从出现到兴盛,而现在却已经渐渐没落、消失。探究造成海草房衰落现状的原因,大致包括海草原料稀缺、传统匠人减少、生活格局改变等。随着浅海养殖业的发展,加之海水污染、海边采沙等现象的日益严重,海草生境被破坏,海草资源越来越稀缺,因而以大量海草为原料的海草房制作成本大大上升。调查显示,胶东半岛现有海草房苫匠仅20余位,其中年龄最小的已50多岁。海草房顶苫作工艺复杂且工作量大,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今社会,传统的师徒传授关系难以维持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渔村住宅不断优化,由海草房变成瓦房,再由瓦房变成了楼房。此外,海草房自身存在内部空间狭小、采光不足等缺点,而现代化建筑功能更齐全。所以,很少有居民选择回迁至海草房,更不用说盖新的海草房了。

那么,如何保护海草房,不使之成为仅存于我们记忆中的文化特色呢?在保护海草房这类民居建筑的过程中,继承和传播相关文化遗产是重点。政府部门应建立苫匠保护机制,组织传统匠人定期进行传统建造技艺的培训。同时选择适合胶东地区的修葺策略,在“修旧如旧”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得海草房更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此外,适度发展海草房特色文化旅游业,使得海草房保护与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同时达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