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給你的感覺分別是怎樣的?

我的傻豆豆


畢業後在上海工作了兩年,然後來了北京。2個城市我都很喜歡,但說起工作、生活,還是北京更適合我。

說我的感受吧。

1、上海女人很精緻,連80歲老阿姨也不除外。北京女人整體偏”爺們“,說話時沒事兒還整“國罵”。
在上海稱呼女人,年紀大的叫姐姐;年紀老的叫阿姨。敲黑板!必須是奶奶級的人物才可以叫阿姨,其他一律叫姐姐!
有一次在上海一家快餐廳吃飯,鄰桌兩人正在閒聊。
A說,“阿姨,你身材保持得真好。”
B,一個大概80歲的阿姨,很驕傲,滔滔不絕開始說自己怎麼注意飲食,注意保養。

這種精緻感,也會影響到在這裡生活的人。剛來北京時,很多人以為我是上海人,大概在上海住著,多少有了一些上海的氣息吧。

2、老外們更愛上海。可能因為之前很多租界,上海很多氣質都更對老外的脾氣。

我認識個老外是加拿大人,他一直在北京生活。去過上海之後,他在去過上海之後,用非常不可置信的口氣對我說:“真沒想到,上海這麼幹淨!”

3、上海的道路規劃很多單行道,據說正是因為這樣,上海的交通路況才比較好,不至於像北京這樣總是堵車。

上海有很多很美的雙車道,有寬闊的人行道,低垂的梧桐葉。而北京這樣的道路兩邊,全部停滿了車。

4、上海是國際大都市範兒,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層;北京有更多生活氣息,見面就能拉家常。
在上海問路,對方很可能會操著上海話冷冰冰的,說“我不認識路”。(很多時候他們真的不認識路)

而在北京問路,北京人大概率會樂呵呵和你說怎麼走,熱情點的直接說”走走,我帶你去!”

5、北京有歷史厚重感。相比於北京,上海很年輕,代表建築“萬國建築群”也就200年前的事兒。而北京的故宮、頤和園、長城等,老胡同等,都讓這座城市有非常強的歷史年代感。

6、上海氣候溼潤,雨水多,女孩子皮膚都比較好。北京乾燥,日照多,很容易長幹紋、曬斑。
上海的4-9月是雨季。我從上海來京那年,剛好我媽陪我住了半年,11月才來京。我媽說,“上海這地方,一直在下雨;北京這地方,從來不下雨。”。
7、上海的冬天很難熬,北京的暖氣、陽光總讓人覺得冬天非常幸福。

烽火觀察



1)概述

上海的規劃經歷了幾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時期,主要而言是早期公共租界時期,後期的國民政府大上海計劃,其中以五角場為最具代表性的遺留,90年代浦東開發以後的一江兩岸時期,和目前正在建設中的一體兩翼計劃。這一輪建設完成以後,將會基本達至與周邊地區地理有機相連的目標,從而最終完成國際都會的建設目標。

2)開埠和國民時期

在上海開埠以前,上海的主要人口聚集在所謂的上海縣地區,地理大致位於今天的莘莊,梅隴一帶。而隨著開埠以後的人口擁入,特別是租界的劃分,今天大家熟悉的上海老城區地域開始逐漸繁榮。並且形成了“東西用城市,南北用省區”的道路命名模式,並沿用至今。圍繞洋涇浜河流,形成了英語序列當中的洋涇浜英語,今天則形成了延安路高架。

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彰顯執政能力,提出了“國民政府大上海計劃”,由於時局不濟和財力薄弱。該計劃並沒有完整的執行落地,但是其中兩件事對上海形成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一則是為了規避租界分割,在當時的北部,今天的五角場建設了新市區,並構築了放射狀的路網。時至今日,中環五角場下也依舊保持了此種設計格局。另外則是提出了客貨分離的鐵路設計理念,並建設了當時的鐵路老北站,直到八十年代,新客站建成,老北站才完成了歷史使命。

在孫中山的設想中,甚至想把黃浦江改道,使得陸家嘴地塊可以和市區相連,從而形成可建設的東擴地區。可見向東的傾向在那個時候並不是沒有衝動。此外,大上海計劃也提出希望能夠在近海建設深水港口,使得上海能夠躋身世界深水良港行列。

3)浦東開發時期

然而,今天的上海更多源自於90年代以後的開發和規劃建設,其中的故事也是最為豐富的。

A 為什麼是浦東?

1987年時,上海曾做過一份面向以後的城市總體設計,在那份規劃裡首次提出了上海要建成太平洋西岸的金融和貿易中心。而新城區的選址則自然的有了東南西北四種方案。其中最有爭議性的方案是向西,此種方案的好處在於,一方面向西沒有跨越黃浦江的建設成本,另一方面西部地區承上啟下,可以有效的和蘇南,浙北地區實現對接,有利於上海與周邊地區聯動發展。

然後,作為因港而生的城市,如果失去了港口和海岸線,上海的城市生命也就結束了。此外,浦東大量的可建設用地,對於長遠的發展而言是不可或缺。從這一角度來說,選擇浦東的原因也十分易於理解。

B 陸家嘴的故事

作為國內首個冠名金融貿易區的新城區,陸家嘴恐怕是國內城區招標設計的代表。在當年的設計方案中,既有面向兩岸直接展開的生硬模型,也有效仿日韓風格設計的直排樓。而最終,上海城規採用了折衷的方案,三柱高香緊靠中心綠地,黃金點切割天際線的方法。

總體而言,這一版的上海方案,或者說大量抄襲了世界都市的設計方案。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崇洋的心裡,當然這更能說明了那個年代國人的心態。比如說,上海總體設計由法國人操刀,因此世紀大道的靈感源自巴黎香街,浦東機場則模仿的是東海邊的海鷗。小陸家嘴地區的上海會議中心,在平面正視狀態下,和香港國際會展中心形同。浦東世紀公園,自然是上海版的中央公園。熟悉的人應該知道,在早期這個公園的確定名中央公園,後來由於上海一個老領導提議,改為世紀公園。

陸家嘴起步早,設計早,自然也留下了一定的遺憾。第一個難點在於交通,作為擁有大體量寫字樓的地區,至今陸家嘴也只依靠軌交2號線來維持進出,陸家嘴的樓“看得見,走不到”讓在此工作的白領叫苦連天。龍陽路作為上海東站的方案也無法實現,對於浦東來說一直是一個遺憾。第二個難點在於混業,純粹的寫字樓,雖然大氣磅礴,卻缺乏了生活的情趣。相比曼哈頓緊湊的樓宇間距和豐富的店鋪,陸家嘴顯得十分的孤獨和無奈。政府雖然在日後的建設中引進了部分零售業,卻很難彌補此種設計上的缺失。第三個難點在於樓宇貼線。陸家嘴雖然整體設計,但是不同樓宇的風格卻難以統一,樓宇之間並沒有嚴密的貼線相會。類似的例子可以參考北京CBD東擴方案,這份美國SOM事務所的設計圖裡,樓宇組群被作為一個整體規劃,樓宇之間有綠道和步道相接,既美觀,且人性。

C 高架和地鐵

在過去20年終,上海市政建設最為標杆性的是上海的高架快速路和地鐵系統。而剛好映襯了上海城市設計思路的變遷。

第一次突破在於延東立交。熟悉國內建設的人應該知道,北京,上海和廣州都是在90年左右開通的第一條高架/快速道路。而上海的延東立交,讓南北高架和延安高架在空中實現了完整意義上的車流分離,並且由於匝道弧度的科學性,車速並沒有受到過度的限制。從空中俯瞰,則類似一朵盛開的花朵。相當於六層樓的高架被多次搬上銀幕。

第二次突破在於虹橋的高架系統。虹橋作為郊區,能夠建設龐大的高架體系,源自上海總體規劃思路的轉變,具體後面闡述。但是虹橋龐大的客流集散能力,沒有高架的支撐也是難以想象的。到目前而言,虹橋構築了三橫一縱的高架道路,並向嘉定和閔行兩個郊區延伸。這是上海的高架道路自從延東立交以後再次擴展。

計劃中的第三次突破。現在人描述上海的高架,多喜歡用“申”字。然而當年的設計方案中,核心區並非僅僅是“十”字,而是一個“井”。包括“東西通道,南北通道,北橫通道和外灘通道“四個新建項目。外灘通道不用說了,未來會一直延伸到南浦橋下,與外灘地面道路形成不嚴格的快速通道。東西通道正是目前建設中的浦東大道地下道路,該項目與軌交14號線共同建設,將會形成一個三層的複合式通道。南北通道將會南北向穿越陸家嘴,但目前尚無動靜。北橫通道是進展最為關注的一個項目,北橫通道簡單說就是北翟路高架的東延伸,其中超過10公里的隧道主路,會成為上海地下道路中標杆的一段。

此外,迪士尼中環高架和上海東站高架體系,將會把上海既有的高架道路向東擴展,形成東部城區,與上述的項目一起重構上海的快速道路網絡。

下面說下地鐵。上海地鐵的原始版本同樣是老外設計的,法國人。軌交1號線的建設方案則由德國人提供,站口臺階,迴轉走廊,站臺金屬色邊緣和隧道風體系,到現在都讓國人自行設計的2號線汗顏。總體而言,目前上海依然在執行流傳廣泛的21線方案,第22線就是已經開通運行的金山鐵路。相比北京棋盤結構的線網思路,上海傾向於環放網路,這樣的結構也導致民眾對地鐵第二環線呼聲上揚。

法國人設計地鐵的模式是,首先劃定幾個客流集散地區,比如世紀大道,再以此為依據,向周圍放射而生。所到之處,交匯成站。讓法國人始料未及的是,國人兇猛的客流讓眾多樞紐車站不堪重負,對沖壓力擴大,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在後期的修改方案裡,又反其道的儘可能在分開局部交匯站點,使得區域匯聚,網格樞紐的樣式。關於上海軌道交通的遠景,放在後邊講述,總的預估是30餘條線路,1800公里左右。

4)面向2030

世博會以後,上海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也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虹世迪“,外加一個期待已久的上海東站。2010年以後,上海的總體規劃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先是浦東,南匯合併後的重組,後有上海自貿區的新政等等,之前的規劃難以適應。曾經有人問,為什麼1990年的規劃能夠用這麼久而不修改?實際上海市政府一般採取的是五年一修正,合併到五年規劃當中,統籌土地,城市和經濟規劃,也就是後人常常提到的三規融合。

A 大餅論與擴展論

研究上海2030,自然要研究東京,紐約等地。調研的結果會發現,相比紐約大都市區,或者是東京大都市區,上海市區實則是一個小餅。規模程度尚且不能匹配。再者,回顧國內規劃同行的經驗,每次都想控制,也每次都失去了控制。90版上海規劃中,在上海外環公路兩側種植了大量林帶,以防止聯片。但從現在來看,上攻的態勢依然猛烈,典型如寶山嘉定一代早已緊密相聯。

所以,擋是擋不住的,不如放開,科學的預測,合理的準備。一體兩翼指的是什麼呢?一體自然是指現在的上海市區,包括浦西上海中心城區和浦東外環內地區,兩翼的西翼,指的則是大虹橋片區,面向國內的服務功能。東翼指的是包括迪士尼,機場和臨港地區在內的東側片區,依託海空雙港和自貿區,面向海外的服務功能。

總的框架確定了,其他的問題就好辦了。松江會逐步變成獨立新城,成為滬杭之間的節點,目前松江有軌的項目已經鋪開,將會逐步支撐起松江的內部交通體系。西北片的嘉定,將會和崑山,太倉形成組合式片區。這也就是為什麼軌交11號線會設計成Y,自然希望嘉定會成為之後的交匯站點,滬通鐵路開通以後,太倉的價值將會逐漸發揮出來。當然從形態上來說,臨港地區的獨立性也會增加,對於上海而言,臨港不僅僅是一個郊區新城的期待,更希望能夠形成一個面向大海的濱海市區。這裡面的故事也算是講不完了。

B 基礎設施的問題

還是從鐵路開始。大家一直期待的鐵路上海東站,選址而言總有爭議,從當年的惠南一路北上到了現在計劃的浦東機場西側。最早而言,龍陽路樞紐被寄託了東站的希望,但是時過境遷,萬邦都市花園落地以後,也就沒有了變數。考慮到虹橋目前仍有很大潛力,這一項目應該還會繼續等待,從而獲得一個更高的標準。與此同時,公眾也可以觀察深圳福田站和前海樞紐站兩處地下樞紐能夠帶來的潛力,對後續做觀察。

地鐵基本確定為23+8個格局,未來的方向將會逐步向新增快速軌道線為主,並且不侷限於地鐵製式的軌道。與蘇州也會有牽手的機會。有軌電車也會鋪開,松江的效果會對後邊的思路起到一定的作用。比較值得關注,例如目前討論中的機場聯絡線,將會以”微笑曲線“的方式將兩大機場聯手。高架道路參考前述。

5)回頭聊幾個問題

A 鋪到多滿

如果說和巴黎,東京的建成區佔比而言,上海雖然仍屬於發展中地區,但是佔可建設用地的比重卻接近紅線。再者,上海的既定地區無法再開展大規模的綠道建設,對市民老百姓來說是一件憾事。想起來,老早的時候曾有一種思路,將上海劃成市區,浦東,滬西,金奉和崇明三島五大片區的思路。希望能夠均質化的去開展建設,有意識的降低市區的壓力。但可惜的是,資源的不平衡聚集是打不破的魔咒,村村冒煙搞到最後可能人財兩空。還不如自己把綠地先畫出來,儘可能的延長時間,所謂反規劃法。

或者,該強化開發的地方,可以有意識的深化耕作。軌道,步道等多種方式有助於在不同層次去疏解同一個複合地區,也不失為一種思路。

B 鐵軌之爭

東京首都圈的軌交系統,讓很多國內的愛好者趨之若鶩。這其中的精髓在於,放下地鐵和鐵路的差別,利用鐵路長編組,快速度和同站臺的優勢,讓市郊和城際交通能夠與市區無縫對接。山手線最寬的區間,鐵軌的寬度彷彿美國的高速公路。但是這種事在國內卻難以成行,軌交16號線和快慢車並未有極好的效果,北京6號線的快車直接成為了構想。但是鐵路交通,參與鐵路的通勤,卻仍然遭遇了制度的藩籬。什麼時候才能越來越簡單呢?那時候或許城市也超然了。

C 互聯網的故事

世博會以後,除了自貿區以外,上海並沒有出現重大的進展。互聯網的浪潮也沒有能在上海誕生,相反卻去了千里之外的北京和深圳。這是否是因為設計上海的人,太過於模仿和學習,因此也放棄了那些生動靈犀的機會呢?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北京缺便利店,所以有了愛鮮蜂,打車難,所以可以滴滴一下,種種的麻煩讓北京成了互聯網補缺上位的優良土壤。而上海成熟的城市體系,強大的外資扎堆,卻讓上海失去了3W咖啡那樣的街頭巷尾。

當然你也可以說,陸金所,螞蟻金服,餓了麼這些會逐漸把上海帶回軌道。不過值得思考的是,怎樣的城市規劃會給住在裡面的人足夠的機遇呢?挺有意思的話題:D

=================================

UPDATING...

昨天聊了上海的情況,後來想想,在北京這麼久,也自然有對應的想法和感悟。===================1)老北京和梁陳方案相比上海,北京的建城史可以向前追溯到無限的遠。老北京的設計極具風水的格局,比如雍和宮祭神,天壇的鎮定。以及出去德勝,歸來安定的種種說道。當然,元代的北京和明代的北京,還是略有不同的。比如今天看到的老城結構,類似一個“凸“,正是因為城牆整體向南遷移而帶來的結果。而北京地鐵站名中的西土城,北土城等字樣,正是當年元代城牆所留下的遺蹟。和上海不同的是,民國時期,由於重心南遷,北京並沒有受到大規模的改造和變遷。真正的變化則是從軍隊進城開始。毛主席說:”我們既要善於打破一箇舊世界,更要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在這樣的的思路知道下,北京推出了53版城市建設指導思路,推倒了城牆,拆掉了畫舫,並且效仿莫斯科,建立同心環模式的環狀公路。當年著名的梁陳方案到底說了什麼呢?簡單而言,可以概括成亮點,其一在於保護城牆。在梁思成的設想裡,北京的城牆應該改造成一個公園,兩側開闢植被,城牆之上讓行人遊走和觀賞。試想一下,如果城牆今天仍然存在於二環路之上,規模不僅僅遠勝南京,西安的城牆遺蹟,更可以俯瞰東向國貿的夜景。其二在於向西開闢新區。當時的新區自然指的是政務新區,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公主墳,月壇一帶。這樣一來,老北京基本可以不做修改,而在西側另闢新城。

聽起來是一個極好的思路,可惜梁思成是一個命不太好的人,包括在他的愛情上。毛主席說:“有的人要把我們趕出北京城”。梁辰方案自然不可能再有市場,成了一個沒有需求,沒有場景的東西。他只能在每一座牌樓,畫舫拆掉的時候,去看一眼,然後把影像留在自己的腦海裡。五十年代,他也提出了“大屋頂”設想,讓老城區裡的建築都有了仿古式的屋頂,似乎找回了一點記憶感。與此同時,南城開始轉向煙囪林立的時代。2)亞運會-奧運會梁思成曾說:世界城市的經驗早已證明,舊城內的建設模式會帶來嚴重堵車和汙染。如果未來有一天北京陷落至此,你們就是歷史的罪魁禍首。這樣的表述和原話或許有些演繹,但他說的話今天的確應驗了。92年,北京二環路開通,成為北京首條城市快速道路。九十年代,由於亞運會選址北城,北京的城市北部地區開始獲得發展。選擇城北也並非沒有原因,北京的地勢西北高,面向東南而開,風水的走向也自然如此。城北環境優良,空氣清新,即使是今天,大量的高爾夫球場和豪宅也能夠印證這一結論。申辦奧運的時候,南城的方案也一併進入了考察的範疇,這其中就包括了新首都機場的建設。可以想到,如果當年的方案落地,相當於在長安街以南又開闢了一個北京,但眾所周知的是,城南地區的汙染與重建,新機場選址的繁瑣和複雜,都讓該套方案無法和北四環地區成熟的條件相比。A 奧運給北京帶來了什麼?——談六高四新所以誠然,奧運給北京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包括那些在管理上的種種方法。但如果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奧運調整了北京的城市格局,帶來了六高四新的城市概念。很多人抱怨北京的格局的時候,總喜歡說二環裡裝不了太多的人。實際上,瞭解北京的人會看到,二環裡除了地鐵以外,基本不再大拆大建。這裡的成本可想而知。奧運會所在鳥巢,水立方等地。現在是國家會議中心的所在地,自然該地區變成了會展,寫字樓和觀光性質的綜合地塊。而為了迎戰國際旅客而興建的T3航站樓,把首都機場推往了8000萬的世界第二大空港,環繞空港地區所佈置的國門商務區,綜合保稅區等成為了北京臨空經濟區。西北地區的中關村核心區,由於晉升了國家首批自主創業示範區,也成為了北京高新技術的核心載體。CBD是北京現代樓宇經濟的代表地區,但是之前的規劃地塊,樓宇質量低,增量空間小,面向2030的CBD東擴也橫空出世,具體的設計放到後面來談。除了上述四處,依託央行而設立的金融街,以及東南處某八萬人廠所在的亦莊開發區,合稱“北京六高”。四新目前還處於孕育狀態,包括老首鋼地塊,麗澤商務區,主要是作為金融街的南部拓展區,通州新城,也就是向北的運河部分,以及懷柔的影視基地。
B 談談北京的CBDCBD的變遷,最能體現出北京城市設計思路的轉變。既是一個無心插柳的作品,又是一個孕育了精心雕琢的產物。和上海陸家嘴不同的是,最早選址於此的是大家熟悉的國貿。“現有國貿,再有CBD”。在不知不覺中,朝陽發現這些圍繞三環國貿橋建設起來的超量寫字樓,帶來的稅收竟然高的驚人。樓宇經濟的價值現在講起來大家已經不再陌生,於是建外SOHO,央視大褲衩這些建築紛紛圍繞著三環和建外大街的兩側逐一落子,每當夜色降臨,便瓊樓玉宇般的眩暈。這樣做的後果是很明顯的。首先是交通的惡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貿地區也只有1號線和10號線兩條線路經過,地鐵站里人潮洶湧日日上演。而東三環,東四環和京通快速路等主要幹道,也因此每日車流如潮,擁堵制止。相應的,由於大量人要吃飯,中飯時也出現了壯觀的場面,一群的人在樓下排隊等候。樓宇之間缺乏有效的步行設施,或者說APM系統,有效綠化不足等等問題,也使得北京的CBD和國內外知名CBD相比缺乏優勢。寫字樓的需求是無止境的。這裡說一個題外話,和曼哈頓那種超大集中模式不同的是,人們會發現北京的寫字樓分散化很嚴重。很多知名的公司可能藏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中關村,望京,乃至於東城區的金寶街,都有著各種現代樓宇。並非說老城區一點發展也不要,但是如果這些樓宇能夠相對集中,並且整體規劃設計,那麼交通問題,效率問題,和人的舒適度也會有效增加。五分之一的比重,大概就是一個陸家嘴的規模。CBD東擴是北京第一次做整體的對外招標,吸引了包括美國SOM,廣州,日本等在內的多家設計所參與。最終敲定了SOM,我個人認為合情合理。SOM的背景可能大家並非很熟悉,但是操刀過上海金茂,北京國貿三期A等項目,足以說明其實力。SOM給出的北京CBD方案中,有幾個很接地的地方。首先,東擴區和老區有序銜接。之前的北京CBD,風格混雜,而且有些建築年代久遠。新區如果一味求新求變,會顯得十分突兀。這一點SOM把握的很好,從百子灣的方向斜看過去,新的中國樽等樓和現在的國貿三期剛好銜接成完整的天際線。其次,就是陸家嘴的一個遺憾,樓宇之間的貼線。從效果圖中可以看到,新區樓宇的弧度貼合度非常的細膩,這樣的設計在國內恐怕都少有,所以正面看去,彷彿WIN8手機上貼合的瓷片一樣,甚至有安卓5的UI即視感。最後一點,就是細節設計,新區總體地形是一個“橫折”,所以就在裡面預留了自行車綠道,以及分別接入東大橋和九龍山的APM線穿梭而過。這些小細節,讓北京CBD東區的品質,都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他各家的設計思路,都帶有很深的地緣性。比如日本方案,想到了利用近在咫尺的鐵道,北京東站來建設樞紐附著型的CBD,這和日本人一貫的思路是繼承的。比如黑川紀章設計的鄭東新區,很好的融合了高鐵東站和環形都市。廣州的方案裡,給北京預留了大量的山水和植被。這樣的理念在南方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北京的綠化成本偏高,連行道樹都不容易成活,更何況是顯山露水的CBD。巴黎方案同樣,割裂了新區和老區的銜接。記得北京方面評審的時候說,看到SOM在建外四環的地方,設計了一個門狀樓宇,以此作為北京向東敞開的大門,便有一種油然心動的感覺,可謂吃透了決策層的內心感應。
3) 面向2030的北京A 無邊界的城市所以接著講,那未來的北京是什麼樣的心態?抓住了這個就好辦一些,這也是分析比較最困難的地方,相比上海比較全面的信息交流,北京對此類事情總是不大熱衷。總體而言,在可見的資料裡,北京的未來應該是一個指廊狀的結構,這也有利於北京和周邊地區逐步的溝通起來。首先是南中軸,因為新機場已經破土動工,複製順義模式,新機場周圍將會有序開發,而南中軸也會得到地鐵和高速公路的加持,包括足夠的寫字樓和會展設施,這些將會撬動未來城南地區的結構。特別是新機場的超大體量所催生的公路網絡,將會彌補現在北京南城地區的道路不足,並把它推向省界附近。其次東軸線,相比京津冀一體化這種國家利益而言,東部的通州才是北京自己的心思。一方面,CBD東擴和通州北擴將會增加這一地區的砝碼,另一方面隨著6號線地鐵,7號線東延伸和平谷線城鐵的謀劃,中間的實體聯繫也會逐步搭建。通州作為一個京津冀節點來說,如果能夠拔地而起,對於周邊居民來說誠然是一件好事。最後的則是西北軸線。西北軸線是裡面最沒搞頭的一個地方,除了海淀將軟件園擴展到北清路一帶,最終將會融入山麓,無法開拓。偏偏冬奧會來臨,如果冬奧會順利敲定,配合G7京新高速和京張城際高鐵的建設,會形成海淀-延慶-張家口的新生軸線,打通面向內蒙方向的通道。沿線自然不用說,場館開發和科技企業,以及未來新的S2線,昌平線南延伸(也可能是9號線北延)等項目,也會成長為條帶狀的地區。京外地區談京津冀一體化,是希望分家,北京談一體化,卻是希望開跳槽市場。這裡面的權衡,如果沒有第三方的出面,只會難上加難。有一點可以明確,北京只會越來越大,只有人口不再進駐,資本不再停留的時候,才會像日本那樣返璞歸真,恐怕也不是各方所希望看到的結果。B 軌道上的北京聊上海的時候,地鐵是一定會談及的。因為天然的設計切合,地鐵本身就是上海的一部分。相對於北京而言,則更像是服務於城市以外的第三方系統。不曉得這樣的感覺是否正確。早期的北京地鐵多半為戰備而生,比如紅黃藍線,裡面還能依稀找到當年的味道。特別是1號線的西段,到今天也有莫名的岔道和未開放的車站。實際上,1號線西段和2號線是軌道相連的逃生系統,本身呈現的是一個鑰匙狀的結構。新世紀以後,第一波建設高峰源自奧運契機。比如10號線一期,5號線,機場線和8號線等。細心的筒子會發現,10號線一期和二期的差別是很大的,比如車站的站廳兩端是不能聯通的,取決於你從何方走出。然而進入後期建設,北京地鐵才恍然大悟,採取了開放式混流廳的結構,使得地鐵換乘逐步產生了便利開闊感。第三波高潮從2010年開始,以五條郊區線為標誌。北京地鐵幾乎是連年投產,總里程再次逼近上海。那未來會達至一個怎樣的狀態呢?從兩個角度來說明,一個是總規模,高版本方案裡會有31條線路,1050公里左右的水平。這樣的設計既考慮了2025年左右北京市內的客流強度,也重點支持了上述裡六高四新等地塊的深耕。再一個是亮點,也就是地鐵快線。十三五以後北京地鐵的重點會逐步向地鐵快線遷移,比如新機場線,17號未來科技城至亦莊線路,以及人們期待的長安街R1複線,平谷線等。這些快速線路會在既有的軌道網路上搭建起6到7條的快速通道,滿足全市範圍內的出行要求。並且把長編組,A型寬體車帶入北京,彌補歷史留下的欠賬。
4) 北京值得咀嚼的回眸A 大路朝天和曲徑通幽北京的城市回憶裡總是和政治有難以割捨的牽絆。比如說長安街,兩側的建築寬厚踏實,在限高的北京,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景象。三環的國貿,讓高樓散落在高架的四個角落,呈現出一種“高樓大陸”的視覺衝擊感。這似乎是現代人,特別是國人內心所特別推崇的一種狀態。但仔細想想,北京最有特色的反而是一些小道。比如東直門簋街的烤魚,方家衚衕裡的咖啡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氣氛,甚至只是五道口兩側的那種市井繁華。這可能就是人們用腳投票的結果,寬闊的街道兩側人煙稀少,柔和的街道里蠻是幸福和安全感。
B 北京探索的一些創新點從規劃設計來談北京,多半是批評為主。比如地鐵換乘裡的西直門站,望京西站等等,漫長的行走讓人無法看到希望的盡頭。但是在實踐裡北京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比如說中關村機動車環廊,通過貫通地下停車場設施,使得車位的不對稱問題得以消解。再比如地鐵站內的瞭望臺,站務員站在臺子上,與調度進行呼應,使得看車條件優化,效率提升,迅速在北京地鐵各站點實現推廣。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在研究上海2030規劃的時候,上海的一位某位領導特別鍾情於北京長安街軸線的設計,覺得軸線兼顧功能和美觀,串聯起了城市的過去和未來。這就是為什麼上海會把延安-世紀中心軸線的概念,烘托的更加明顯。C 互聯網時代 北京是互聯網時代的熱土,但凡你能叫的出來的狼鵝貓狗綠粗糧,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這裡也是VC的樂土,喝杯咖啡,都有人主動來和你攀談。但這些種子的獲得,卻是從缺點開始的。比如打車難的北京,對滴滴的鐘情,行路難的北京,對地圖軟件的依賴。這些因為天生的不足而造就的互聯網基因,讓北京創業者,不斷挖掘著現實社會里的需求,從而為用戶創造價值。令人不解的是,難道不完美的東西里也能孕育出新時代的所求?這或許是北京給後規劃時代的一個回答吧:D


阿光財經亮亮點


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這點很多人會贊同。上海是全國的經濟中心,這個就不成立。但是如果說上海代表了中國最現代化,國際化的都市,相信很多人會贊同。

兩所城市都擁有巨大的人口容量,但是城市氣質卻截然不同。在解放之前,上海曾是遠東第一金融中心,無論股票,黃金,外匯等金融市場規模全部雄踞亞洲第一。在加上有租界的存在,讓上海的經濟更繁榮,上海人的觀念也更開放,在很多方面走在時代前沿,摩登二字就是說那個時候的上海。近代上海在經濟、社會秩序、硬件設施方面都更規範,更光鮮靚麗。堵車在上海就不算太嚴重。與北京不同的是,上海的外地人口以寧波、崑山等地區遷過去的居多,“滬漂”卻不太多。有人說因為上海排外,有人說是因為在上海生存的經濟成本。


北京的化,既可以看到各種名勝古蹟,也有破破爛爛的衚衕,既有高檔的寫字樓,也有凌亂的城中村。北京有些地方,可能還不如你家鄉的一線城市繁華漂亮。但是城市的外表不影響它的內涵。北京聚集了中國最好的文化資源、教育資源,如果你對文化感興趣,週末在這裡可以很方便的參見各種沙龍,講座,邂逅名人。當然北京很大,如果朋友住在不同的片區,要聚會的話得坐一兩個小時的地鐵。北京人很忙,每天都堵在路上,除了大爺大媽,年輕人臉上露出的,都是疲憊和憂傷。北京也是一個殘酷的城市,如果沒有突出的能力,在北京只能拿著很低的工資,過著很底層的生活。真正的大城市的體面和尊嚴,是屬於有能力的人的。

不管你在北京還是上海,只要你是成年人,生活都不會太容易。如果要到這兩個城市打拼,光有野心是不夠的,才華能匹配野心,才能生存得好一些。


蘭闍圖片故事


本人上海郊區人,有朋友在人大和清華唸書,去北京蹭著玩兒過一段時間。

先說北京和上海的共同點:全國人民的北京,全國人民的上海~不是我說,原本屬於當地人的資源被外來人口給瓜分了,對當地人來說很不公平。外來人員在北京上海混不下去了可以回老家,房子首付還不是那麼困難吧?而本地人只能默默流眼淚~所以地方保護政策讓本地的小孩能考上本地的大學然後在本地工作,不用和父母家人分開,這是對的,沒啥不公平。用人單位其實也知道外省考來複旦清華的和本地考進來的含金量。

說不同點,先說上海,作為老牌的土著,你們會說上海人排外,我只認為上海市區人排外,上海郊區人普遍淳樸~上海郊區人和市區人互相看不慣,但郊區人能和外省的真心處朋友,市區人只是面上和你過得去而已,因為市區人骨子裡有優越感,覺得除了市區的別的地方的都是鄉下人,外地人~

再說北京,北京人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皇城腳下的,不分郊區市區,全是大爺,都排外~極個別的北京人屬於特例~

如果想發展賺錢,千萬別來北上廣,房價太高根本買不起,想紮根落戶不值得。全國生活質量高的城市多了去了,成都,海口,西安,等等,同樣月薪5000塊,生活別提多滋潤~

獻給所有想來大城市發展的朋友們:來了北上廣,付出了激情和青春,收穫的只有被剝削~去二三線城市發展吧,待遇好,買房壓力小,生活質量高。別把青春浪費在大城市的夢裡,這只是個夢。

當然還有許多不聽勸的朋友,你們來了也只是給北京上海的高房價做貢獻。賺的錢交了房租和生活開銷,還剩下多少?在老家也不見得少賺多少吧?


D調小提琴


我是一個上海人,單位公派出差到北京天津二十年了,現在定居天津,老婆是天津人。這兩地的地域文化的差異是很大很大的!剛開始到北京我很不適應,慢慢觀察瞭解分析以後,五年後我覺得我融入了北京人的文化,這裡我就不說北京文化了,免得大家認為我是地域歧視了!說說我的故鄉上海吧!上海是西方人開埠建立的,這就造成了中國唯一的最接近西方的文化,和全國其他地方格格不入,這也造成了其他地方的人,到了上海就認為上海人排外。其實上海人不排外,在市區裡的說著市區話的,最多爺爺一輩肯定是移民或者逃難到上海的,所以說這些人怎麼可能排外哪?他們是討厭不守規矩的人,上海文化基本都是圍繞規矩制度法律形成的!這和洋人有很大的關係,上海是中國第一個有法律的地方。說話也很直接,不會考慮對方的面子問題,我想這是不是因為都是移民和難民要生存,所以形成的文化!所以在這一點上,外地人往往會認為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這其實真是一個誤會。我的鄰居好多還有自己家鄉口音沒有完全上海化的了,大家鄰里相處也非常好!比如楊浦區閘北區普陀區還有很多第二代第三代的滿嘴都是蘇北話了!所以說理解和了解上海文化以後,融入上海是很方便的!


馬思辰1


在南京生活5年,上海生活10年,北京生活1年!都在國企大公司工作!總體來說上海比北京要好點!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接軌,開放和包容性更強!軟硬件服務都比較科學合理!就業方面,上升渠道上海更適合個人奮鬥上升,企業相對注重個人能力!北京國企較多,當官的也多,更適合有後臺有關係的人發展!硬件方面都集中了全國最好的教育醫療資源!但是軟件管理北京還是差點,沒有上海的高效和規範!上海各種政策制定比較有前瞻性,也能很快落實!比如北京的交通,路那麼寬,那麼多,真心堵!城市發展是攤大餅式的!上海是幾個城市中心同時協調發展!吃喝玩樂這個不用說!全國一線二線城市都差不多,有錢哪裡都一樣!下面說幾個例子!北京交通的指示牌做的很好了!不過上海的更加人性化國際化!很清晰易懂,提前就有多次各種指示說明,導致上海的路歪歪扭扭的也不會走錯!上海的景點,進去有各種指示牌和景區總佈置圖,10年在北京的時候很多景區都沒有,各種頭大,不知道現在怎麼樣!出租車也是,北京各種繞路,電話投訴沒用,讓帶相關材料去公司處理!暈!上海只要一個電話,說明情況,公司就會核實,給予反饋,處罰也是相當嚴厲的!還有就是各種職能部門,上海比較公開透明公平!辦相關手續都會說明,可以提前電話問清楚,而且絕對有人接電話,不會多次跑,材料齊全就可以辦,不會故意刁難,工作人員也比較熱心服務態度好!再有就是旅遊環境!去北京八達嶺和十三陵的有幾個不被坑的!大家都說上海排外,其實一點也不,上海更加包容,真正的上海土族也沒多少!上海多數是全國各地來的新上海人!而這部分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比較高!上海土族也很樂意,這些人帶動房價上漲,不斷地拆遷,本地人一般都好幾套房子,出租幾套,再隨便上上班!整體上進心差點,沒外地人拼!


大陳176592537


我是安徽人,在北京學習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有幸去上海的郊區松江開了個飯店,做了一年多,中間難免經常去市區和郊區,我覺得兩個城市從路線就有非常大的不同。

北京大氣,非常大氣,這種大氣不管從建築還是道路,都讓你深深感覺到,當你去中國博物館門前,你抬頭看著那些高大的柱子,你會感覺的宏偉和自己的渺小,

北京無論哪兒的道路,都是很整齊劃一,從二環,三環,四環,五環,一直往外圍繞著中心延展,最核心的是最好的,分層明確,這裡有那中內部豪華但從外面看起來非常非常簡樸的地方,可能一個門就是純紅木的,也有那種街頭靠著燒餅養活一家的小攤販,城市的人也都比較和藹,比較簡單,卻可能深藏不露。

同時,真正管理,決定這個城市氣質的是一些最精英的人,而且全國篩選出來的牛人,不管是大官,還是頂尖聰明的學子,所以北京是保守的,這從他對燕郊設置綠色屏廊,對周邊邊界設置很多檢查和生態隔離,都能感覺到。

上海很精緻,上海外灘,在晚上不管是河這邊還是河那邊,都感覺到很好看,很精緻,而且很漂亮,金融界,從建築就透露出這個城市開放同時也比較冷淡的感覺。有那種浮華的感受。

上海的路和北京絕對不同,上海的路更多是放射狀的,多中心的,可能機場那邊就是和交通中心,可能外灘又是和交通中心,商務區又是一個管廊,這樣的道路,我認為也代表這個城市是沒有圍牆的一個特徵

上海的地鐵甚至可以延伸到臨近的江蘇,從上海的郊區或者上海的周邊,你可以很容易的開車或者地鐵,或者大巴的形式進去到上海市的各個中心。但如果在郊區,你去逛那些郊區家庭,你會發現,每個上海的家庭,都有一個高高的大牆,很高的那種,而且那些學校,那些醫院也都有高高的大牆。

上海的普通生活,這個我感覺和北京沒什麼不同,電影院一樣的感覺,飯店一樣的感覺,酒店一樣的感覺,買東西一樣的感覺,總體上海本地人對外地人的熱情比北京人淡一些。

上海很乾淨,這一方面是地域關係,上海經常下雨,浮塵都被衝了下去,所以很乾淨,同時,在城市的人民也都遵守規矩,把垃圾投到相應的地方。

同時,我很喜歡上海新修的道路,把自行車道,汽車道行人道分離開,讓人覺得上海很尊重每個人的路權。

不管上海和北京,相對我家農村,我覺得都非常公平,公正的多。只要有知識,有拼搏的意志,像我們這種農村的沒關係孩子,都值得去拼一下。只有一線城市,你才有機會去出賣你的努力和你的智力來換取一些改變。


金剛吃瓜


在北京呆了12年,上海呆了4年。對於我來說北京的感覺要遠遠好於上海。硬件就不說了,兩個城市區別不大,你有的我也有。吃住娛各方面都非常豐富,唯一不同大概就是北京作為首都有很多帝皇宮殿。我在這裡主要區分下人民性格。北京人有點好面子,但是做事說話直來直去,甚至有些無理取鬧的意思,比如吃飯,北京人如果想請客,請你一定要讓他請,不然真的最後會鬧翻,連朋友都沒得做。上海人嘴巴上說請客,心裡卻有杆稱,往往互相禮讓半天,誰請客了,下次然後再請回去,賬本在心裡,非常會過日子。另外因為北京人說話是兒話音,跟普通話區別不大,出門在外也不會有地域感,你只要會說普通話,別人也分不清你本地的還是外地的。但是上海人是吳語語系,自然就很容易跟外地人區別和分類。北京作為我國首都,那裡的人大氣直率,說話會有點衝但是心腸特好,接納程度很高,上海的話是經濟中心,外國人更多,上海人生活精緻很會過日子,精打細算,比較會做人,為人內斂。相對而言,我更喜歡北京人,北京和上海人就是油與水的區別,大概唯一的相同點就是骨子裡都有那麼點傲。我在北京和上海都有親戚,他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北京的大舅姥爺出來真的穿的就是個大褲衩,上身著那種好幾個口袋的灰色馬甲,我就差給他一個鳥籠子和兩核桃了。上海的姑媽來看我,就兩個字,精緻,姑父也是如此。從穿到包,從用的到吃的,無不精緻,偶爾吐出一句儂,操著並不普通的普通話。北京人的面子,是外人給的,上海人的面子,是自己給的。或許因為我性格是比較直率,所以我與北京人聊天兒更有感覺,但是我跟上海朋友往往走的不是很近。去北京朋友家,朋友什麼都不會做,只會做片兒湯「疙瘩湯」炸醬麵,來一句真香,就開心得不行,很是好相處。去上海朋友家,上海人會糾結做什麼給你吃好呢?結果忙裡忙外一天滿大桌菜,醉蝦醉蟹小籠包肉月餅。。恨不得把能想到的都用上。其實我真的不忍心說不必這樣,但是大概這就是上海人,對人認真,對自己也要求高。但是往往這樣人和人反而難走近。以上是我自己的經歷,沒有任何地域想法。


richeelll


上海是方方面面中國最大的城市,工商業結構最廣的超級大都市。是長江流域的龍頭城市。不過1949年以後的經濟地位其實和東北一樣。比重一直在下降。1949-1979東北和上海對中國經濟貢獻最大。北京一直是最大的獲益者,最近30年多了個深圳。

許多鄉下的中國人一直以為上海洋氣,1949年之前的上海是真洋氣,現在的上海和臺北,香港,漢城,北京比起來沒有任何優勢了。在洋人的租界以外清朝的第一個抽水馬桶,電冰箱,私人泳池都是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青島有租界有洋人的地方洋,不算洋,沒有太多洋人而有一小撮華人過著洋化的生活,中國只有在北京。

北京是元明清800年中國的帝都,中國城區面積最大,中國頂級公共資源最多的大都市,中國的精英人才35%都在此,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國最好的學校、醫院、科研機構、藝術團體、銀行總部、各國駐華機構都在北京,全國人均學歷,戶均金融資產,二手房價最高的城市。北京後頭沒有之一,這個不是中國任何一個人一句話可以改變的。

可以這樣說在短期內沒有任何城市有能力和意願取代京滬兩地。



落基龍永不落



單單憑感覺,北京是從骨子裡透出的皇城威嚴和驕傲。上海則是稍稍露出的對所有外埠一切的不屑與無視。北京的本地的哥都能給人以具有經常列席紫光閣懇談會資格的大隱之士印象。而上海人,哪怕是每天在公用綠地跳廣場舞打發時光,吃低保的大媽,也無端地覺得自己比那些外地姑娘,大學畢業後在上海謀得一份朝九晚五工作的小白領,似乎額外多一份無形的貴族封謂。言語之間莫名的驕傲便是。其實我很清楚,他們和她們活了大半輩子,受到的教育卻極其有限。我知道,如果跟他她們談白堊紀和玄武紀的分界。蘭鯨和座頭鯨的洄游習性。世界上有幾個赫布里底群島。馬丘比丘文化遺址對南美洲的重要性是什麼。世界爺為什麼只存在在北美大陸。蝴蝶效應是真的存在嗎?這樣做是欺負人。可是要知道在資訊極其發達的今天,這些都不過是普通知識層面吧。當然肯定的是,我說這些絕無輕慢他她們的意思。但話說回來,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對知識的認知是非常實用主義的。這又不能給自己帶來財富。確實無語。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也去過無數次的北京。我個人只是深深地感覺到這二個城市各自的優秀和卓越。讓我們為此替祖國感到驕傲吧,我永遠愛自己的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