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評價蔡鍔?

微笑轉身不見你


蔡鍔是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物。我們如何評價蔡鍔這個歷史人物呢?讓我們看看歷史人物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吧。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大梟雄袁世凱,是一個有能耐的人物,讓我們看看這個有能耐的人物,是如何評價蔡鍔的能耐的。

1912年,袁世凱就非常高的讚譽了蔡鍔,他在和友人座談的時候,這樣的說道:“雲南出了一個大才,這個大才就是蔡鍔將軍!”

袁世凱又繼續說道:

“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

袁世凱點評完孫中山和黃興,開始拿蔡鍔去對比上述二人,他說道:

“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我來翻譯一下袁世凱大總統的話吧,袁世凱是說蔡鍔這個人太有才幹了,有真實才學,比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還要厲害。袁世凱是說:

孫中山這個人,他的志向和品德都是當世一流的,他談及國家大事,提出的主張,都是一流的見解。但是,孫氏這個人只是一個書生,只會紙上談兵,不懂如何去施行他的見解,所以他只是由於參加革命比較早才列為創始人而已。黃興這個人,性格耿直純樸,是一條響噹噹的好漢,而且他這個人做事情非常果斷,說一不二,但是他膽小比較小,不敢替代孫中山,而且其智慧和見識不夠,甚至有一點愚笨,很容易被別人忽悠了。蔡鍔就不同了,他的真才實學和智慧,遠遠在孫中山黃興這些人之上,我看就是整個南方的民黨,個人綜合能力都沒有比得上蔡鍔這個人的。蔡鍔這個人太有水平了,宋教仁這個政壇明星也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物,但是我覺得宋教仁也不會是蔡鍔的對手。

看吧,以上就是有能耐的袁世凱大總統對蔡鍔的評價。評價如此之高!蔡鍔之才學,之精明能幹,通過袁世凱之口,可見一斑。

我個人覺得,後來的黃埔軍校的“黃埔三傑”之一的蔣先雲,其才學或可與蔡鍔一比。但是蔣先雲還沒有來得及功成名就,建立大的功勳,就過早隕落了,而蔡鍔卻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169



懷疑探索者


刀叔導讀:蔡鍔與袁世凱,一個清癯儒雅,一個粗壯雄武;一個勁氣內斂,一個虎視鷹揚;一個高潔自守,一個黑白通吃;一個捐生紓難,一個竊國自為。這兩個強勢男人之間的故事絕對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100年前,在日本的福岡醫院裡,蔡鍔永遠地閉上了眼睛。100年後,在長沙的嶽麓山之上,後人自發地來到蔡鍔墓前紀念將軍逝世一百週年,手持鮮花,眼含熱淚。

青山有幸埋忠骨,三生有幸祭蔡公。

有不少人都以為蔡鍔是雲南人,其實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有“湖南人中的第一軍人”之譽。有人說,“一部中國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寫就”。

蔡鍔,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於湖南寶慶,也就是現在的邵陽市。他可謂出身寒微,是從底層出來的精英。

1904年,22歲的蔡鍔從日本軍校畢業,成了各省督撫爭相延攬的對象,因為朝廷編練新軍急需人才。蔡鍔在廣西幹了5年,當了若干個軍校的校長。李宗仁是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畢業生,其實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開學報到時遲到了10分鐘,蔡鍔堅決不要,讓他第二年繼續考。李宗仁說:“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蔡鍔率領著學生練習各種器械體操,他的技藝讓學生感覺難以置信。

袁世凱當政後,他仍主張民主共和,致力南北統一,被袁世凱削除兵權,調至北京,任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虛職,並受監視。袁世凱稱帝后,舉國反袁浪潮高漲。

他對袁世凱屈服於列強和復辟帝制極為憤慨,遂與雲南都督唐繼堯信使往返,密電聯絡,與李烈鈞、程潛等共同策劃,準備反袁,併到天津與梁啟超密商約定:“失敗就戰死,絕對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絕對不爭地盤”在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幫助下,他先往日本,然後經上海、赴香港、過越南,輾轉入滇,途中多次擺脫袁世凱所派刺客的追殺和阻擊。

1915年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武裝討袁,任護-第一軍總司令,率兵挺進川南。他身先士卒,指揮若定,艱苦奮戰40多天,給袁軍以重創。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後,他任四川都督。為整編川軍、統一財政,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以來,蔡鍔與孫文都始終是被拿來作比較的。雖然孫文的名聲更甚一籌,但也有不少認為孫文皆虛功,蔡鍔才是真績,還有人稱是蔡鍔將中華民國拯救與水火之間,卻被孫文帶向了終結。當然,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蔡鍔功績的肯定。他推翻清廷與袁世凱,反對一切封建帝制,一生都在為民主共和作鬥爭。看了這些功績,你還會問蔡鍔厲害嗎?

1916年11月8日,蔡鍔因喉癌惡化醫治無效,在日本福岡長逝,年僅34歲。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第二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里,國民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出殯當天,大雨滂沱,行止不便,送葬隊伍仍有千餘人。湖南都督譚延闓領首,冒雨徒步護靈上山安葬。民國之有國葬,實自松坡始。

蔡鍔的一生短暫而輝煌。他年少求學時憂國憂民、奮發圖強;編練新軍期間整軍經武,為國防建設殫精竭慮;出任一省都督後,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始終堅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原則立場。他既繼承了勤奮、儉樸、清廉、澹泊的傳統美德;又深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浸染,傾力捍衛民主與法治,不惜獻出生命。

蔡鍔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精神,必將激勵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刀墓手札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人。1882年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裁縫家庭,自幼天資聰慧,才思過人,有“神童”之稱,6歲時在當地一位名士幫助下,免費入私塾學習。12歲時考中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受到該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啟超的賞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1899年7月,蔡鍔東渡日本學習,1900年,唐才常在武漢策劃起義,蔡鍔聞迅回國參加起義。然而,由於準備的不夠充分,計劃又洩露出去,所以起義失敗,蔡鍔因為在湖南執行任務所以沒有被捕,之後便回到日本,棄筆從戎,進入東京陸軍成城學校。1902年的時候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兩年後畢業,在100 多名畢業生中,他和蔣百里、張孝準的成績名列前茅,被譽為“中國士官三傑”,回國之後,立即成為各省爭搶的軍事人才。

以上這一段簡要的記錄並不能概括蔡鍔其人在青年時期的全部,但是可以從他的事蹟中看出,一個出身貧瘠,但是靠著自己的才華以及努力成為棟樑之才的軌跡,並未一味地在亂世沉淪,而是勇於參與其中。之後歸國回到雲南,也被雲南的革命黨看做是雲南革命的關鍵人物,認為他有才華、有眼光、官階高、資歷老,是起義總指揮的絕佳人選。

辛亥革命後,雲南軍政府 “一切善後佈置,俱能井井有條,秩序上之整嚴,實為南北各省之冠”,這和蔡鍔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雲南光復後,軍政府積極響應武昌黃興、黎元洪等人發出的“當前首要任務是迅速出兵援鄂”的號召,組織北伐軍聲援武昌。蔡鍔旗下的滇軍也有著讓人不容小覷的實力,在民國初年,有“滇軍精銳,冠於全國”的說法。勝利歸來後,蔡鍔還對滇軍進行了整編,成為了之後的護國戰爭的主力之一。

1913年,蔡鍔被袁世凱調至北京,1915年袁世凱稱帝,蔡鍔由北京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1916年8月經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於福岡大學醫院,年僅34歲。1917年4月12日, 國民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國家人文歷史



蔡鍔


李經熙

蔡鍔,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882年出生。家境貧寒,17歲入長沙學堂,,那所學校的學監是譚嗣同。總教務長是梁啟超。雖然只學了半年,蔡鍔總以梁啟超學生自居。18歲東渡日本留學,後來在清軍中逐步成長和提升。

在李鴻章的侄子云貴總督李經熙的提攜和關照之下擔任雲南新軍協統(師長),在辛亥革命中,他立即背叛了對他恩重如山的李經熙,發動兵變,宣告雲南獨立,響應革命。但同時暗中派人將李經熙安排到法國駐昆明領事館,確保李經熙的個人和家人的安全。可謂公私分明,也說明了蔡鍔的私德是很不錯的。但終其一生,二人再也沒有相見。李經熙後來雖然擔任了中華民國總理,但也沒有原諒蔡鍔對他的背叛。1912年,袁世凱以大總統名義正式任命蔡鍔為雲南都督,蔡鍔時年31歲,可謂少年得志。

蔡鍔的政治操守有個轉變的過程,在孫中山二次革命的時候哦,蔡鍔公開表示反對,贊成袁世凱對孫中山的通緝。由於蔡鍔的公開支持,讓袁世凱十分高興,作為非袁世凱嫡系,袁世凱也是很重用蔡鍔,當然也是很有眼光的。立即任命蔡鍔為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總裁是段祺瑞)這個職務顯然是個虛職,半年以後任昭威將軍。雖然都是虛職,但袁世凱重用蔡鍔已是不言自明,而蔡鍔對於袁世凱也是忠心耿耿。這時候,我們很難想象二人日後的兵戎相見。

我們現在無法揣摩蔡鍔的心路歷程,他現在只能說在政治上還比較稚嫩和幼稚。但絕非被袁世凱利用,因為蔡鍔是自願的。可以說蔡鍔可以接受袁世凱獨裁,但絕不同意袁世凱稱帝。這似乎有些矛盾。但並非不合理。

蔡鍔與袁世凱的在北京也就是合作了近三年,雙方合作應該是不錯的,至少沒有公開的衝突。蔡鍔對袁世凱的反叛和公開指責應該是起於梁啟超的勸說和指導,師生二人會談以後,蔡鍔言道:我們推翻帝制,現在推翻帝制的人卻要上表勸進,讓那個人去做皇帝,我們自己的力量有限,但為了四萬萬同胞的人格,必須拼命去幹些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蔡鍔的政治立場已經確定,那就是共和,任何反對共和都是他的敵人。

為了共和,近代歷史上最傳奇的一幕開始了,這就是著名的小鳳仙與蔡鍔的知音傳奇(對於此,我表示懷疑,所以就不說了。)蔡鍔從北京秘密到達天津,再有天津到達日本,從日本到越南,再做滇越鐵路到達昆明。但有一點要說明了的是,在蔡鍔還在北京的時候,也就是1915年9月,當時的雲南總督唐繼堯已經起兵討袁,但蔡鍔到來加強了反袁力量。也成為反袁主力軍。

1916年元旦,雲南胡護國軍成立,兵力3000人,蔡鍔任第一路總指揮,在其中有一個營級軍官,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朱德。後來在全國一致反對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後病死。袁世凱死後,蔡鍔為四川督軍。此時蔡鍔的病情惡化,在9月東渡日本治喉癌。1916年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福岡,年僅34歲。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蔡鍔去世以後,被民國追授為大將軍,而且是民國國葬第一人。孫中山對蔡鍔的評價最為中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

可以說啊,蔡鍔是值得讚賞和懷念的,既為共和而生,也為共和而死。為當時天下軍人之表率和楷模。軍隊為國家而存在,而非個人而存在。蔡鍔永遠值得我們去紀念,紀念這位英年早逝為共和而死的軍人。


清水空流


武昌起義後成立的湖北軍政府

公元1915年8月,袁世凱成立了“籌安會”用於操縱輿論。到了12月12日,接受議會“推戴”為帝,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下一年定為洪憲元年。

袁世凱稱帝后的舉動很快的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各省紛紛組織起義,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其中,尤其以雲南省最為壯觀。雲南省地理位置上與緬甸交接,又有黔桂系軍閥,袁世凱的北洋勢力無法滲透到雲南地帶。這使得在1913年(民國二年)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革命之後,雲南成為了全國唯一一個完整保存革命力量的省份。武裝部隊中大部分仍然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同盟會會員,除了蔡鍔被袁世凱強令入京。

蔡鍔

12月份,由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人主導,宣佈雲南獨立,同時在雲南設立都督府,選舉唐繼堯為總督,兼任護國第三軍總司令,留守雲南。而蔡鍔、李烈鈞則分別出任護國第一、二軍總司令,各自統兵挺入四川、廣西。

公元1916年,雲南軍政府發佈聲討檄文,其中細數了袁世凱二十條罪狀,號召全國上下一起討袁,得到了一定的響應。宣誓結束後,蔡鍔將軍揮師開往四川瀘州。東部,劉雲峰部與老對手伍祥禎相遇,歷時四日四夜,全殲敵軍。北部楊蓁率軍隊和馮玉祥軍隊大戰三天三夜,打的馮玉祥狼狽逃跑。袁世凱聽到這個消息後,開始坐不住了,立即派遣大將張敬堯率領5萬精銳南下。而此時的蔡鍔身邊只有8000人,要想抵擋數倍的敵軍,談何容易。

袁世凱舉行祭天大典

事實證明,蔡鍔將軍果然沒有令大家失望。在他的指揮下,張敬堯5萬大軍被一舉擊潰。為了鼓舞士氣,此時的蔡鍔已經患有嚴重的肺結核,但是仍然堅持與士兵同吃同住。據蔡鍔晚年回憶說,當時他平均每日睡眠不足3小時,吃的飯一半是米一半是砂。

袁世凱的五萬大軍潰不成軍,社會各界看到後,覺得袁世凱“大勢已去”,於是全國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就連袁世凱身邊的心腹大將馮國璋也在公開場合勸誡袁世凱退位。迫不得已之下,袁世凱於3月22日宣佈退位,並取消帝號。6月份,袁世凱去世,而同年11月,蔡鍔將軍也因病逝世,享年34歲。


奇點歷史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看到大家說這麼多,我就列幾件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情:

1915年袁大總統收到了全國全國各省督軍的《勸進稱帝文書》
,全國各省督軍都簽了名,其中代表雲南的有蔡鍔唐繼堯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眾所周知,民國時期雲南是全國有名的窮省,當然了現在也差不多還是。為了解決軍餉問題,護國軍開放了菸禁!不是香菸的煙!而是鴉片!在蔡鍔率領的護國軍挺進四川之時,護國軍官兵甚至將隨身攜帶的鴉片當做流通貨幣使用!當然隨著護國軍的輾轉,雲南,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成為鴉片的主要產區和消費區。這與當初英國人賣鴉片相比,可能要算小巫見大巫了。而和蔡鍔共同起兵的唐繼堯更是可是說是中國近代“海洛因”之父,為了謀取更多財富,甚至僱傭日本人在雲南境內開始研究海洛因“的製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袁世凱政府是嚴格執行禁菸:

  • 1912年,頒佈《巡官長警禁菸賞罰章程》;

  • 1914年,頒佈《督察禁菸處章程》,對全國警察局禁菸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對禁菸不力的部門將予以斥革、降級、減餉、罰銀、記過等處罰。

  • 同年政府還頒佈了《禁種罌粟條例》,規定:“自《條例》發佈後不得栽種,另明確禁種工作由行政長官負責。

是不是看完感覺事情沒有那麼單純了呢?


瓦爾登的船伕


歷史學家唐德剛說,多虧我民族有黃興、蔡鍔,才能對抗那些“獨夫民賊、兵痞惡棍~”。蔡鍔是我民族不可多得的將才,留學日本,成績優異,與蔣百里齊名。回國後,袁世凱也極力籠絡,但袁對人是可用之即用之,不可用之就殺之。所以蔡鍔在袁身邊極其小心,並未當袁之面反對“帝制”,故在袁“稱帝”後逃回雲南,隨主倡導反袁稱帝!

在最初的反袁會議上,雲南軍隊內部意見並不一致。蔡鍔說:“我們所爭不是個人權利地位,而是四萬萬同胞的人格”,並說:“我們與其屈膝而生,毋寧斷頭而死!” 為同袍利益,為共和新制,他可以置生死於度外。蔡是梁啟超學生,起義前他曾與梁有個密約,“事之不濟,吾齊死之,決不亡命。若其濟也,吾齊引退,決不在朝。”若起義不成,他們準備一齊死,但如果成功,也不在朝爭一官半職。這才是我中華義士也!

後經他首倡起義反袁,全國響應,帝制復辟失敗,袁也就只做了83天皇上而一命嗚呼了!

反覆闢成功後,蔡鍔去日本養病,不幸病情惡化,在他生命最後的一日,他站在病房窗前,大批演習日軍飛機從他眼前飛過,他感嘆道:“中國的陸軍還沒整理好,而別人的戰爭準備已經由平面轉到立體,我們不知道又落後了多少年。”急火攻心,隨英年早逝,死時年僅35歲。悲之!國之棟樑。

蔡鍔彌留之際,曾對蔣百里說了這樣幾句話:“願我人民、政府協力一心,採有希望之積極政策;意見多由於爭權利,願為民望者以道德愛國;~鍔以短命,未能盡力民國,應行薄葬。”

所謂有民望者有沒有道德就不好說了,愛國還是愛他自己就更不好說了。可惜的是之後的民國,大部分為了個人一己私利,進行了害國害民的軍閥混戰,國家陷入悲慘境地。

後人思之,如果蔡鍔能多活幾年,民國曆史會不會是另外一種景象!可惜好人不長壽,令我輩欷歔不已!

僅以此文紀念民族偉人蔡鍔。


至良知zlz


相比蔡鍔一生傳奇的軍旅生涯,我更願意去品讀他與小鳳仙的的故事。

家境貧寒的蔡鍔,十三歲就考中秀才,十五歲就從2000名學子當中脫穎而出考入時務學堂,並在此認識了他的老師梁啟超。蔡鍔在學堂裡年紀最小但天資聰穎受到了梁啟超多方面關照,師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00年蔡鍔參加了武漢自立軍反清起義,不幸失敗。因而轉回日本學習軍事,回國後蔡鍔得到了袁世凱的重用。29歲蔡鍔光復昆明被舉為雲南都督,雄踞一方。逐漸強大的蔡鍔,引起了袁世凱的警覺,將其召回北京軟禁了他。聰明的蔡鍔在此期間放浪自己,儼然一副不理政事的姿態,讓袁世凱對他放鬆警惕。

在此期間蔡鍔認識了一位青樓女子,小鳳仙。便一見如故深深地愛上了她,小鳳仙也對蔡鍔生死相隨,得知蔡鍔正在被袁世凱監督之後,小鳳仙全力幫助蔡鍔拜託袁世凱的控制。在線人的眼皮子底下偷樑換柱,幫助蔡鍔逃離北京,回到雲南。



隨後袁世凱稱帝,蔡鍔動員各方力量發動了護國戰爭。引發了中國又一次時局動盪。最終稱帝83天后的袁世凱被迫退位,蔡鍔領導的護國戰爭勝利了,卻將中國再一次拖去了戰火紛飛之中。戰爭期間蔡鍔不幸得病並急劇惡化。


戰後蔡鍔被送往日本醫院養病,然而隨著病情加重最終死在了異國他鄉,死前他說道:我不死於對外作戰,不死於疆場馬革裹屍,而死於病房,不能在國家多做更大的貢獻,自覺死有餘憾。

開國元帥朱德曾這樣評價:我的一生有兩個老師,加入共產黨後我的老師是毛澤東,參加共產黨之前我的老師是蔡鍔!

(謝謝關注)

喜歡的下方討論留言,我會積極回覆的


荒野歷史


孫中山: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梁啟超:知所惡有甚於死者;非夫人之慟而誰為?
康有為:微君之躬,今為洪憲之世矣;思子之故,怕聞鼙鼓之聲來!
唐繼堯:所至以整軍保民為要圖,眾論之歸,大將慈祥曹武惠;平時惟讀書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憂樂範希文。
丁懷瑾:成不居首功,敗不作亡命,誓師二語,何等光明,故一旅突興再造共和;下無逞意見,上無爭利權,遺書數言,如斯深切,問舉國朝野奚慰英靈?
楊度的一聯最引人注意,楊度是楹聯聖手,他一生可傳的輓聯甚多,可是他挽蔡的這副輓聯,並不高明,這是因為兩人政見立場相對立的緣故,所以他的下聯可說完全是對蔡的成就唱反調:


魂魄異鄉歸,於今豪傑為神,萬里河山皆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至於小鳳仙的輓聯則是在莊嚴肅穆的偉人事蹟中的一段小插曲,小鳳仙的輓聯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小鳳仙的兩副輓聯,當時傳遍天下:
1、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2、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美人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1982年,雲南大學教授石鵬飛回上海老家探親路過長沙時特拜謁蔡鍔墓,詩曰:“南天劍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風。十萬萬人今共拜,知音豈獨小桃紅。”
蔣方震在蔡死後,由日本拍電回國,電文說:“一年以來,公惡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傷其神。臨終之際,猶以未能裹屍為恨。然蔡公身雖未死於疆場,實與陣亡者一例也。”

他的救國主張,與單純依靠改革軍制以求強兵禦侮的思想相比,顯然視野更廣闊、更深遠。
梁啟超在蔡鍔的追悼會上,告訴大家蔡鍔反袁是“為國民爭人格”。他說:“護國軍總司令蔡將軍誓師之言曰:‘吾儕今日不得已而有此義舉,非敢雲必能救亡,庶幾為中國民爭回一人格而已。’……中國數萬萬人之人格,至今日已被袁世凱蹂躪而無復餘。”
1922年12月25日,梁啟超在南京學界演講《護國之役回顧談》,又一次憶起蔡鍔當年的話:“眼看著不久便是盈千累萬的人頌王莽功德,上勸進表,袁世凱便安然登其大寶,叫世界看著中國人是什麼東西呢,國內懷著義憤的人,雖然很多,但沒有憑藉,或者地位不宜,也難發手,我們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過,但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起見,非拼著命去幹這一回不可。”
民國報人陶菊隱在他的《政海軼聞》“蔡鍔”一則裡有蔡鍔致辭:“此次舉義,所爭者非勝利,乃中華民國四萬萬眾之人格也。”


微笑轉身不見你


蔡鍔將軍為中國新制度建立奉獻了一生,他一生追求資產階級民主,併為之奮鬥不止。他早年是梁啟超的門生,從青年是就參加了康梁發起的維新變法。希望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但維新變法的失敗刺激他思考並留學日本。唐才常事件的發生,使他投身到用武力驅清的道路。後學成回國他投入到昆明新軍,積極準備革命武裝力量。辛亥革命開始,他在雲南積極響應,領導了武裝起義獲得成功,後任雲南都督。積極建設雲南。他在雲南的威望極高。引起袁世凱的不滿和不安。將他調到北京為官。到北京後,他韜光養晦,玩物喪志。在袁世凱準備稱帝時,他表面贊成袁稱帝自為。暗中卻和梁啟超李根源等密謀反袁。並且和日本勢力相聯繫。終於在1915年底逃出京津地區,回到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發表通電說要為中國人爭人格而鬥爭。出師貴州和四川以及兩廣。推動了全國的反袁世凱鬥爭。1916年6月,袁世凱死了,死前取消了帝制。護國運動取得勝利。蔡鍔將軍居首功。後蔡將軍退出紛爭。卻因病去世。全國人民深痛哀悼這位功成不居的將軍。總體上蔡鍔將軍是位偉大的人物,推動中國的民主進程。至於他生活作風問題,聯日反袁問題。都是鬥爭手段。他和孫中山先生有聯合,有分歧。這是每個人世界觀不一造成的。我們不要刻求他像孫中山一樣堅定反袁,表裡如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