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台

10月21日,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的發起下,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聯合今日頭條頭條學院共同舉辦的高校新聞傳播學科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建設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高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鬍百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勇,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趙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彭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院長助理周葆華,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唐錚,今日頭條高級運營總監王月芳等嘉賓出席研討會。此外,近300名來自高校新聞的專業教師及部分教育領域媒體共同參會。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高校新聞傳播學科新媒體課程共享平臺建設研討會現場

在各位與會嘉賓的見證下,人大-頭條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正式成立,並舉行揭牌儀式。該研究院旨在研究一套適合目前新媒體環境的課程體系,並將課程向全國新聞傳播專業的師生推廣,各高校相關專業可自行採納。雙方希望以此形成一個學界和業界深度合作的教學改革創新機制,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探索、加強學界和業界的溝通與合作進行有益的嘗試。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人大-頭條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正式成立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中國高等教育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高鋼

高鋼:在技術發展變化中建設中國新媒體共享教育平臺

頭條學院的前期探索,展現出各個領域、專業的大學生對於新媒體的強烈興趣,和他們一旦擁有了新媒體傳播工具之後,在專業領域、知識普及、方法提供包括文明理念傳輸的巨大能量。

這對我們從事新聞專業人才的教育機構無疑是一種重要啟示,無論技術如何迅速發展,公共信息的價值和社會責任不會消失。共同探討在全新的技術變化中,如何聚集所有新聞傳播學者和業界的智慧,建設中國新媒體共享教育平臺,為沒有這些知識結構、技術思維方式的教師和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趙添

趙添:探索新媒體教學之路,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我們的共同目標,是通過新的途徑、新的課程、新的舞臺和新的方式來探索中國新聞教育的新媒體之路。

頭條學院的在線教育方式打破時間、地域和專業的限制,通過學習新媒體,學生髮生了很大的變化,成為高校教學的很好補充,但沒有與高校的理論教學實現很好結合仍是一大缺陷。而今日頭條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合作,共同打造一套適合目前新媒體環境的課程體系,將充分發揮人才、平臺和技術資源的優勢,實現理論與前沿實踐的完美結合,推動課程不斷完善。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鬍百精

胡百精:不丟根本,不斷嘗試前沿,成為技術層面的行動派

當下的互聯網不再是工具,也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分發、信息生產、關係建構的平臺,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操作系統和根本動力,而是已經成為了人們的社會背景。我們認識到理論和技術皆有其侷限,要在合作中彌合視域剩餘,有所增益,實現價值共創。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希望有更多的師生參與到這個平臺中來,成為分享者和創造者,一起探討學院派和技術公司合作的可能性。新時代的新聞教育不能丟掉根本,也要不斷嘗試前沿。學生還是要有美感,使命感,有專業的理想,對事物要有整體的理解力,而不是追隨技術背後的複雜關係,同時也要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成為行動派。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學院副院長周勇

周勇:“人大—頭條新媒體研究院”將秉持公益性理念

通過我們共同的嘗試,希望完成開發一套課程,建設一個平臺,樹立一種理念的目標。一套課程,即一套適應當下行業發展,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發展的實務課程;一個平臺,即一個開放式的共享平臺,能夠成為我們新聞傳播學界所共享、共同建設的平臺;一種理念,即公益性理念,這個平臺是公益性質的,無償提供給師生使用。

“人大-頭條新媒體研究院”的課程體系共分為五大模塊,包括新媒體理論、新媒體內容生產、新媒體運營、新媒體技術和案例教學。課程涵蓋了新媒體從理論到實踐的方方面面,有資深學者講授的理論知識,也有新媒體從業者在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經驗,力爭以“理論-實踐-理論”的模式構建出一套有標準、可執行的課程體系。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徐一龍:傳播人才應具備專業、用戶、開放和批判四大特質

資訊市場僅依靠過去的中心式分發方式來發展已略顯乏力,網站技術推動內容生產,門戶網站靠分發革命讓資訊世界繁榮。非中心分發方式如社交分發和算法分發能量巨大,能夠進一步拓展資訊市場,內容分發方式的革命更是會讓資訊市場無限放大。

整個資訊市場變得越來越廣闊,新聞學院的畢業生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就業選擇,但傳播人才若要進入這黃金賽道,必須得具備四個特質,即專業、用戶、開放和批判。這就是說傳播人才的業務專業能力要過硬,且要具備用戶思維,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技術、新思想,同時不可丟棄批判思維。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育、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彭蘭

彭蘭: 新聞傳播課程將是內容、技術、運營、藝術的結合

這是一個邊界消融的時代,第一是專業與業餘邊界的消融,很多人都在進入新聞傳播的領域;第二是內容與技術邊界的消融,技術的力量在進入內容領域,內容不可避免的要進行技術的創新;第三是人與機器邊界的消融,機器可以幫助人們做一些時效性強的稿件;第四是行業邊界的消融,今天的傳媒業是傳統媒體和IT、互聯網企業的交叉。

新聞傳播課程的新結構將是內容、技術、運營、藝術的結合。培養學生跨界合作和對話的能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技術的發展對於新聞人才的專業能力有新的要求:跨媒體視野下的報道能力;數據採集、分析與加工能力;用戶分析能力;社交媒體資源的整合能力;內容的營銷能力與跨界合作能力。同時,傳統時代專業能力的一些基本要求仍然重要:一,到達現場的能力;二,揭示真相的能力;三、事實核查的能力;四、解讀新聞的能力。

人大新聞學院與今日頭條共建高校新媒體實務課程共享平臺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院長助理周葆華

周葆華:新聞學院培養學生要面向多元共生社會傳播主體

新聞學院培養學生的方向正在從面向專業大眾媒體機構培養向多元共生的社會傳播主體培養轉變,從僅面向內容生產環節培養向為整個傳播過程培養轉變。不同學校/專業可以基於自身特色選擇面向及其程度,但是整體思維上的轉型是必須的。

新媒體傳播的教學應當建立在諸學科基礎上,以理解新媒體邏輯(網絡化邏輯)為基礎,以研究新媒體如何再媒介化(媒介融合)、重構社會關係與日常生活(媒介影響)的研究為重點,突破以往傳播學以大眾媒介中心,以“內容—效果”的功能主義為取徑的模式。如今的新媒體傳播能力培養體系是以新聞傳播學和計算機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多媒體敘述能力、數據挖掘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和人機協作能力。

此外,在本次研討會上,今日頭條運營總監王月芳和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唐錚共同發佈了《新聞專業新媒體教學調研數據報告》。報告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對新媒體關注度、大學生新媒體學習行為以及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需求。報告表明關注新媒體教育的地域分佈現狀為東部、南部邊疆省份的中西部的地區參與意願更強烈。調研數據顯示,中西部地區和邊疆地區對於新媒體教學更為關注,被調查師生普遍對新媒體學習很重視但認為很難獲得相關知識。這說明了目前無論理論還是實務,都尚未建立起新的理論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方法論,理論和實際操作都需要在互聯網前提下實現有效迭代。

在會上,今日頭條分析了頭條學院近4萬學生的新媒體學習數據,總結分享了頭條學院新媒體實踐模式對高校專業教學的參考作用,並特意邀請了今日頭條頭條學院往屆優秀畢業生代表分享學習經歷與收穫。他們中有為了向公眾普及健康知識卻不小心成為“網紅”的醫學專業博士生;有通過直播遊戲、木工製作而使得自我人生髮生巨大變化的高校在讀生;也有在博客時代、論壇時代都成為知名寫手,進而在算法分發時代成為著名公號作者,最終成功入職知名互聯網公司的職場大牛。頭條學院給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工作經歷上的變化,更是個人能力的提升和事業空間的拓展。

今日頭條頭條學院為過去一年裡在頭條學院表現優異的學生、教師、助教頒發了獎牌,併為其中表現優異者頒發了獎金。頒獎禮中,頭條學院的優秀畢業生身著“霍格沃茲魔法學院”的畢業袍,展現了頭條學院對他們的最高期許:通過在這裡的學習掌握通往新媒體世界的全能魔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