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風雲(二)之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梟雄——袁世凱(上)

一百年前,他力排眾議,將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並全國放假;

他是中國近代化軍隊的締造者,建立了中國第一支現代化及一大批軍事院校;

他是中國警察制度的締造者,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警察部隊;

他興辦新式學堂,創辦山東大學,於1906年與張之洞聯名奏請廢除科舉制,改革教育制度;

他成功說服慈禧太后批准立憲計劃,派遣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設各省諮議局,推動地方自治;

他曾說過:官可不做,實業不可不辦的名言。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電燈廠。

他就是清末民初中國最具爭議性的人物---------袁世凱 。

狂放少年乾坤夢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個譭譽不一的著名人物,一個是李鴻章,一個是袁世凱。其中袁世凱引起的爭議更大,那麼袁世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袁世凱 字尉亭,咸豐九年(1859年)出生在河南省項城縣的袁寨,袁氏家族出了很多高官,從袁世凱祖父袁甲三開始,父子進士,兄弟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生有五個兒子,袁世凱排行老四,因叔父袁保慶膝下無子,袁世凱在七歲那年被過繼給叔父袁保慶,從小袁世凱就跟著叔父輾轉於濟南、揚州、南京各地,因此,袁世凱自幼就受到了官場的薰陶。少年的袁世凱充滿野心和雄心,讀書雖不用功,但是他的才氣則是公認的。十三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蜇,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豪氣無二,而文采尤過之。從中不難看出袁世凱的才華與抱負。

袁世凱對科舉考試毫無興致,但在堂叔袁寶恆的督促下,還是參加了兩次鄉試,但一次都沒有考中,一怒之下,便把之前所做的詩文全部付之一炬,並狠狠地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抵硯間,自娛光陰耶!這一年他只有二十歲。

暴得第一桶金

年輕時的袁世凱雖然放蕩不羈,但還算清醒,自知不是科舉的材料,便堅決放棄科舉功名,毅然另尋出路。1881年5月,年僅22歲的袁世凱去山東登州投奔嗣父袁保慶的結義兄弟、淮軍慶軍統領吳長慶。吳長慶當時正統領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頗得李鴻章的信任和重用。由於這層特殊關係,吳長慶對袁世凱極為照顧和培養。而袁世凱自入吳長慶軍營以來,並未因為自己與吳長慶的特殊關係而表現出高人一等的驕傲,也沒有世家公子慣有的放縱習氣,帶人大度得體,處事謙卑有禮。更難得的是年紀輕輕的袁世凱剛來軍中不久,就展現出了他幹練的辦事才能。由於他自幼熟讀兵書,又長於思考,懂得大將治軍應恩威並施,寬猛相濟的道理,協助吳長慶處理了很多棘手的治軍問題。吳長慶十分滿意袁世凱的才幹,很快視他為左膀右臂,不斷加以提拔重用。袁世凱強調軍紀,嚴於執法。他常常說:服從命令者是我手足,違抗軍令者就是賊寇仇敵。我倍賞必罰,絕不會有一點遷就。袁世凱雖治軍極嚴,但對士卒屬下的生活卻十分關心,因此得到了下層官兵的擁戴。

北洋風雲(二)之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梟雄——袁世凱(上)

袁世凱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局勢變幻不定,袁世凱投筆從戎倒也不失為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明智之舉。年輕的袁世凱正一步步,走向他人生的輝煌,但她並不滿足這些,他期待著更大的作為。他在等待著機遇,而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不久,袁世凱的機遇來了。

近代史上擊敗日軍第一人

1882年(光緒八年)當時清廷的屬國朝鮮發生了壬午軍亂,朝鮮政局陷入動盪之中。王室危急,朝鮮國王高宗李熙向清廷求助。清廷命令吳長慶部隊開赴朝鮮平亂。23歲的袁世凱跟隨吳長慶厲兵秣馬東渡朝鮮。慶軍進入朝鮮後,軍紀散漫,常有擾民的事情發生,吳長慶便把整頓軍紀的事情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在得到吳長慶的全部授權後,一有犯令者,便立刻痛下殺手,樹立自己的威信。在袁世凱的輔佐下,吳長慶很快平定了叛亂,安定了局勢。袁世凱還幫朝鮮國王訓練了一隻5000人的德式新軍,令朝鮮上下大為折服,這也充分展示了袁世凱的軍事才能。

1884年(光緒十年),朝鮮維新派金玉均等開化黨人發動甲申政變,駐紮在朝鮮的日軍欲趁此機會挾制朝鮮王室。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身先士卒,率領清軍經過激戰一舉擊潰日軍。袁世凱出色的表現受到了當時諸多方面的高度讚譽。清末狀元張謇稱讚他是東晉名將謝玄一樣的人物;吳長慶誇讚袁世凱"英達夙成,志氣軒豁,尉亭是中州有數男兒"。李鴻章評價他:"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不久吳長慶去世,袁世凱獲得了朝鮮事務的實際處決權。1885年11月,清廷加封年僅26歲的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成為朝鮮監國大員。


一個人的成功決非偶然,他必須在某些重要關頭表現出傑出的成就,然後加上機會。就袁世凱來說,朝鮮是他施展身手的好地方,也是他飛黃騰達的起步點。為他日後在國內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叱吒風雲,提供了一個好的起點。從此,袁世凱正式登上了中國近代史的大舞臺。

北洋風雲(二)之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梟雄——袁世凱(上)

袁世凱小站練兵

中國陸軍之父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慘敗後,認識到現代軍隊建設的重要性。1901年清廷認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初,袁世凱兼任會辦練兵大臣,在天津小站開始編練新式陸軍。袁世凱到任後成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以德國和日本的建制標準,將新建陸軍分為步、炮、工、騎、輜等兵種。建立起了中國的第一支新式陸軍。痛心於清軍的積弱和甲午戰爭的失敗,袁世凱極力變革舊的軍制,監管新軍。首先,軍容要壯觀,新軍勇一律160釐米以上,整肅精壯;其次,裝備要近代化,新軍的武器裝備一律從外國購進,炮兵裝備德國過山炮、半陸路炮,步兵、騎兵使用奧地利造的曼利夏軍械;軍官佩戴當時比較先進的左輪手槍和佩刀;再次是重視人才建設,建立了炮兵、步兵、騎兵德文等行營武備學堂,各學堂均聘請德國軍官擔任總教習。培養了一批中下級軍官,有效提高了士兵的素質,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北洋風雲(二)之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梟雄——袁世凱(上)

袁世凱北洋集團

小站練兵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也深深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它催生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新式軍隊,對中國陸軍的近代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袁世凱小站練兵,練出來了一批精兵強將,也正是這一批班底,奠定了北洋軍閥集團的政治基礎。

(從1912年3月13日至1928年6月3日,小站練兵形成的北洋軍閥集團中有4位中華民國總統、有9位17屆政府總理,當到各省督軍以上官職的就有34人之多,統治中國十幾年,掌控從中央到地方軍政實權,成為近代中國政壇逞雄爭霸,最為眼花繚亂的時期)

從1902年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兼任練兵大臣,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1905年陸續編成了北洋六鎮新軍,到1906年前後,袁世凱不但控制著北洋集團所擁有的中國唯一一支十萬大軍的近代化武裝力量。而且他自己還取得了參預政務大臣、都山海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政務大臣、督辦天津至鎮江鐵路大臣、督辦商務大臣、督辦郵務大臣等身兼八大臣的特別的政治地位,此時,清廷所有的軍政事物,基本都要唯袁世凱是從了。所謂權重懾主,慈禧太后為了裁抑袁世凱和他的北洋勢力,明升暗降免去了袁世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內調到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然而,這非但沒有削弱袁世凱的勢力,成為中樞重臣後,袁世凱設立責任內閣,反而加快了立憲政治的步伐,他由此獲得了中國資產階級立憲派的好感。

北洋風雲(二)之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梟雄——袁世凱(上)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離世,不久,年僅3歲的溥儀繼位。溥儀的父親載灃成為攝政王。載灃上臺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袁世凱,朝中很多親貴主張殺了袁世凱,但載灃優柔寡斷,害怕發生兵變。不久清廷解除了袁世凱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的職務,把他打發回來河南老家。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廷被迫再次啟用袁世凱,令其率領北洋軍南下鎮壓起義。經過了上次的生死考驗,袁世凱徹底對清王朝死了心,在辛亥革命中,袁世凱養患自重,逼帝遜位,南北合議,最後成為了民國大總統。

(敬請關注 古今歷史風雲 且看下集 《半推半就稱帝和最後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