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严党为什么敢毁堤淹田?

《大明王朝1566》是刘和平编剧的一部反腐题材的历史剧,他以嘉靖时期的一系列事件为背景,尝试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继而为现实提供借鉴。2007年登陆湖南卫视后,奈何收视率铩羽而归,几年后却在网络传播下一路走红,成为豆瓣评分最高的历史剧之一。和《大话西游》的经历颇为类似,成为初期票房(收视)低迷随后口碑炸裂的典型!

《大明王朝1566》里,严党为什么敢毁堤淹田?

该剧第一集的御前会议上,因朝廷财政严重亏空,内阁和司礼监讨论该如何开源节流,以弥补亏空。明代时并没有清晰的公共财政概念,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些亏空,有多少源自为天下生民公共服务的支出,又多少源自以皇帝为代表的权力集团的开销,实际上很难完全区分清楚。

严党为弥补大肆贪腐挥霍带来的巨额亏空,便提出在浙江推行所谓“改稻为桑”的国策。碍于周云逸事件的牵扯,清流们只得答应这一方案。为了能够把稻田改桑田的推行和支出成本最小化,严党居然令人发指地炸开新安江堤坝,人为制造出洪灾。在论及浙江受灾区域百姓利益之时,严党的幕僚们只是以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轻松应对。严党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行此逆举,不外乎两个原因:

《大明王朝1566》里,严党为什么敢毁堤淹田?

第一,推行改稻为桑之后,朝廷收入大增,皇帝修道求仙和日常奢侈生活的用度能够继续得以保证,有了皇帝首肯的政治正确,些许小民安危,只是次要之事;

第二,作为皇帝与广大官僚机构之间的必备中间桥梁,朝廷从改稻为桑当中获取的巨大收益,有相当一部分,要落入严党众人之手,这样收益巨大的“寻租”之举,自然能够超越区域性稳定与民众生计的局部问题,成为他们铤而走险的动力。

《大明王朝1566》里,严党为什么敢毁堤淹田?

如此行为,看似大逆不道,但既符合政治正确,又能有大量的外快收入,对浙江造成的烂摊子,自然有严党已经不太放心的浙江一把手胡宗宪顶着,何乐而不为呢?

《大明王朝1566》里,严党为什么敢毁堤淹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