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業好吃好看又好玩——浙江米果果小鎮的創業故事

閱讀提示:米果果小鎮農業園區位於浙江紹興諸暨市山下湖鎮,佔地3100餘畝,其中火龍果種植基地1200畝。經過短短几年的規劃和建設,小鎮突破早先單一種植水果難以為繼的困局,立足火龍果產業,大膽探索農業土地資源的立體式開發和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成為一個集果蔬種植、農產品深加工、休閒度假、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園區。

本報記者常力強

盛夏,位於浙江紹興諸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範圍內的浙江米果果小鎮,正在迎接著紹興市蕺山小學、北海小學、魯迅小學前來參加夏令營的孩子,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以及休閒旅遊的團隊。

每一個遊客都能進入園內不同的功能區,沿著紫藤長廊參觀仙人掌科的火龍果種植示範,蔬菜的立體無土栽培,以及葡萄和百香果藤下澳洲龍蝦的養殖試驗,也可以透過玻璃幕牆觀看一顆火龍果從原果進入機器,到生產出果凍、年糕,直到包裝成品的整個過程,還可以親身參與種菜、養蠶、果樹嫁接、轉石磨等等農事體驗。但這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園區背後的艱辛創業故事,卻鮮為人知。

近日,記者赴浙江諸暨,就米果果小鎮的園區創業故事進行了採訪。

1

從種葡萄到建園區

將時間倒回到2012年,如今遊人如織的米果果小鎮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普通的農田。

那一年,因對家鄉這片土地的獨特情懷,當地農民出身,從事水泥建材、體育文化事業的陳照米拿出多年積累的資金,開始流轉土地,投身農業。

“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要做園區,也根本沒有一二三產融合的概念。”提到轉行農業的初衷,陳照米說,當初只是想通過大棚設施改進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讓這片土地的種植效率再高一點。但建起大棚種了500畝葡萄後,才發現產量品質都和當地農民種的差不多,而投資卻多了好幾倍。

忍痛把葡萄樹全部砍掉後,又通過考察,計劃做差異化種植,把熱帶水果火龍果引進了大棚。但等到火龍果掛果時,又發現引進的品種需要人工授粉,且果小產量低,費時費工卻根本無法收回成本。

只得再全部砍掉,引進新的火龍果品種。為了分散種植單一品種的風險,又將流轉土地面積擴大到3000多畝,同時種植獼猴桃、草莓、藍莓等水果。但每到年底算賬,總是虧損,而且虧損額越來越大。

幾次嘗試全部失敗。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園區副總經理陳強說,很多員工都是心灰意冷。

彼時,轉行進入農業本來就不被家人朋友支持的陳照米再次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妻子不僅持續了幾個月的冷戰,還發動了包括兒子在內的所有家人一起勸阻,而80多歲的老母親在自己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曾躺在辦公室的門口進行過阻攔。”

“幾年經歷下來,可謂頭破血流,但下了決心的事就一定要幹。”陳照米說,“不過如果按這種模式走下去,無論情懷有多深,夢想有多大,都將看不到前途的一線光明。”

頂著巨大的壓力,陳照米慕名到日本、歐洲,及我國的臺灣等地考察學習。

“同樣的土地,為什麼別人可以成功,而自己卻總是失敗?”多次考察不僅震撼了陳照米,也讓他產生了新的計劃,突破單純的種植業,發展農旅融合,以工補農的綜合性園區,或許可以成為一條走出困境的道路。園區取名“米果果小鎮”。“米”象徵著農業,前一個“果”指園區的主打產業,而後者則寓意取得成果。

但這是一個更為艱難的開始。“雖然有很多可以學習借鑑的東西,但沒有任何可以直接照搬的標準體系,所以包括園區的規劃設計,品種選擇,田間試驗,發展加工業的方向等等,都需要不斷地學習,用自己的雙手反覆地嘗試,一次次犯錯誤再一次次地糾正。”陳照米說。

2

讓一塊土地匯聚多重功能

一條約3.3公里的創意紫藤長廊下開通了小火車,將米果果園內各個不同的功能區連接了起來。立體蔬菜種植、果園、荷塘、沼澤地水道、水系環繞的一個個島嶼、農業工廠設施、農產品加工車間等等均成為具有觀賞價值的資源。

“我們認為園區土地的價值不應只停留在種養一個平面上,而應在縱橫兩個方向上延伸,實現立體式開發。”園區副總經理王亮介紹說,比如田園景觀化,可以就地發展農業的觀光旅遊業,而發展加工業,既可以有效解決新鮮果蔬保質期短的問題,也可以大大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王亮說,目前“米果果”園內3100多畝土地按照生產與休閒3∶1的佈局,已經成功打造了設施火龍果和梨子、柑橘、蓮藕、淡水蟹等鮮活食材種養兩個主導產業,規模化種植1200畝火龍果,同時與科研院所合作進行深加工產品研發,已申請專利13個,行業標準2個,開發了火龍果乾粉、麵食、冰激凌、糕點、果汁等深加工食品,以及面膜、口紅、乳液等日用品,延長了產業鏈條。

“當然,把產品生產出來只是第一步,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把產品賣出去。”陳強補充說,園區除了在展廳向遊客展銷外,還成立了專門的銷售團隊,主動對接農貿市場、大型超市,開拓團購客戶,又建立了專門的電商平臺,通過策劃一些網絡節目增加點擊量,實現線上銷售。

不過,在陳照米看來,這些還不應該是農業園區的全部內容,“這塊土地完全可以開發出更多的功能,也就是說一二三產的融合也有從簡單到複雜的不同層次。”

陳照米介紹說,在三產的融合發展中,“米果果”一方面是在景點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比如在紫藤長廊中,通過一塊塊展板介紹了諸暨特色方言,讓外地遊客可以瞭解越文化知識。而鄉村記憶館則收集了正在消失的犁鏵、耙、穀倉、紡車、獨輪車、陶罐等傳統農具,展示了江南魚米之鄉傳統的農耕文化。另一方面是通過觀光和體驗讓園區發揮科普教育功能,在園內農業科普館、開心大農場、水果採摘區、學生田間實驗基地、火龍果加工觀光區,遊客既可以識別各種農作物類型,觀察水果蔬菜的生長髮育,學習農業病蟲害知識,觀看農產品的加工過程,也可以體驗農作勞動、手工藝品製作、鄉村生活。另外,園區還利用蔬菜、水果等種質資源,開發了中小學農業實訓課程。

此外,園區還通過“土地保底收益+贈送10%股權+利潤分紅”的土地流轉模式,以及提供400餘個工作崗位,發揮了帶動當地農民共同發展的作用。用在園區工作的農民王建偉的話說,“不僅收入增加了,幸福指數也大大提高了。”

3

要把試驗變成經驗

火龍果是“米果果”的特色主導產業。溫室大棚裡,一排排仙人掌般的藤條上,掛滿了紅綠相間的果實。

“火龍果是熱帶植物,我們在這裡已經實現了四季種植,季季有果。”陳照米說,園區通過連棟大棚示範種植,成功推行了“四不用”生產模式,即不用農藥,採用以蟲治蟲、誘捕治蟲、農藝治蟲、以菌治蟲等;不用化肥,用微生物發酵肥、自制營養液等;不用生長激素,自然生長;不用除草劑,以草控草。這種“現代自然農法”能使產量與質量均取得突破。

而且,米果果小鎮以火龍果等水果的種植加工為主,按照試驗、示範、推廣的科技規律,已經開展了有機稻+澳洲淡水龍蝦(土鴨、蟹),荷花(藕)+魚(蝦、蟹),百香果(葡萄)棚架遮蔭+淡水龍蝦養殖,果園+土雞(鵝)等複合種養多項試驗。“試驗的目的就是讓園區有限的土地發揮出更大的效益,也為農業的高效集約發展探索一個大致可以提供參考的模式,惠及更多的農民。”陳照米說。

“當然,從大的方面說,整個米果果小鎮就是一個嘗試。”陳照米說,雖然在國內外學習考察中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和很多的啟發,但投資建設一個農業園區沒有任何一個模式可以照搬,園區的規劃設計也沒有完全採用任何一個專業團隊的方案,“可以說所有的進步和成功都在是一次次對錯誤糾正的基礎上取得的。”

“所以,米果果小鎮在規劃設計和運營管理方面也可以為別的農業園區提供經驗。”比如每年7月至9月下旬,因高溫酷熱,南方地區休閒農業就會步入淡季。而沒有客源,園區的效益產出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對此,“米果果”經過長期調研,瞄準夏季白天時段,推出以塑造青少年意志力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在夜晚時段則採取點亮小鎮,打造了冰雪項目,吸引遊客納涼消夏。這樣可以有效盤活閒置資源,也為破解全國行業共性難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2016年以來,園區已經接待了300多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交流團。

對於社會資本建設農業綜合性園區,陳照米說,投身農業首先要突破工業生產的思維,“因為農業是與生命打交道的特殊行業,需要像照顧嬰兒一樣精心呵護,所以投資農業一定要對土地懷抱敬畏之心。”在實際操作中,首先要保證充足的資金來完成規劃的項目,因為農業投資有時候可能超出預算幾倍,中途又很難融到資金,也就很可能成為半拉子工程。其次是要做好選址規劃,必須對土地周邊的經濟環境、交通、景點、入口、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當地市場需求、地方人文歷史進行深入的瞭解研究。第三要結合自身特點,用差異化發展的理念,做自己的特色產品。第四要做好品牌經營,結合市場目標給園區取一個好聽的、好記的名字和商標,並制定長遠、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提煉一個膾炙人口的廣告語,以及為休閒農業設計一個合適的品牌故事。此外,要在項目佈局上下工夫,通過策劃每月亮點,每季特點,破解農業旅遊淡季面臨的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