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完成首例機器人「操刀」脊柱手術

說到手術機器人,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僅僅適用於軟組織手術,對於脊柱手術這塊“硬骨頭”卻束手無策。16日,記者從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獲悉,在近日舉行的“2018年深圳脊柱外科高峰論壇暨國際精英研討會”上,直播展示了一例由該院脊柱外科醫生和脊柱手術機器人ORTHBOT(歐博士)共同完成的脊柱手術,該手術僅歷時1.5小時,比原手術縮短了約1個小時,而且術中X線照射減少高達80%,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和手術風險。據悉,這個手術機器人不僅能規劃釘道,還能自動打釘子,填補了國內脊柱手術機器人空白。

機械手能精確模仿人手動作

不久前,因腰痛腿痛和行走困難,36歲的深圳女白領小喬(化名)到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就診,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症,並伴有腰椎不穩”,需要進行腰椎單節段椎間盤摘除固定融合手術。與以往脊柱外科手術不同的是,此次手術多了一個脊柱機器人醫生“歐博士”。做手術的時候,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周文鈺在電腦前,規劃好置脊柱釘位置後,“歐博士”按照規劃自動置入導針,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脊柱外科教授於淼再按照導針軌道,輕鬆而準確地置入椎弓根螺釘。可以看到,“機器人醫生”的機械手能精確模仿人手動作,在其打導針的時候,主刀醫生通過“人工眼”監控它的一舉一動,無需其他醫生助手配合。在主刀醫生和“機器人醫生”緊密配合下,該手術僅用1.5小時就完成了,比原手術縮短了約1個小時,且術中患者X線照射次數也減少了80%。術後第二天,小喬就可以下地走路活動了,目前情況穩定。周文鈺表示,儘管脊柱手術機器人有了很大進步,但它還不能替代醫生,醫生仍是手術機器人的“大腦”。據介紹,截至目前,市二醫院脊柱智能機器人已經輔助完成7例手術,病人術後情況都非常好。

“未來醫生可能不用進手術室”

業界認為,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標誌著我國骨科手術已經開啟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時代。據介紹,“歐博士”是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脊柱手術智能機器人,由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楊欣建主任團隊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忠軍教授團隊,聯合深圳市鑫君特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孫逸仙紀念醫院沈慧勇教授團隊、上海華山醫院姜建元教授、南方醫院陳建庭教授團隊等合作開發而成。周文鈺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已有骨科機器人進入臨床,但這些骨科機器人僅用於四肢骨科手術中,還尚未在脊柱手術中使用,而“歐博士”填補了我國脊柱手術智能機器人的空白。一般骨科機器人只能根據導航定位系統,為醫生提供準確的導針置入路徑,醫生再按照這個路徑置入導針。而“歐博士”不僅能設計最理想的導針置入路徑,即釘道,還能主動準確地打導針,減少了醫生的工作量。“脊柱手術機器人更智能化、精準化了。”周文鈺說,“醫生打釘子不一定能打到最佳位置,但機器人能打到,為醫生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業界認為,隨著骨科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臨床上將有越來越多像“歐博士”這樣的手術機器人,幫助醫生完成手術,讓患者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骨科手術機器人未來發展的結果有可能是醫生不用進手術室,只需要進行監控,喝杯咖啡的時間,手術基本就做完了。”周文鈺說,“這種情形並不一定是妄想。”(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向雨航 帥菲斐 王露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