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再完美一點點,孩子們的預後會更好

每次再完美一點點,孩子們的預後會更好

每次再完美一點點,孩子們的預後會更好

李旭,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總是能給患兒和家屬帶來一縷溫暖的陽光。

作為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普通(新生兒)外科副主任、胃食管組組長,李旭的大部分時間都分配給了手術和病房。

從醫22年,經她手中挽救的孩子不計其數,而面對患者家屬的感激,她只是淡然一笑:“我只是個普通的兒科醫生,幫助孩子解決病痛,就是我最大的職責。”


“還是有1毫升出血,還可以做得更好”


作為全國最忙碌的小兒外科之一,首兒所普通(新生兒)外科的醫生們每天都被安排滿滿的手術日程包圍,而身為科室副主任的李旭更是如此。

即便再忙,她每天幾乎都有手術,由於“忙起來總是忘記訂飯”,有時,她會在兩臺手術的接臺間隙匆匆用餅乾+泡麵來填飽肚子,這兩樣食物也被李旭稱作“日常儲備”,疊摞在休息室的床邊。

研究生時期,李旭跟隨導師做過胃食管反流基礎和臨床的研究,並獲得了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因此,在科主任李龍“打造特色化專業科室”的規劃中,李旭便將亞專業向胃腸方向側重。

近些年來,食管裂孔疝等胃腸消化道疾病的治療,已經成為李旭的“專業招牌”,全國各地的患兒家長慕名而來。

在李旭的手機中,保存著幾個食管裂孔疝的微信群,以便隨時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時,李旭很容易讀出家長的糾結與忐忑,回覆:“我們現在全部使用微創手術,對孩子創傷不大,能夠達到良好的恢復,不用太擔心。”

這天,7號手術間內,由李旭主刀的食管裂孔疝修補術正在進行,這也是小兒腹腔鏡下難度比較大的手術之一。

食管裂孔疝是膈疝的一種 —— 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道膈肌,食管通過膈肌上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與胃的賁門相聯。如果食管裂孔發育異常,本該處於腹腔的胃就可以通過異常寬大的食管裂孔進入胸腔。這種病症可致患兒頻繁嘔吐,長期就會導致營養不良,發育受到影響。而胃長時間處在胸腔也會影響肺部的發育,易引起反覆上感、肺炎等疾病,如果胃發生扭轉,嵌頓,嚴重者會導致胃穿孔,壞死,甚至危及生命。

接受手術的寶寶剛滿4個月,李旭需要完成食管裂孔的修補和胃底的摺疊,通過腹腔鏡手術,將跑到胸腔的胃“遊離”下來,把食管、胃恢復到正常位置。食管裂孔通常位置較深,周圍又有肝臟、脾、肺、主動脈等重要臟器和血管,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損傷。

由於這個孩子屬於分類中比較複雜的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疝囊巨大、粘連嚴重,使得術野結構不是很清晰,這也給手術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術前,孩子的胃已經全部跑到右側胸腔,將肺部擠壓變形。

每次再完美一點點,孩子們的預後會更好

術中,李旭身子微微傾斜,以便尋找到最佳的手術姿勢,雙眼緊緊盯住屏幕,不間斷地進行遊離,將左右膈肌腳順利暴露,然後小心“夾住”食管,以免受傷。“你們看,食管終於暴露出來了”。經過近1小時的分離,李旭直了直腰,輕輕舒了一口氣,“遊離時應儘量離食管壁遠一點,除保護迷走神經外,同時也可避免對食管的損傷。”李旭在進行手術操作的同時,一邊輕聲將每個環節向年輕大夫詳細描述。

作為手術的助手之一,住院醫師魏延棟表示,“做得精準,講得清楚”是李旭的一貫風格。“也正是通過跟隨李主任的手術學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在精準“復位”之後,李旭進行手術最重要的二個步驟 —— 縮小膈肌裂孔和胃底摺疊,這樣可以防止胃食管反流的發生。經過將近3個小時的操作,這臺手術得以“完美結束”,幾乎看不到出血痕跡。

“還是有1毫升的出血,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好的,這次還算有點小遺憾。”術後,身為完美主義者的李旭對這點“小瑕疵”仍耿耿於懷。“無論是哪種手術,我都想盡可能地對孩子做到最小的騷擾,每次哪怕只是再完美一點點,對孩子的預後也是有益處的。”


小兒腹腔鏡十年磨一劍,“我是第一撥”


如今,在全國著名小兒外科專家李龍教授的帶領下,腹腔鏡技術已經成為首兒所普通(新生兒)外科的“名片”,在世界小兒外科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在接受採訪時,李龍坦言,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兒腹腔鏡外科醫生要走過一條漫長的道路 —— 首先要精通傳統的開放手術,再進行至少100個小時的基礎訓練,然後才能逐步走進手術室觀摩學習、成為真正的術者。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10年時間。

作為李龍團隊的成員之一,李旭的腹腔鏡技術也隨著我國小兒腹腔鏡事業的發展更加爐火純青。從零開始到成為科室的得力干將,李旭經受住了這10年磨練的考驗。

談及她與腹腔鏡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01年。彼時,剛剛成為主治醫師的李旭作為第一批學員,參加了李龍教授開辦的第一屆腹腔鏡學習班,成為業內第一批系統學習小兒腹腔鏡技術的外科醫生之一。

“其實我也特別慶幸,感覺踩在了‘點兒’上。”為了更好地練習腹腔鏡,李旭業餘時間經常在模擬訓練箱中,一步步練習著腹腔鏡下的縫合、打結,特別是對著屏幕練習手與器械的結合,幾年過去,李旭的基本功已經訓練得滾瓜爛熟。

2006年,博士畢業的李旭來到首兒所普外(新生兒)科工作,那時科室人員並不多,李旭便跟隨著李龍教授完成了密集的手術安排。從簡單的觀摩,到通過扶鏡學習判斷距離、鍛鍊空間思維,從最簡單的疝氣、闌尾手術到難度較大的食管、胃、腸道、肛門手術,李旭的每一步都穩步前進。

“我的腹腔鏡技術可以得到飛速的進步,真的要得益於李龍主任。”在經過腹腔鏡理論、動物實驗等環節訓練後,李旭開始進入了實操階段。當時,剛剛入門的李旭從“縫合”和“分離”開始進行腹腔鏡技術的進階。

“最早李龍主任讓我們做微創疝氣手術時使用縫合技術,而不是更簡單的鉤針技術,腔鏡下縫合一圈看似特簡單,但是開始做起來真的不容易。縫合一圈需要水平面、側面、反針、倒針,還需要單手持針……”李旭笑言,一開始連腹腔鏡下夾針都是難事兒,儘管現在這樣的操作僅僅需要三五分鐘,但這在當年的起步階段有時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也就是通過這樣的反覆磨練,我的基本功才能打得特別紮實。”

小兒腹腔鏡外科手術按照難度分為四級,一、二級手術為腹腔鏡外科醫生的“基本起步標準”。經過十餘年的磨練,李旭已經成為科室內可以完成小兒腔鏡手術(四級)的醫生之一。除了臨床工作之外,她還肩負著培養年輕醫生的重任。如何練習基本功、如何扶鏡、如何切換角度……她也帶領著一波波的年輕人,重複著自己的成長之路。

“把縫合、打結、空間思維能力鍛鍊好,多看、多想、多練,其實練習腹腔鏡技術沒有什麼捷徑,堅持用心,就一定能夠成功!”李旭說道。


滲透在專業中的陽光與溫柔


兒科,又被稱為啞科,大多低齡患兒無法準確描述出自己的不適,醫生只能根據他們的表現、家長的描述和自己的工作經驗來綜合判斷。而每到面對小患者時,平日裡快人快語的李旭一下子多了幾分細膩與柔軟。

為了避免寶寶受涼,她會將窗底的縫隙關嚴;為了讓患兒家長更清晰地瞭解病情,她會畫出一幅幅簡單的示意圖,配合講解。

而對於大多數孩子都會牴觸的觸診,李旭每次則不急於直接進行查體,她會在類似“愛吃什麼呀”、“寶寶幾歲啦”的溝通中,不經意間迅速完成這一“規定性動作”。

“這樣可以令腹部觸診更加精確,也可以減輕孩子的恐懼感。”李旭深知白大褂對孩子的“威懾力”,所以在夏天她會穿上淺蘭色的短袖手術服,以便更好地與寶寶近距離接觸。

“很多小患者都是走過很多醫院,最後才選擇了我們,這也是源於一種信任,這種信任,我們不能辜負。”在溝通中,李旭總是儘可能地說得多一些,再多一些,從病因、病情、到治療、預後,每一步她都會力圖解釋地清楚明白。每次上午半天的門診,30多個號源,通常她都會持續到將近下午1點才會結束。

每次再完美一點點,孩子們的預後會更好

↑ 李旭在為患兒和家屬畫出病情示意圖

李旭有著東北人的豪爽,長長的馬尾辮隨意綰成一個髮髻,步履匆匆地往返在病房和手術室間。年輕大夫的一句“旭姐”,透著大家之間的親切。“有什麼事情別憋在心裡,跟姐說說”也成為李旭關心“小字輩”時最常說的話。

在同事們眼中,李旭是個絲毫不馬虎的人。科室裡所有患者的病歷、醫囑每天都要李旭進行簽字,而這個工作通常是她一天忙碌的開端。數十名患者的病歷在辦公桌上摞成厚厚一沓,李旭埋下頭,筆尖從行行字體間迅速劃過,每個數據都會進行仔細核對,發現問題就會隨時圈出,並翻看一頁頁的檢查結果,有時還要拍照,記錄,並告訴主管醫生進行修改,以免出現疏漏。

在工作中,李旭幾乎是“全能”選手,小兒普外科的疾病幾乎全部有所涉獵。而在培養年輕醫生方面,無論是改病歷、寫醫囑還是探討疾病和腹腔鏡技術,李旭會帶領著他們捋順每一步。

住院醫師王業通是剛剛來到科室半年的年輕大夫,曾經有個“一波三折”的手術,讓他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十二指腸梗阻的3歲患兒,入院時體重僅有11公斤,持續嘔吐、無法進食,營養狀況非常糟糕。孩子家長文化程度不高,除了知道孩子在出生時進行過腸閉鎖手術之外,其他後期的治療方案一無所知。接診後,李旭迅速為孩子安排入院。

由於病史不清、多次手術、腹脹腸梗阻症狀不斷反覆……面對如此棘手的病例,令初出茅廬的王業通感覺無從下手,壓力山大。李旭則帶領年輕大夫耐心地從詳細檢查層層入手,親自帶領患兒造影檢查,理清診斷,給出治療思路。

“旭姐發現孩子的腸道結構非常混亂,多次手術在體內留下的創傷面,也導致出現炎症、滲出以及嚴重的腸粘連。”面對極其複雜嚴重的病情,這臺手術最後由李龍和李旭兩位主任聯合“護航”。

“當時僅僅腸粘連的鬆解術就進行了數十分鐘,但在打開十二指腸之後,卻仍未找到導致梗阻的病因。”王業通回憶,當時的情形有些出乎意料,如果就此結束手術,僅僅只能暫時緩解病情卻不能徹底根治。

“繼續探查!”兩位主任迅速達成一致,終於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搜索”,在十分隱匿的位置發現了孩子的終極病因 —— 十二指腸瓣膜肥厚,這是一個不易發現的先天性疾病,已經做了2次手術都沒有發現。“一剎那,手術室裡所有人都十分激動,更記得李旭主任的眼裡閃著光。”王業通說。

儘管手術獲得了成功,但術後的治療護理李旭也是持續關注。有一次孩子的尿量幾天明顯逐漸減少,這就意味著腎功能出現了問題,李旭發現之後,立刻找來王業通一起尋找病因及應對辦法。“如果孩子的液體量不足或有其他問題,就會導致體內酸鹼失衡,這樣下去就會造成急性腎衰、休克等情況……一般來說這是內科疾病,但旭姐也會特別認真負責的對待,查找原因,孩子一天天的好轉了,我們都特別有成就感。”

每每有病情複雜的孩子在手術之前需要進行造影的情況,李旭都會約好時間,親自帶著小患者進行檢查。有家長在微信群留言為李旭“點贊”:身為醫生,與患者像親人又像是朋友,感謝您對孩子的用心,也給我們帶來了希望、信心和勇氣……”

“其實這樣做只是為了真正瞭解孩子的病情,動態觀察孩子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決定手術方案的細節,沒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陪伴,能讓家長這麼感動。其實,這也是醫患間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李旭拿著手機,品讀著一條條家長的留言,笑眯眯的說。

每次再完美一點點,孩子們的預後會更好

↑ 無論手術做到多晚,李旭一定會再回到病房看看患兒

李旭是雙子座 ,她笑言自己的確喜歡不斷地接受新鮮事物。所以當初在高考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需要不斷進行學習和挑戰的醫學專業。畢業之後,性格外向又喜歡孩子的她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名小兒外科醫生。“我還是喜歡快刀斬亂麻地幫孩子們解決病痛,可能這也是我的性格使然吧!”

科室主任李龍作為團隊中的大家長,更多的是把握臨床和科研中的大方向,但科室除了“大方向”之外,還有很多零散細碎的工作,比如人員安排、排班總結、教學講課……便都由李旭進行統籌。“李主任就像是這個科室的大管家。”在科室主任李龍教授眼中,李旭是個得力的助手。

也正因如此,李旭每天會在醫院待上十幾個小時,下班回家往往已經深夜。自己10歲的兒子無暇顧及。當孩子一次次提出希望全家一起旅遊的時候,李旭只能愧疚地安慰兒子:“媽媽得去救治別的小朋友呀,你跟爸爸去玩兒吧。”令她欣慰的是,兒子對於媽媽的職業頗感自豪,“他現在知道很多小兒外科的病症,也覺得媽媽的工作特別棒”。

談及未來的規劃,李旭笑言自己並沒有太多遠大目標。“踏踏實實做好臨床工作,把亞專業研究得更加深入、幫更多孩子解決病痛,協助主任做好科室的管理工作,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