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山夹绿水,千年古硖换新颜

两岸青山夹绿水,千年古硖换新颜

“慰农亭下遍桑麻、硖峙峰峦皆彩霞。两岸青山夹绿水,一帆落泊是渔家”这是晚清凤台诗人陈开先,描写被誉为古下蔡八景之一的硖山口“硖石晴岚”诗句,诗情画意着实让人神往。

距凤台县城西南3.5公里、位于刘集镇山口村境内的淮河硖山口,被誉为千里长淮第一硖,硖山口两旁悬崖峭壁、山丘幽旷,淮水环回、风光别致。相传,硖山口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硖,在西硖石上古时建有禹王庙,以纪念大禹治水之功绩。这里既是古代据险屯兵之地“淮上津要”,又是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古战场之一。西硖石上建有一凉亭,为清代筑“慰农亭”,亭西一株古皂角树,是硖石景点的象征,亭下有淮河流域惟一的一处摩崖石刻“筑城记”。自古以来硖山口就是淮河流域之游览胜境。登临硖石,拜谒禹王塑像,探寻摩崖石刻、观赏淮水碧波,置身淮上仙境,目睹“硖石晴岚”,风帆沙鸥,蜂飞蝶舞,绿柳红桃,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两岸青山夹绿水,千年古硖换新颜

就是这样一处绿水青山、风光别致,具有极高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之地,近年来,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保护,发挥应有的价值,而被开发成自私自利的生财地。据统计,紧靠硖石口上、下游、约3公里的淮河两岸建成了50多家煤炭码头、煤泥晒场、煤矸石粉碎场、砂石堆场、石灰窑厂、化工厂、水陆加油站、船舶维修厂、运输车辆机修厂等等,大型超载运输车辆、水面大吨位拖船、抽砂船、马达轰鸣、汽笛高叫、昼夜不停,晴天灰尘遮天、雨天污水横流。昔日“硖石河边柳色妍 野鸭飞上钓鱼船”的优美景致被金钱利益所掩盖,水面油污黑水、废物漂泊,慰农亭上煤灰覆盖、沙鸥不栖、古木失辉、远近游人望尘止步。

硖山口,水流湍急,岩洞相连,驰名中外的淮河稀有鱼种“淮王鱼”即繁衍在这里,曾几何时,硖山口下鱼鯃林立、渔歌互答、水清鱼美,而破坏性的利用,导致自然和谐的胜景受到严重破坏,河水污染进一步恶化了淮河流域这一名贵稀有野生鱼种灭绝的趋势;水上,祖祖辈辈繁衍生存在硖山口边的山口村村民遭了殃,紧靠慰农亭两侧的南北两个居民庄台上近6000名村民,被贯通南北庄台的两条运输通道包围,白天煤尘遮天,不敢开门、夜间车辆穿梭,马达轰鸣、难以入眠,全村群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两岸青山夹绿水,千年古硖换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和政府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按照凤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刘集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把辖区淮河沿岸的环境治理摆上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河长制”,该镇党委书记任淮河河长,成立了淮河生态环境整治领导小组,镇长亲自挂帅。结合沿淮煤运码头、各类堆场分布实际,镇里制定了清理取缔沿淮码头、堆场实施方案,抽调镇直各站所、公安、市容、国土等部门人员,分别成立了宣传组、巡查组、拆迁组、运输组,按照市、县关于取缔沿淮码头、堆场的要求和时间节点,先后配合县政府和组织本镇干部,调集大型挖掘机200余台(次)、装载机150多台(次)、大型转运车辆1200多台(次),围绕硖山口上下游、沿淮河一线、下至城关镇、上至东风湖淮河干堤,采取了近20次较大规模的突击清理取缔行动。两年来,共拆除煤运码头、取缔砂石堆场、煤泥晒场、石料加工厂 50多家、封闭石灰窑厂3家、拆除化工厂3家、清理水上运输船队2家,清除运煤、运砂泊船100多艘;沿硖山口两侧拆除后的场地进行科学利用,目前已复垦土地1100余亩、绿化沿淮煤炭堆场近500亩,沿淮各项绿化美化规划正逐步落实实施。

通过两年的环境集中清理整治和生态环境修复,如今、古老的硖山口逐步恢复了“两岸青山夹绿水”的优美景致,让千年古迹又换了新颜。(刘甲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