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流言如何傳播 謊言跑得快,真相得更快

网络时代的流言如何传播 谎言跑得快,真相得更快

网络时代的流言如何传播 谎言跑得快,真相得更快

作者丨中國青年報 李雅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流言。

見慣了大世面的人愛說“太陽底下無新事”,流言卻常變常新。除了 “園林部門要用飛機撒藥治白蛾,近期不要曬被子、吃燒烤”“養殖戶用避孕藥養魚蝦”等祖傳謠言外,還有“新品種”不定期上市,前不久“星巴克咖啡致癌”的傳聞刷爆朋友圈,引起一陣不大不小的恐慌,後來證明是有人斷章取義。

近期還有闢謠平臺推出今年的“謠言熱度榜”,這個榜單讓人嘖嘖稱奇:“全國嚴查棋牌室,60歲以下一律逮捕”“微信付款碼截圖能盜取財產”“武漢初中生成立反二胎聯盟”……這些“新聞”乍一看都像模像樣,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縱使你心存懷疑,無奈轉發的人太多,也就半信半疑了。

中國古人很擅長利用流言,搞個大事件之前,要先散播流言開路。泥裡挖出一隻眼的石人,於是“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真是心機滿滿。

漢學家孔飛力在《叫魂》中詳細記錄了18世紀一次令整個大清帝國恐慌的流言,其傳播效力跟當今久盛不衰的朋友圈謠言相比毫不遜色:“一種名為‘叫魂’的妖術──在華夏大地上盤桓。據稱,術士們通過作法於受害者的名字、毛髮或衣物,便可使他發病,甚至死去……這樣的歇斯底里,影響到了12個省份的社會生活,從農夫的茅舍到帝王的宮邸均受波及。”

乾隆皇帝下令進行大清剿,於是全國上下都跟著折騰,卻沒有抓到一個作案的“妖人”,也沒有坐實一件妖術案。

在那個口耳相傳的年代,流言傳播尚能有如此非凡的表現,互聯網興起,更給流言插上翅膀。推特上一條說奧巴馬在爆炸中受傷的流言,曾讓股市市值蒸發1300億美元。

網絡時代的流言如何傳播、真假信息的傳播效果怎樣?終於有幾位社科學者跟流言傳播較真兒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3位學者研究了推特上2006~2017年間已證實真假的英文信息,約12.6萬條,大約由300萬人發佈了超過450萬次。這項研究刊登在今年3月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學者發現,不論涉及政治、科學、金融、自然災害哪個領域,虛假信息都傳播得更遠、更快、更廣泛。

研究者還量化了真假信息的傳播深度、傳播規模、傳播的最大範圍和結構性傳播力,結果發現,無論在哪一方面,真信息都遠不是假信息的對手。

跟假信息相比,真信息就像一個羸弱的老人,它跑不快,也跑不遠——同樣是傳播到1500人,真信息要花6倍於假信息的時間;真信息很少能傳達到1000人以上,而前1%的假信息則通常能傳到1000~10萬人。

17世紀的英國思想家約翰·彌爾頓言之鑿鑿:“雖然各種學說流派可以隨便在大地上傳播,然而真理卻已經親自上陣;我們如果懷疑她的力量而實行許可制和查禁制,那就是傷害了她。讓她和謬誤交手吧。誰又看見過真理在自由而公開的交手時吃過敗仗呢?”

呵呵。

研究者試圖找出合理的解釋——難道謠言背後有推手?他們對比了參與真假信息傳播的用戶,發現傳播虛假信息的用戶,粉絲量明顯更少,關注他們的人也少,在推特上不活躍,更不可能是認證用戶,用推特的時間也要短得多。

真是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

研究者又控制了各項與用戶特徵相關的變量,在年齡、粉絲數量、關注人數、活躍程度、是否為認證用戶等信息都一致的情況下,假信息得到轉發的可能性依然比真信息高出70%。

等等,在推特上有很多機器人賬戶,它們可以根據設置自動轉發一些信息,會不會是這些機器人使的壞呢?

這個鍋機器人不背。它們的活動的確促進了假信息傳播,但也在同等程度上促進了真信息傳播,機器人對真假信息一視同仁。因此,在假信息傳播中起主要作用的,還是我們的同類啊。

研究者絞盡腦汁地尋找其他理論來解釋這些違反常識的現象:根據信息論和貝葉斯決策理論,新奇的信息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導致更有成效的決策,而且鼓勵信息分享,因為新奇的信息會更新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當信息是新奇的,從信息論角度來說,它能為決策提供幫助。從社交角度來說,它使一個人處在“知道內幕”或有辦法得到獨特的“內部信息”的地位。無論從上述哪方面來說,新奇的信息都更有價值。

嚴謹的研究者又跑去做實驗,想看看虛假信息是否比真實信息更新奇、推特用戶是否更有可能轉發更新奇的信息。

這次猜測終於靠點兒譜了:儘管研究者依然謹慎地表示,他們不能確定正是信息的新奇性使得人們轉發,也不能斷言新奇性是虛假信息轉發更頻繁的唯一原因,但是他們的確發現,虛假信息更善於利用新奇的外衣,更可能得到轉發。由此可知,如果真實信息也更接近讀者的閱讀需求和閱讀趣味,極有可能跑得比謠言更快。

研究到此暫停。如何應對,研究者未置一詞,只說“弄明白虛假信息如何傳播,是遏制它們的第一步”。

如果官方進行嚴厲打擊,可能會造成人人緘默不言的“寒蟬效應”,這對社會發展恐怕算不上好事。在《謠言》一書中,曾任奧巴馬政府信息與規制事務辦公室主任的凱斯·R·桑斯坦認為,適度的“寒蟬效應”可以讓人們謹慎對待自己發佈的信息,從而減少破壞性的謬誤。

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和傳遞者,我們要不要乾脆懷疑一切?這種低信任度的社會也難以令人滿意,已有不少研究告訴我們,社會信任不僅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還能降低交易成本。

更何況,只有真相才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便更有可能分辨出謠言的虛假性。

中國古人總說“謹言慎行”,倘若一時無法扭轉假信息橫行的大勢,至少自己不去做那個給它添柴加火的人,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