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谈及隐私热众怒,其实他没说错。你的手机早就出卖了你!

几天前,

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

讲了一席话,

引起了网友的一阵讨伐:

李彦宏:谈及隐私热众怒,其实他没说错。你的手机早就出卖了你!

网友们将:李彦宏觉得中国人对“隐私”不敏感,断章取义为:李彦宏认为中国人觉得隐私不重要……一时间,李彦宏的“隐私门”事件,也有发酵的趋势。李彦宏被人包括百度都遭到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

作为普通网友,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一点自己的见解也好、批评也好。但关于这个似乎很重要却不被普遍重视的“隐私”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社交网站,还有哪些我们熟悉且不以为然的细节,已经在泄露隐私了呢?

李彦宏:谈及隐私热众怒,其实他没说错。你的手机早就出卖了你!

社交网站facebook被爆泄露隐私

最近扎克伯格也身陷“隐私门”,并且不得不买下英美10家报纸正版广告刊登扎克伯格的道歉信。5000万用户信息被泄露,大数据公司利用facebook的数据操纵美国选举的事件爆发,并面临潜在搞大2万亿美元的罚款,无疑将facebook推上了生死关头。

被侵害的隐私真的必要吗

近年来,国内也频频出现携程、滴滴等网站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差异性定价的案例。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新技术的支持下,那些传统的隐私边界也在受到各种冲击。服务方希望通过自身掌握的信息量来提供符合公众需求的服务,而大部分用户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隐私,在这时候已经被作为一种“交换”。

但,这样的交换一定是正当的、必须的吗?是否必须要收集用户的隐私数据,才能实现服务目的呢?如果不是,那是否就是对用户隐私的侵害及不尊重呢?

李彦宏:谈及隐私热众怒,其实他没说错。你的手机早就出卖了你!

更何况,如今很多商家提供的服务已经超过了用户的要求,更有强加给用户的需求。所谓的“精准营销”也不一定精准的符合用户的需求,很多时候,服务方通过对于用户隐私的应用,反而为用户带来了困扰。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曾说过:“在法律界和科技界有个共识,很多公司是在过度获取信息,它们并不需要那么多。”这就反应了有很多服务方存在对用户信息的暗箱操作,而这方面的信息并不是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必须的,也就难免让公众觉得自己的信息被盗取。

你的手机可能已经出卖你

如今,几乎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走到哪儿都是无线网络,足不出户买遍全球,然而这些手机APP、免费无线网络、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很可能让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而也有统计显示,目前网络用户的信息泄露,大部分也发生在移动端。

李彦宏:谈及隐私热众怒,其实他没说错。你的手机早就出卖了你!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某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了《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安卓系统手机应用中,有98.5%都在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虽然绝大多数软件获取用户隐私是出于用户正常使用产品的目的,但也有9%的手机应用在2017下半年存在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现象。

另一项数据显示,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0%以上是违法分子靠掌握公民详细信息进行的精准诈骗。从已破获案件看,互联网平台内部监守自盗和黑客攻击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

据了解,当前中国网络非法从业人员已超150万人,其背后孕育着一条千亿元级别的黑色产业链。在已经破获的个人信息贩卖案中,数据级别动辄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例如,数目最大的“9·27特大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专案”中,被盗公民个人信息超过50亿条。

“裸奔”中的个人信息

中国网民防范意识薄弱,

是导致用户信息“裸奔”的一大因素。

事实上,中国网民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手机里信息泄露的风险。据调查显示,中国57%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76%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

然而,另一调查数据也显示,四成手机用户在安装或使用手机应用之前,从来不看授权须知。近年来,手机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智能手机用户平均约17个月就更换一次手机,旧手机回收也成为泄露用户隐私的一大原因。

李彦宏:谈及隐私热众怒,其实他没说错。你的手机早就出卖了你!

由于手机回收行业缺乏第三方机构的监管,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均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事实上,通过技术手段对废旧手机和电脑中的信息进行恢复,并非没有可能。而其中的照片、视频、短信、通讯录、网银等信息的泄露,均能成为犯罪份子实施欺诈或勒索等犯罪行为的工具。

此外,监管缺位也是网络信息泄露频发的一大因素。据了解,一些地方网络信息安全多头管理问题比较突出,但在发生信息泄露、滥用用户个人信息等信息安全事件后,用户又经常遇到投诉无门、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问题。

对待隐私我们应该更谨慎

虽然“越不在乎隐私就越开放”的道理似乎讲不通。但在新技术与传统隐私的问题中,这是所有经历互联网发展的国家,都会遇到的。

这其中很大程度就是商业利益的博弈,越是此时,也是需要我们用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对待“隐私”问题。

用“隐私”交换什么,

“隐私”被如何使用,

都是公众应该知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