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7-11和宜家 VS 国内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上有何不可?

这是在高维学堂上的一次讨论。当股权设计老师何德文在课堂上抛出这个问题后,据说现场像炸开了的锅,学员们都踊跃发言。一起来看看大家的答案,相信对您有所启发。

德哥:我们研究了国内外的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连锁企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的现象:国外做得很好的连锁品牌包括麦当劳、711、宜家,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的合伙人机制,股权结构特别简单。但是国内的连锁企业,花花绿绿的事业合伙人制度遍地开花。

为什么会形成了两个极端的反差?

高维学员A: 我感觉国外的连锁企业,首先品牌能力比较强,或者整个后台系统做得比较强,他们对人的要求降低了,对人才没有那么大的依赖性。

但是国内很多连锁企业,对人的依赖性相对更强,需要通过股权来激发人性,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是一种最快的提高服务质量的一种方法。

高维学员B: 我觉得时代也变了。国外那些做得比较成功的连锁企业,他们当初创业的时候,还几乎处于工业时代。但是现在我们进入了知识社会时代,人的重要性更大了,企业对人的依赖也更大。

高维学员C: 我觉得跟发展阶段有关。国外整个制度保障完善,阶层也已经开始固化了,其实在日本创业的话,基本也没什么机会,只能加入类似7-11和麦当劳这些大企业。

中国现在处于发展阶段,制度不完善,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国出现这么多的花花绿绿的合伙人制度,因为大家还是有机会,都想通过创业积累财富来突破阶层限制。

高维学员D: 我也觉得是社会保障体制差距。如果拿中国GDP在社会保障上的比例跟某些欧美国家对比一下,你就知道社会保障的成熟度不同。

在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一个人只要有正常的工作,并且合法缴税的话,他的失业救济金的比例还是蛮高的,所以他们不需要每个人都要去创业,他只要老老实实地打一份工就可以了。

高维学员E: 我觉得还有一个是可能是视野的问题,因为上面提到的那些成功的连锁企业,早期都是区域性的品牌,然后当它做得比较成熟的时候,再慢慢地开始推广和扩张。

但是在国内的一个创业环境,市场空间本来就很大,渠道相对来说比较广,这也给国内的创业者造成一些压力,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人性,在最短时间内占领市场。

高维学员F: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视角的不同。其实,我觉得无论是麦当劳还是7—11,本质上它们一开始就解决了事业合伙人的问题。

我看过一个数字,7—11的直营店的比例其实只有3%,其他的都是加盟商。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事业合伙人制。包括麦当劳也是全球最大的加盟企业。

麦当劳、7-11和宜家 VS 国内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上有何不可?

麦当劳

关于连锁企业是否要搞合伙人制度,我在这方面还是交了很多学费的。之前我在上海做连锁,做了有一年多,开了50多个店,最后这个成为我创业过程当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我当时做的是社区生鲜,我们经历了整个过程,从一开始怎么去激励单店店长,然后到多店店长,我们一开始是用管理的方式去激励,就是业绩提成,后来转变到分红,然后怎么带徒弟开更多店,其实这些方法我们都用了,但是还是失败。

后来我自己总结的经验,我把它分成了两点,首先,你要分析清楚,你这个店在管理上到底是非标的,还是简单的标准化的。如果是非标的,那么就得采取合伙人制或者分红制。

因为如果是非标的,管理非常复杂,主要依靠人去管理店面,在扩张过程当中人才很难复制。

我们原来做社区生鲜,就是非标的。一开始我们搞不明白这个问题,举个例子,生鲜是要订货,假如今天我订了20斤青菜,然后不够卖,然后明天我想订50斤,然后到了第二天可能就卖出去十斤,然后你卖草莓也是,这里面损耗就特别大,人的因素在这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后,我第二次创业做教育时就避开了在线下做复杂的人才复制的问题。我们的线下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化的服务,一个很简单的店面,SKU有限;然后我把大后台放到线上来做。

其实,我看哪怕是麦当劳,它的SKU其实也是有限的,还有星巴克的前台标准化也很高,它的SKU也简单,因此人的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很小。但是餐饮行业很多就做不到,因为它是非标的。

德哥总结:我觉得刚才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也很受启发。对于这个事情,我觉得存在就是合理,这两种现象都挺正常。

那么,为什么国外的成功的连锁品牌不搞事业合伙人制度?我个人认为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在商业体系里面,欧美国家确实比我们走的时间长,也更成熟。很多成功的连锁企业已经做了上百年,品牌势能特别强,甚至有些企业做成了品类的代名词,成为市场的垄断者。成熟的品牌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对人才的依赖性没那么大。

但是在国内的话,很长时间内包括像广东的很多外贸企业早期都没品牌概念,大多数就是OEM。这几年国内企业的品牌意识开始慢慢苏醒,正是开始打造品牌的阶段,需要最大程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性,快速拓展市场,而股权激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欧美这些国家的企业组织能力做得比较好。任正非很早的时候到美国去学习访问,他就发现美国企业的一个现象:美国企业今天一个人离职了,第二天就能招到人进来,而且工作很快就能上手。

任正非当时就特别惊讶。因为华为早期时候,招一个人特别难,而且这个人可能要很长的适应期,才能干得非常好。

所以欧美企业的整个组织能力建设做的比较特别好,一方面重视人才,另一方面又不依赖人才。

第三,就像前面的同学提到的,欧美一些国家,包括日本,社会保障体系比国内做得好很多。在国内,很多人创业其实是对于人生下半场的不安全感,大家人人自危,都有有很多的焦虑感,所以才去创业的。

注:此文来自高维学堂旗下“科学创业派”。

麦当劳、7-11和宜家 VS 国内连锁企业:股权结构上有何不可?

科学创业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