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兴国寺

兴国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年-499年),孝文帝在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经过此地见一奇石,下旨落驾歇营,观此地前有坨案,清泉,河溪,杨柳荻青,后有大岸孔雀古柏(而后板现奇纹)灵气大显,已成圣地,就此下御旨口谕在此地建庙初名定和院(寺),竣工后更名兴国寺。兴国寺是华北地区著名的佛教道场,也是我国文化交流主要场所,历朝历代都是由高僧住持,如北周的慧能大师,唐朝太宗贞观年间的松严广辩普慧圆悟大师,宋朝仁宗皇佑年间的度清法师和其师弟白天术法师,金代世宗大定年间的白眉长老,明代宪宗成化年间的子端发心大师,清朝高宗乾隆三十四年的宽公源德觉灵大师。兴国寺历朝历代也都在扩大重修。唐朝唐代宗李世民在位贞观年间太宗钦敕尉迟敬德监督重修兴国寺,当时寺院庙宇僧宿整肃,佛像庄严,成圣境地,历经五代十国渡复此地,宋朝辽宋交战宋太宗赵光义和皇侄赵德芳御驾亲征,因皇侄赵德芳身得重病,故驻兵扎东西两台,赵德芳养病于兴国寺内,息战后皇家拨资重修兴国寺并塑佛像金身,并将西台更名为西王舍,东台更名为东王舍。遂为(金代世宗)大定年间兴国寺云集香烟鼎盛。明朝宪宗成化年间重建了冥王殿和寺院南半里地外的大戏台,大清宣统年间再次重修兴国寺,规模宏大,楼台点歌重迭,古柏参天,僧侣众多,香客络绎不绝。庙产近二百亩,寺围三十六亩九,碑记六十九通,堪称碑林,东塔林二十七座,西塔林占地九亩,和尚坟近百亩,有石磨,石殿。禅堂内供有金佛两尊,铜佛七十二尊,大雄宝殿高大雄伟,殿内塑像生动逼真,尤其是壁画,无论构思、线条、造型、用色都是空前绝后的。后因井陉煤矿采煤地陷庙损,文革时期,寺院年久失修,庙宇损毁严重,面目全非,大佛腹地现出七尺释迦牟尼佛铜像一尊运至正定隆兴寺保存至今。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曾一行大师奉钦命派员临兴国寺测算子午线。 为重振名胜古迹,爱国爱教,弘扬正法,使千年古刹重放光明,促使当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兴国寺现已开放并整理了遗留残碑35块,残西塔一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唐代前石佛一尊,千孔奇石一座和石碑座,宋代前后的铜币、瓷器。本村居民,信徒及信教群众自发于重建,并自筹资金在原有不全的旧址基础上建成占地面积414平方米的大雄宝殿、115平方米的菩萨阁、60平方米的伽蓝殿、118平方米的天王殿、31平方米的钟鼓二楼、60平方米的药师殿、40平方米的送子观音殿、129平方米的大悲殿;附属建筑70平方米、僧人宿舍560平方米;在寺现有石家庄佛教协会会员30余名、居士20人、信徒300人,是矿区较大规模的寺院。寺院前面有野鸭湿地水上公园200亩,期中湖面面积72900平方米,休闲长廊歇息凉亭建筑面积780平方米,建有湖心岛、钓鱼台等;体育设施齐全,健身器材完备;观景台、放生池样样俱全;散步、游逛便道贯通。整个公园周围,轻松柏翠,枝叶繁茂,奇花异草,静谧安宁,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兴国寺经国家宗教主管部门批准为合法佛教场所,并对外开放。

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兴国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